徐俊霞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因素调查与对策研究
徐俊霞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水平现状,获取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情绪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笔者通过对河南和安徽两地六所5~8年级的1 182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测试、数据统计整理,再经过纵向和横向的孤独水平对比,获取影响留守儿童孤独水平和孤独倾向的因素;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量表平均得分和孤独倾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水平和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多因素的影响.结论 针对影响留守儿童孤独感因素,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职能、家长个人和政府四个层面上提出了自己的改善留守儿童孤独感见解和对策.
留守儿童;孤独水平;孤独倾向;对策
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使众多的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让子女随行抚养,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由隔代老人或他人代管照顾,这样就出现了众多子女和父母分居两地的不良现象,促使这些孩子们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1]49-51.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 102.55万家庭子女成了留守儿童,占据农村儿童总人数的37.7%,较2005年留守儿童总数增加约242万人,且仍然具有持续上升的趋势[2]1519-1520.其中,河南、四川、安徽等6个劳务输出省份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为密集的地区,占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的50%以上.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长期(一般界定为6个月及其以上)与子女分居两地委托隔代老人或他人看管照顾的未满16岁的儿童[3]639-640.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他(她)们安全感与被关爱感的缺失,与其他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孤独感、自信心不足和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4]337-340.笔者通过对河南和安徽两省多所学校不同年级的1 182名儿童进行取证调查,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为研究点,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统计,获取影响他们产生孤独感的因素,进而提出一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方法和对策,为以后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养成提供参考的依据.
1.1 调查对象和工具
1.1.1 调查对象
调查组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对象是河南商丘柘城县和安徽亳州利辛县两地,六所学校的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和初中阶段的七、八年级的农村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及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非留守儿童,发放调查问卷的份数为1 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 182份,回收率为98.5%.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包括男孩608人,占51.4%,女孩人数为574人,占回收有效问卷总数的48.6%,年龄均在11~16周岁,其中留守儿童数量为628人,非留守儿童554人,分别为回收有效问卷的53.1%和46.9%.
1.1.2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问卷包括儿童孤独调查量表和影响孤独感因素调查表.
儿童孤独感调查量表(CLS),表由Asher等人于1984年首次编制,用以评价儿童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共包含24个项目,整个问卷采用5级评定法,分别为:1—一直如此、2—多数如此、3—中等程度、4—一般没有和5—没有.其中的16项主要对儿童对社会的适应情况、儿童的孤独感和在被测试者在同伴中的接纳程度的主观评价,通过累计得分判定孤独感程度,累计得分越高说明对社会的不满程度越重,限度a 为0.90,得分范围在17至80分之间,低于20分的表明孤独感偏低,超过40分的说明孤独感偏高;另外8个项目为补充部分,是为了让被调查儿童回答其他问题时更坦诚、更放松[5]335-337.
1.2 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
参与本次调查的成员包括我校心理教研室成员5名和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学生6名,在进行调查活动之前经过统一的培训.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和调查指导语,对抽取的班级进行集体测试,通过现场集中指导进行填写.基于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问卷中的内容,采用调查组成员进行逐项解释后的填写方式,在填写过程中遇到疑难时,调查组成员进行现场解答后进行填写.所有填写好的问卷,全部回收,去除不合格的无效问卷,其余作为调查数据的研究依据.
1.3 统计与分析
利用Epidata 3.1软件创建的数据库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后,再通过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一般特征的比较、孤独感t检验对比,分别以多个可能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因素、孤独感水平总分为自变量和应变量,利用Ordinal 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进行多元数据分析,最后利用数据对比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孤独感因素,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
本课题调查结果是在对1 182份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基础上,利用一般人口学特征对628名留守儿童和554名非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如下比较分析: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一般特征的对比分析
课题组成员以被调查儿童的是否留守为标准,将有效调查问卷分为两组,通过人口学一般特征的数据(如表1所示)进行比较可知,两组类型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民族、独生子女、父母双方的文化程度方面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P>0.05),可比性良好.然而,两类调查对象在所处学习阶段、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留守儿童的各项分值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表1 一般人口学特征的对比
2.2 两种类型的研究对象孤独量表平均得分对比分析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调查结果显示(如:表2)所示,由表2处理结果可以看出所有调查对象的孤独量表平均分为22.76±4.49,留守儿童平均分为23.62±4.68,而非留守儿童的均分为22.45±4.36.通过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的留守儿童具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的孤独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表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孤独量表得分
以同性别为标准进行比较可以看出:1)留守儿童男孩组的孤独量表的平均分为23.86±4.42,而留守儿童女孩组平均得分则为23.38±4.93,通过t检验可以显示,留守儿童男、女孩孤独水平差异并不明显;2)从同性别特征上进行对比,留守男孩的平均孤独量得分为23.86±4.42,非留守男孩平均得分为22.78±4.24,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明显;留守女孩平均得分也明显高于非留守女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种类型的儿童孤独倾向检出率对比分析
数据检验结果显示(如表3所示),将孤独量表得分分层处理后,被调查儿童中具有孤独倾向的占据21.7%,其中,26.8%的留守儿童具有孤独倾向,而非留守儿童孤独倾向检出率为16.1,留守儿童检出率较非留守儿童检出率高出10.7%,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明显.因此,留守儿童孤独感产生率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表3 两种类型儿童的孤独倾向检出率
2.4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因素分析
以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列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孤独感因素调查表为依据,以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等10个可能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孤独水平总分为因变量,通过Ordinal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经济水平和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多因素的影响,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独生子女的人群孤独水平偏高.
表4 影响留守儿童孤独水平因素分析
儿童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健康养成的关键阶段,对于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无法长久的与父母一起生活,不能获得父母的呵护与关爱,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价值观的养成方面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心理发展上的不健全[6]179-194.对本次调查的数据处理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量表平均分和孤独感倾向均高于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能力偏低、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本次的调查还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和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因为代理监护人,尤其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于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偏差、任性和偏激,不能很好地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另外,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够重视,有些父母的生活习惯问题(如:赌博、酗酒等),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7]71-79.特别是留守子女,生活中缺乏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整天与祖辈在一起生活,没有共同的语言,缺乏沟通,使他们感觉孤独无助.对于留守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影响需求更加强烈,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当生活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获得父亲的支持和关爱,导致孩子自信心缺失、性格柔弱,更容易产生孤独感[8]51-59.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如何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一严重的问题,如何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9]812-817.笔者针对以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水平和倾向偏高的原因,在参考大量文献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及监护代理人不要过分的溺爱、放纵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利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培养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孩子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但不能过于严厉,父母及代理监护人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愿与家长交流.
其次,在学校方面,要加强家长学校的职能,定期的为家长进行专业培训,让父母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做到挣钱和孩子教育的均衡,懂得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利用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理解父母外出的原因.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关心留守儿童宣传教育力度,让每个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留守儿童,营造不存在歧视、侮辱等行为的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增强孩子们的愉快体验,鼓励他们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的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孩子,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并依托“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这个平台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并定期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沟通.
再次,在家长个人方面,要营造一个家庭和睦的氛围,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增强孩子的愉快体验.在外出务工期间,一定利用电话或网络视频的形式,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和学校及监护人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并送去对孩子的关爱,去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情绪.
最后,在政府层面上,也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例如: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探亲”卡和“家庭亲子关系培训”档案.“家庭亲子关系”培训档案,主要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规定每年一次的义务再教育,并计入家长个人“家庭亲子关系”培训档案,考核不合格者,限制外出等措施.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社会各阶层应当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中去,建立社区心理疏导机构或“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宣传和人际交往,不但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重视,也能够促使留守儿童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降低孤独内心体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1] 张 艳,何成森.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 (01).
[2] 党云皓,姚梅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 (11).
[3] 良 锋,张 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07).
[4] 孙晓军,周宗奎,汪 颖.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02).
[5] 李 飞,苏林雁,金 宇,等.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04).
[6] A C,Demir A.he role of peers and families in predicting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adolescents[J]. The Journal of Psychollgy,2003,137(02).
[7] 周宗奎,孙晓军,刘 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8] 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6-15岁儿童对由于特性的认知发展[J].心理学报,1997,29(01).
[9] Jia Z,Tian W.Lonelin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a sample of rural China[J].Chid Care Health Dev,2010,36(06).
[责任编辑 梧桐雨]
2016-03-25
河南省社科联2014年调度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2035)
徐俊霞(1977-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671-8127(2016)05-0108-04
B8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