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问题及其对策

2016-12-08 08:49:51曹树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院校素养高职

曹树英 吴 姜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安徽 淮北235000)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问题及其对策

曹树英 吴 姜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安徽 淮北235000)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一直是教育讨论的热点。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入手,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素养仍然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理念滞后、教师个体素质不完善、职业技能不强、科研意识较差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师培训、增强科研意识等,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建设优秀师资队伍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成果较少。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素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结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浅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及教育质量。

一、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结构

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学术界观点各异,没有较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是保证教育任务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这里的“基本条件”是指教师专业素养的“底线”,缺乏或没有这些基本条件就不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因为他们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知识的运用,而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尽管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概念还有较多的分歧,但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对于高职教师专业素养要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是持赞同意见的。关于“双师型”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是不仅能够从事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践的教学,而且还具有更高、更全面的职业素质标准和创新精神,是具有高素质、灵活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

关于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组成观点不一,国内有代表性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如表1所示)。[1]经研究表明,教师专业素养的组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这三个方面相互交融缺一不可。[2]2.教师的专业能力,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多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又包括如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应变能力等。二是组织管理能力,三是科研能力。3.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一个教师精神的体现,他不仅包括师德还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等。

表1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问题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以及对高职教师教育的逐渐重视,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但就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来说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高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我国高职教师的紧缺,导致高职教师的来源非常多样,并且缺乏专业的职教教师入职培训及严格的准入机制。[3]教师主要来源于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三个方面。专职教师一般缺乏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兼职教师多来源于其他高校的在职或退休人员,往往面临着高职教学的知识更新问题;外聘教师则多来源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一般缺少教学理论与经验。据统计,高职教师的年龄结构有低龄化趋势,高学历教师在高职教师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2008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达到29.9%,2011年为58.7%,比例虽有所上升,但较国外的80%甚至100%仍相差较远,“双师型”教师比例依然较低。一般认为比较合理的生师比为16∶1,但目前高职院校生师比例高达24∶1远远低于合理水平(见表2)。高职教师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教师正高级职称相对本科院校只占4%,低级职称所占比例则高达31%(见表3)。

表2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生师比

表3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师职称结构比较

(二)高职教育理念滞后,教师个体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在实际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以“教师”为中心,实施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法,常常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使课堂枯燥乏味,缺乏活力,使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从而较为被动的学习。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类型较多,有初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等,学生的文化背景、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差别较大,整体素质偏低,当然其中不乏态度端正、积极乐观、目标明确的学生,但相对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仍存在着些许的迷茫、叛逆心理和行为,这给高职教师的有效教学增加了难度。[4]并且由于部分教师因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高职学生的偏见,认为他们只是为了来“混日子”,从而对他们给予“放羊式”的管理或“不管不理”,这对高职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高职教师职业技能不强

在高校的招聘中,教师学历似乎永远是第一考虑的因素,把文凭看做敲门砖似乎一点也不为过,在高职教师招聘中也是如此,高学历教师是首选。但是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精湛但是职业技能不强的现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技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对于一些课例,一些教师往往忽略现实情况,将课本知识不加以理解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讲实际经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单向传递的模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被理论体系所束缚,忽视了对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这给教师们关于实践知识的交流传播与提升形成了严重的阻碍。[3]

(四)知识结构不合理,科研意识薄弱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的多样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社会对高职人员的要求更加现实化和多样化,这使得对高职院校的知识结构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知识结构仍然相对落后,与现实有差距,一些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如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由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知识的突飞猛进,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以及设备的落后,使得很多学生学习的是早已过时的知识,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毫无用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往往是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科研意识较淡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仅仅把科研作为职称评定的手段而忽视了科研对自身能力的提升,缺乏正确的科研动机;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师长期对科研的忽视,缺乏相应的训练和研究方法,思维狭隘,研究水平不高,并且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使得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进一步下降,研究成果较为匮乏。

(五)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现实为基本条件,以就业为前提的情况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术型的职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熟练运用本学科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职教师是现代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4]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通过进修和在职培训,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学校对于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工作做的不到位。由于高职教师不仅要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就业发展去向,往往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再去参加进修培训,这就要求学校、政府等方面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培训制度。

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优化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的不协调,以及教师来源渠道的复杂性。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安排学历层次较低的教师脱产到相应的高校进行学历知识的学习和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相应的知识和学位,还可加大对优秀硕博教师的招聘,提高其比例,也可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专任教师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专任教师为主,在兼职和外聘教师方面以技术权威专家、高级技师、技术人员为主(如图1所示)。三者充分合作交流,对于专职教师给予提供在企业实习的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学科知识,注重兼职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责任感,引进社会上优秀的高级人才作为学生生产实践的指导教师,使教师队伍更加完善。

图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金字塔形结构[5]

(二)提升教育理念,调试教育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动态,调适高职教育的教育观念。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教师及时了解发展动态,根据现实情况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关注与学习,更新自我教育观念,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正确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多样性教学,注重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求知欲,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创新性发展的人才,所以创新力是每个教师所应必备的,高职教师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培养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与创新力,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院校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科技迅猛发展,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刻不容缓。教师的培训要以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为实际出发点,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有关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教育方针、政策改革等以及专业学术知识的更新补汲,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6]教师的培训方式多样,如: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沟通交流的研讨会形式、去相应高校或企业进修的方式、采取参加培训班的方式等等,针对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教师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方案和模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优秀的高职教师人才。

(四)增强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要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水平,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从而更加科学的授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水准,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科研的强弱还与科研经费的多少紧密相关,且一般呈正相关,所以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力度,鼓励科学研发,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科学有效地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勇于创新,大胆探索,要不断追求自身知识的丰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总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与完善,对于高职院校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素养进一步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一基于丫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D].扬州:扬州大学,2014.

[3]杨凯.高职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及培养策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44-48.

[4]刘海春,王富花,黄万欣.提高高职教师素质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29):64-66.

[5]马必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328.

[6]陶加煜,刘繁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江西化工,2011(4):21-24.

(责任编辑 鲁越青)

Explor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o Shuying Wu Jiang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our country, covering such problems as the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lagging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ers’ imperfect individual quality, low vocational skills, weak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etc.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s, promoting education concept, perfecting teacher’s train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tc.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literac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2016-07-06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K2014A374)

曹树英(199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吴姜(1979-),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2.005

G718.5

A

1008-293X(2016)12-0024-04

猜你喜欢
院校素养高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