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晶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钱晶1,2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分析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冶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利用NIHSS量表、mRS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14 d后和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均下降,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Barthel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能有效促进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近远期预后。
丁苯酞;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预后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中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大面积脑梗死会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包括兴奋性毒性、缺血灶内的离子平衡障碍、炎症反应、细胞调亡等共同作用,导致缺血半暗带向梗死灶转化。因此,在缺血性卒中后的各个环节、不同层面阻断缺血级联反应,能够尽早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药物是目前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析其对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卒中患者。其中女38例,男32例,年龄为32~79岁。纳入标准:①年龄为30~80岁;②发病在48 h内;③临床缺血性卒中;④患者TOAST分型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⑤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头颅MRI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梗死区最大直径超过3 cm,并累及脑解剖部位的2支大血管主干供应区[1];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完成调查及量表的评定;②消化性溃疡患者;③房颤患者;④拒绝配合者。
1.2 分组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62.6±14.6)岁;26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中男26例,女 9 例;年龄为44~77岁,平均(62.4±13.0)岁;30例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给予两组患者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血压及适当降颅内压等基础治疗,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50299)口服,0.2 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给药14 d。
1.4 观察指标 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入院时、治疗14 d后、治疗后3个月进行NIHSS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5]。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14 d后和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均下降,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Barthel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外源性栓子引起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颈内动脉主干完全性阻塞,导致其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广泛缺血、水肿、坏死和软化灶形成[4]。常伴有明显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并可发生出血性脑梗死,严重危及生命。本研究采用标准是患者经CT/MRI检查排除脑出血及其他非卒中颅内疾病,且急性起病,头颅MRI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梗死区最大直径超过3cm,并累及脑解剖部位的2支大血管主干供应区。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梗死后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病死率高,致残率高,预后较差。能够在多环节阻断脑缺血损伤机制的药物成为目前研发重点。
丁苯酞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有效缩小梗死灶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改善脑缺血灶的微循环和维持血液灌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5]。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在治疗后近远期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丁苯酞能有效促进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近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6-19.
[2] 王拥军.脑血管病临床手册系列·脑血管病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6-307.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137.
[5] 赵嘉,李玲,裴中,等.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伤作用的细胞靶点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0,5(2):119-125.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1.121
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