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雪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广东广州 511450)
基于4H培养目标的“系列-模块型”课程体系构建*
——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赵莹雪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广东广州 511450)
为突破原有模块型课程体系中专业特色欠鲜明的缺陷,同时又能够使新的课程体系便于操作,本文在围绕4H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的“系列-模块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围绕“4H”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通过剖析专业职业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专业主干体系课程;围绕“4H”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知识要求,确定素质体系课程和相关知识体系课程,最后将各课程归类到“模块型”课程结构中。
4H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 “系列-模块型”课程体系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模块型”设置模式。其中,依据高职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模块的较多,如丁武军设计的文科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应用理论模块与应用技能模块[1],周艳春提出的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等课程模块[2],刘芬、盛正发的公共必修课、专业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模块[3];费明明的公共必修课、学科通识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技能课模块[4]等。也有学者提出了“系列型”课程设置形式,如罗兹柏的主干体系课程、素质技能体系课程、相关知识体系课程[5];王钦安则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整合为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职业实践课三部分课程体系[6]等。
二者相比较,“系列型”课程设置模式更能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但“模块型”课程设置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将二者有机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本文拟在将二者结合方面做一探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2年6月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高职院校重点培育专业建设项目;旅游管理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广东省财政支持项目立项。该专业通过充分的专业研讨与调研,提出了4H(即: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High cultural quality, high service skills, high emotional quotient and high self promotion) 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本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旅游行业管理政策和旅游业管理相关的系统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专业技能,从事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等,具有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7]。
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如下(图1):(1)知识要求包括:综合文化基础知识;基本的旅游文化知识;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系统知识;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知识。其中综合文化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及自然科学、英语、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基本的旅游文化知识包括旅游地理知识、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简史、民俗、古典园林、古建筑)、岭南文化、美学知识等;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系统知识包括基础管理理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线路设计、景区管理等。(2)能力要求包括: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沟通的基础工作能力;旅游信息的处理、分析、利用能力;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素质;旅游市场调研、营销以及旅游公关礼仪的能力;一定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3)素质要求包括: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待人有礼貌;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人际协调能力;具有情绪的自我掌控和调解能力;拥有良好的心态等。
图1 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要求
依据我国著名的旅游管理学专家申葆嘉教授认为旅游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主要分支的专业理论、应用领域中的应用理论以及应用的操作技艺。高等专科层次应偏重应用理论和专业理论,兼及操作技艺[8]。高职旅游教育在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艺类课程上应强调得更多一些。因此笔者将课程模块分为四个内容依次递进的模块:公共必修课程、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旅游专业应用课程、操作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同时,旅游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地理,历史,人文、美学鉴赏、旅游咨询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中外现代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景点,酒店住宿,外语等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庞大的旅游的市场,业内的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系统知识。尽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包括笔者所在院校)采用的是“模块型”课程体系设置形式,但笔者认为旅游管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决定了其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系列型”课程设置的形式更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性。
本文在围绕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4H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申葆嘉教授的“模块型”课程体系和罗兹柏教授“系列型”课程设置,构建“系列-模块型”课程体系。
首先,通过剖析专业职业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专业主干体系课程。经过深入的旅游市场调查与走访行业企业专家、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分析旅游、行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有:导游、旅游计调员、旅游产品策划员、旅游营销员、旅游咨询员、旅游行政管理员、景区管理员等。对于导游工作岗位,要求具备导游讲解能力以及处理导游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针对该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有:导游业务、景点讲解、广东导游基础、旅游法规与政策、旅游实践英语、全国导游基础等;对于旅游计调员岗位,要求具备导游团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和熟练的计调业务技能。针对该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是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对于旅游咨询员岗位,要求熟练掌握旅游地理、旅游政策相关法规与政策、旅游文化等相关知识,主要对应课程有: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与政策、旅游文化等;对于旅游产品策划员,要求具备旅游线路与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为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信息系统;对于旅游营销员岗位,要求具备旅游产品的营销能力,对应课程为旅游市场营销;对于旅游行政管理员岗位,要求能够运用旅游法规与政策对旅游活动进行监控,其对应课程为旅游法规与政策;对于景区管理员岗位,要求能够开展景区日常运营与管理、能够开展景区营销工作,主要对应课程为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通过如此分析与筛选,将上述课程确定为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避免课程设置的人为性、主观性与盲目性,从而使得每一门主干课程的设置都具有明确的依据;课程内容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也更加有针对性。
第二,围绕“4H”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确定素质体系课程。
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后,依据图1所示的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综合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的素质要求,确定素质体系课程,除涵盖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专业必修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自然科学概论、人文社科概论、体育与健康、健康与心理卫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毕业教育外,还增加了公关礼仪、形体训练等体现“4H”人才培养目标素质要求的相关课程。
第三,围绕“4H”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要求,确定知识体系课程。
依据图1所示的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基本的旅游文化知识、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系统知识以及旅游专业英语知识等,确定除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之外的相关知识体系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旅游客源国、旅游服务心里学、旅游美学、旅游保健、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等。
第四,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将各体系课程归类设置到各课程模块中,按照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顺序关系,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图2)。
图2 基于4H培养目标的“系列-模块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应体现每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笔者不认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块型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基于4H培养目标的“系列-模块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了“模块型”和“系列型”课程体系的优点,既突破了原有模块型课程体系中旅游专业特色欠鲜明的缺陷,又沿用了原有的课程模块设置框架,便于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1]丁武军.高职旅游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设计的研究[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2):97-100.
[2]周艳春.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钱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9):69-70.
[3]刘芬,盛正发.旅游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3):53-55.
[4]费明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2-31.
[5]罗兹柏.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再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12):69-72.
[6]王钦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13,(11):21-22.
[7]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2(816):120-122.
[8]申葆嘉.谈旅游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12):31-33.
广东省2012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120201034)
赵莹雪(1971—),女,四川西昌人,教授,博士,广东省第一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