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评论的新空间与新视野

2016-12-08 17:32文/红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老腔文艺上海

文/红 菱



上海文艺评论的新空间与新视野

文/红菱

在文艺评论发展中,评论人才的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近年来,上海的文艺界、评论圈、媒体等各界人士都在呼吁成立评论协会,搭建凝聚评论力量的平台。终于,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于2016 年2月25日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召开。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与市文联相关领导以及140余名上海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出席了大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是由上海文艺评论家自愿组成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为市文联团体会员,也是其所属的第14个文艺专家协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汪涌豪当选为首届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来自上海高校文艺理论评论专业、文艺研究机构和相关媒体的19位文艺评论工作者当选为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让人欣喜;同时,在这个上海文艺评论的新空间里,文艺评论家们又有怎样的感触与期待呢?

文艺评论的功能与评论者的内外修养

近年来,文艺评论日渐活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良风气也一直被诟病,稀释着其影响力。

“今天,大家对文艺评论的现状很不满意,深层原因就在评论被边缘化同时,评论家自身发生了分化。有的评论者不再视批评为终身的志业,而仅用作谋生之具,他们窜身于各种发布会、展览会,不务正业,忙于应酬;写的文章,也不过是在各种主义中翻滚,有姿态没立场,有偏袒没主见,不讲真话,只是应景。当市场大潮涌来,又不能抵御消费时代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不仅没对票房、码洋保持警惕,也未与画廊、交易商等市场力量拉开距离。”汪涌豪坦率地指出。资本、市场不断抛出诱惑的媚眼,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让人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里,文艺评论家如何自处?汪涌豪认为,这时,批评家的学术操守就显得尤为重要,评论家一要知所敬畏,二要怀有诚意。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聂伟认为:“从事文艺评论,不仅是观察、写作和言说的志业选择,也是个体经由阅世、思考与表述,明确角色定位、标注情感坐标、深植价值定力的跨媒体实践。此间无需回避个人艺术视野的局限、心智的局限、语言表述的局限甚至所有人置身其中无法回避的时代与社会的局限,而恰恰是上述局限构成了我们集体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在共同构建的情感共同体中,求得多元识见与主流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资深媒体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表示,文艺评论有发现的功能,要把一些好作品尤其是未必有很好的市场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挖掘出来,呈现出来;文艺评论家要有专业素养,不能一味地说好话,表扬要表扬得到位,不足的地方更要呈现出来,真正通过文艺评论的功能,让文艺作品更加完善完美,同时也要让公众知晓艺术作品的不足之处,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价值。

“今天的公众早已不满足以旁观者的身份接近艺术,他们需要通过欣赏活动,体验到艺术中的美与自己情感世界的关联。是否具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几乎是艺术作品能不能获得场外生命的关键。在这个关键点上,评论家的接引摆渡作用不可或缺。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花力气研究如何帮助大众找到这个点,从而使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而不能将文艺评论弄成‘私语批评’,针对公共领域的艺术批评,尤其不能如此。”汪涌豪说道,“要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更有赖评论家的分析与引导。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乱象,有的并不起因于人们的不明是非,恰恰起因于其不辨美丑,如何化性起伪,文艺评论可以施展的空间很大。”

“在国外,文艺评论是作为一种文艺舆论来研究的。国外学者认为,很多社会成员并不可能完全亲身体验很多事情、很多作品,他们通常是通过舆论来对这一类事物、现象进行认知。由此,已经客观存在的舆论,影响着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艺术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会植入现有舆论当中很多元化的价值观。”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张祖健提出。在他看来,文艺评论主要是塑造和改善文艺舆论,目前上海的文艺评论所塑造的文艺舆论是有自己的高度,但若放到全国范围,则没有太大的优势。怎么让文艺评论建立舆论高度?张祖健认为:第一要有学术的高度;第二,文艺评论要通过舆论引领文化创意产业,一旦达到全国的引领力的话,不仅能引领上海文化艺术的资源甚至于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乃至国际的资源,从而促进上海地区的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家要积极实现观念、语体的转换

“社会上总是有个感觉,认为文艺评论比文艺理论低一级。”张祖健坦言,“因为文艺理论主要研究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文艺评论往往就事论事、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分析,通常是形而下的。正是这样一种比较狭窄的认识,使得文艺评论开展得不是很顺畅,会有很多的禁忌。”

在评论的队伍中,高校是一个重要的阵地,藏龙卧虎。然而,在面向大众的主流媒体上,功力深厚的学者的评论文章并不多见。

张立行认为,学术与评论可以并行不悖,“为报刊撰写所谓的文艺评论的时文,尽管不能算学术成果,但对写作者的思路的开阔很有好处。文艺评论的写作需要跟当下的一些文艺创作领域发生比较密切的关系,积极关注新的现象、新的作品,这对学者在一些学术课题方面的开拓也有帮助。”除了建议学者多“走出”高校,张立行还提倡不同文艺领域的学者相互“串门”,建议各个艺术门类间能多跨界。“当然,这也对评论者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仅善于借助传统媒体,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使我们的文艺评论传播得更多、更远、更好。”

“文艺评论者最起码应当具有与一线创作者一样的社会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还要具有对某个文艺创作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与前瞻能力。评论如同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具备艺术概括力、理论抽象力,占据思想制高点。对当前的文艺评论家来说,要学习充分融入新媒体生态,尝试塑造‘学者粉丝’(Aca-Fan)形象,积极实现语体转换,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对于公众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定位。”聂伟说道。

借文艺评论提炼出中国故事的“上海气质”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开辟了新的空间,如何借这个平台让文艺评论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洛秦指出,文艺评论协会是一个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平台,他建议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学术性评论与欣赏性评论分层开展,通过不同渠道对不同评议对象来获得不同层面受众的共鸣和参与;二、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评论人才,例如在音乐学院开设音乐评论专业,系统教授评论学科的知识;三、加强新闻记者的评论水平,例如报刊记者在音乐评论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推进上海文艺评论水平的提高。

张祖健认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要建立上海文艺发展当中的舆论愿景,建立一个上海文艺发展的舆论框架。“首先,对上海各个艺术样式的舆论做一个基本的调查和梳理,建立文艺舆情的调查报告制度;第二,梳理现在上海各个艺术样式评论意见的高度和宽度。上海文联应每年至少出版一本上海文艺评论的集子,汇总每年度上海各艺术样式的文艺评论的代表性意见和文献;第三,要建立一套文艺评论的规划,每年研究一个事关上海文艺发展的重要现象或重大命题,征集上海文艺评论界各个方面的意见。”

“上海的文艺评论应紧密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这一核心主旨,从上海文艺创作中提炼都市文脉,为提升市民文化综合素质做些基础性工作。文艺评论本身也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声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炼出中国故事的‘上海气质’”。 聂伟表示。

汪涌豪指出,上海的文艺评论要尽最大的努力,拆毁各门类艺术之间、甚至文艺与其他相关领域之间互相隔绝的栅栏,并打破文艺界与高校之间彼此封闭的高墙,释放和盘活上海文艺评论的资源,以合力打造文艺评论的高原和高峰。

“作品红,作者穷”的怪象该终结了

光明日报刊文说,许镜清是谁?可能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但要说到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的音乐,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即响起《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等熟悉的旋律。而这些音乐的作曲者,正是今年74岁的许镜清。不过近年来,许镜清受到公众的关注,并非因为作曲的成功,而是一个作品版权得不到保护的“受害者”。在许镜清的微博上,一条写于2013年的微博至今仍被置顶:“想开一场《西游记》音乐会真是难啊……我在翘首企盼助我之人的到来。苍天啊,我的《西游记》音乐会路在何方?”在很多人看来,对于这样一位作品红得发紫的著名作曲家,办一场音乐会居然会如此之难实在让人费解,而为难他的不是别的,仅仅是“钱”,这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然而事实是,即使多年来作品被广泛复制传播,但直到2014年,许镜清才第一次收到了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所支付的十万元版权费,他和词作者杨洁每人分得五万元。而此前的版权费,多则几千块,少的只有2.7元。这样的版权收入,对比数百万的音乐会成本,当然只能是杯水车薪了。

据媒体报道,从数据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但是否意味着我国已是知识产权强国,却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仅在文艺创作领域,近年来因版权争议而引发的官司就不在少数,甚至由于侵权赔偿额度太低,还有不少权益受害者只能默默放弃维权。许镜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过这样的例子:前几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打了个侵权官司,打赢了,赢了一万块,这些钱还不够支付官司费用。对方赔偿数额太低,谁起诉谁亏本。这样的侵权补偿力度,显然也助长了侵权者的气焰。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火种。特别是在强调“万众创新”和侵权行为更便利的互联网时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显紧迫性。目前这一点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要求,要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加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将故意侵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等,可视为对症之策。无论是推动文艺繁荣,还是创新经济的发展,“作品红得发紫,作者穷得叮当响”的怪现象,都该终结了。让创作者、创新者体面起来,知识经济的春天方能真正告别“路在何方”的彷徨。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光明日报刊文说,“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老腔的走红让人们想起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也是老腔曾经面临或者也正在面临的。分析老腔走红的背后原因,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老腔其实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从2001年开始,老腔走上了大幅度改革之路。这一次改革将老腔演唱从皮影中剥离出来,原来的“亮子”没有了,演员阵容和乐器增加了,演出场所变了。而党安华就是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2007年,导演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中借“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从而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话剧《白鹿原》在全国演出,使得老腔在全国声名远播。2012年,有意识地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形成对老腔的强力宣传。这次老腔与摇滚融合,正是因为老腔开放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歌手谭维维表示,“老腔音乐里有黄土地的那种豪迈,和摇滚的精神不谋而合。我觉得那是他们骨血里的东西,这一次在春晚上也是把这种东西搬上舞台”。

近年来,老腔的媒体曝光率其实并不低。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曾对老腔进行过专题展示,题为《老腔新声》的短片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带着新戏,老腔戏班又到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每每都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老腔又火了,他们甚至还把老腔唱到了日本、美国。”这是《老腔新声》节目中的一段解说词。表面的光鲜实际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难。老腔戏班的谱系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张喜民的孙子已经成为戏班新一代成员,但作为爷爷的张喜民对孙子并不抱太大希望。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孙子学习老腔,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张喜民的戏班成员多少有些亲戚关系,随着时代发展,也有外地人想加入戏班。但对于张喜民来说,想要学戏固然好,但根据他的经验来看,多数人会半途而废。

据报道,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登上春晚舞台的“华阴老腔”艺人,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但是,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据文化学者杨奇光介绍,尽管目前华阴老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因此对老腔的命运和前景过于乐观。老腔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对老腔的扶持要避免走向追求政绩的误区。普通民众,对于荧屏上的老腔也需保持警惕,避免因为一时的感官刺激形成猎奇心理,很可能,老腔文化的内核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掉了。

以“人民文学”传统重构当代文学

人民日报刊文说,前不久,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文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文艺思潮风云变幻的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先锋派等文艺思潮风头正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在这一审美规范的视野中,“现实主义”是一种陈旧、落后、保守的写作方式,而只有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的探索,才是“创新”。面对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路遥却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因而《平凡的世界》遭到的冷遇可想而知。《平凡的世界》虽然受到主流文学界与评论界的忽视,但却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几项读者调查显示,《平凡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20年内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等等。这种“专家冷、读者热”的奇特接受现象,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与反思,不少学者与评论家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与思想价值。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围绕现实主义曾产生过无数争论,如果粗略地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与其他艺术流派的论争与竞争中,逐渐成为文学界的主流;在50—70年代,主要是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新时期以后,在现代主义诸种思潮的冲击下,现实主义逐渐被边缘化。应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僵化,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但在今天,如果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在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之后,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与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现代主义主要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绝望、颓废与挣扎,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以一种建构的、乐观的方式,描绘当代生活,勾画理想的未来。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主流文学界简单地抛弃现实主义,热情拥抱现代主义,虽然有可以理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与情绪,缺乏理论上的分析与辨别力。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我们不在所谓“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进化链条上理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而将之作为把握世界的不同艺术方式,那么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便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文艺发展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

中华读书报刊文说,在全媒体背景下,文艺理论潮流多变,取向各异,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环境,作为对文艺创作进行臧否与引导的文艺评论,更应该高屋建瓴地站在历史、社会、时代和政治的高度,对当下的文艺创作进行科学认知和宏观把握。

全媒时代对美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手机微信已经成了美术信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国家级专业团体和单位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一些社会性的艺术机构,如画廊和拍卖公司,都通过微信来传播声音,艺术家个人,甚至美术批评、美术理论的研究文章也通过微信传播,美术界的很多事件实际都在通过微信形成热点效应。从种种迹象来看,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了美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艺术家们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美术传播有几个主要特征:美术信息从制作到传播更加快捷,信息量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所有信息都处在微信同一个平台上,新媒体传播可以互动参与,自媒体成为一个非常主要的形式。这些特征打破了纸媒传统时代信息传播的秩序或价值判断,其积极方面是促进了美术信息的快速交流和传播,打破了过去所谓主流或官方传统信息发布的垄断格局,加速并放大了个人展示;消极方面是对美术作品中的感知区域造成了浅表化,催生了浮躁心理,优秀的作品被淹没在了信息海洋之中,主流的价值观则越来越趋向于弱化。

这两年摄影市场大幅度下降,最大的改变就是影像的民主化,过去摄影还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机器很难把控,后来出现了傻瓜相机,再到数码摄影完全普及,再加上手机摄影的铺天盖地,影像变成了全民盛宴。全媒体较之于新媒体,不同之处是自媒体的增加,自媒体的出现势不可挡,即便小范围内也有很强的爆发量。但是也有不变之处,即付诸于艺术品的精神追求没有变,探索没有变。

《邓世昌》研讨会在沪召开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协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沪剧院承办的沪剧《邓世昌》艺术研讨会在上海宾馆召开。来自文化部、中国文联、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等单位的领导和戏剧界专家学者,以及沪剧《邓世昌》主创团队、上海沪剧院创作人员80余人参加了研讨。

沪剧《邓世昌》以甲午海战为背景,力图还原真实的历史,诠释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邓世昌,刻画了一群真实可信、铁骨铮铮的近代海军形象。沪剧《邓世昌》自2014年12月国家首个公祭日首演以来,已在全国演出30余场,上海沪剧院对其不断地打磨和提高,不但赢得了老观众的追捧,也为沪剧争取到了一批新观众。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沪剧《邓世昌》对于沪剧创作题材的突破予以肯定,大家表示,通过这一新创剧目的成功演出,提升了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准,促进了上海沪剧院的人才梯队建设。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认为:“抒写悲壮、厚重的历史,沪剧院能不能拿下来?我一直很忧虑。这次我的看法要转变了。沪剧院这个题材是一块硬骨头,现在《邓世昌》这个戏能够达到目前这个水准、这个感染力、这个震撼力,是咱们沪剧界的一个重大成果。”中国戏曲学会顾问、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王安奎表示,最近这些年很多剧种都在努力突破本剧种的局限,这是时代的要求。“剧种应该多样化,保持剧种优势,各种风格的创作。我们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越剧、沪剧除了突破局限以外,还应该继续创作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希望以后能够经常看到各种风格作品的出现。”整整一天的研讨会,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邓世昌》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打磨精品积极建言献策。

周小燕告别仪式在沪举行,各界悼念

2016年3月4日凌晨0点32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国之莺”周小燕教授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99岁。周小燕曾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在60多年的教师生涯里,培养了廖昌永、张建一、魏松、王莹、李秀英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美声歌唱家。3月10日上午,周小燕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等部门和单位,全国及本市文化界著名人士等送花圈或发唁电悼念。周小燕同志的亲属、同事、学生、生前好友及众多音乐爱好者前往送别。

上海影协举办史蜀君电影回顾展

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女导演史蜀君因心力衰竭在沪逝世,享年77岁。史蜀君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春片、女性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1988年荣获广电部广播电视报新时期十年全国十佳电影导演称号。上海电影家协会近日在上海影城举办“君名留影史 青春传人间——史蜀君导演电影展映”活动。影展放映了《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中学生》两部影片。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展映前表示,“史蜀君导演的美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她的人品,从她的灵魂到思想到她的行为总是在追求一种美好;第二是她的作品,她的作品里面记录了她对人生的理解,她尽量表现人间的真善美”。他还介绍,“以史蜀君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经历过苦难与挫折,但影片依然真诚地表达她们对人生的理解,细腻而真挚地刻画生活中的真善美”。史蜀君的丈夫严明邦动情地回忆史蜀君拍摄处女作电影《女大学生宿舍》时的往事。当年史蜀君因为“成分不好”,初次独立执导影片承受诸多压力和非议,甚至带着剧本去北京参加研讨竟没有专家愿意出席,后来她在多个高校体验生活,重写剧本,成功拍摄出《女大学生宿舍》并获得国际奖项,正式走上导演之路。“今天希望大家看着这些电影,就觉得蜀君还在。”

全国麒派艺术研习班在沪隆重开学

国剧大师周信芳以其创立麒派艺术的杰出成就和推动中国戏曲近代化进程的卓著功勋,闻名遐迩,享誉世界。传承与光大周信芳演剧思想和艺术成果,是中华民族艺术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共同需要。为此,周信芳艺术研究会联手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立项举办新一届全国麒派艺术研习班,其目的在于:对全国京剧院团和戏曲院校中从事麒派艺术的中青年演员进行再培养,使之早日脱颖而出;发现新的具备继承麒派艺术相应潜质的人才,为这门艺术的后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同时也为其他戏曲剧种有志于学习麒派的优秀演员输送麒派艺术养料,进一步扩大麒派艺术在全国的影响。麒派艺术研习班曾有三届成功举办的经验,从首次办班的1984年,至二三期办班的2001年和2008年,先后培养出包括陈少云、裴咏杰、王全熹、周公谨、李有才以及郭毅、鲁肃、王志钢、于辉、佟克旺等在内的两代麒派传人。周信芳艺术研究会这方面的成就,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方的高度赞扬。

2016年3月7日,第三届全国麒派艺术研习班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小剧场举行开班仪式。来自上海、北京、武汉、江西、广州的七位麒派艺术传人和教师张信忠、萧润增、陈少云、裴咏杰、周公谨、王全熹、童强,从主承办单位负责人手中接过聘书。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局、上海文联、上海剧协、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分别派代表参加盛会并讲话。会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周信芳艺术研究会顾问龚和德作了关于麒派艺术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的讲座。

本届全国麒派艺术研习班有幸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鼎力扶持,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研习班自今年3月开学,至年底12月结业,为期十个月,共有25位正式学员,采取集中授课、分散练兵、就地排练、集中汇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人才培训、剧目积累、院团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出人出戏”的良好效果。

“2016中外诗歌进地铁”同时亮相上海及都柏林

为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交流,新年来临之际,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地铁共同举办的“2016中外诗歌进地铁”活动正式启动。

2月初,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DART列车线的Connolly站举办了一场以中国新年为主题的庆典活动。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地铁共同遴选的《元日》《江南春》等20首唐宋诗歌,开始在爱尔兰城际列车公司运营的DART线路上的31座车站和144节车厢进行为期数周的展示。与此同时,上海地铁天潼路站、新天地站、南京西路站、上海游泳馆站、老西门站、金沙江路站等6座车站的站厅或通道,也以灯箱、图片、视频集一体的展示墙形式,集中展示这20首诗歌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诗歌。本次活动是两地公共交通服务企业之间的一次文化交流。通过为两国乘客营造“诗意”出行的氛围,进一步了解和交流两国的文化,从而拉开了“2016中外诗歌进地铁”活动的序幕。

上海思南读书会两周年特别活动

上海思南读书会两周年特别活动近日在沪举办。从2014年2月15日举办第一期活动到2016日2月20日,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走过了两周年,累计举办了106期,共邀请到了300多位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在两周年特别活动上,主办方以公布新一批年度读者和年度荣誉读者获得者名单的方式庆祝自己的两周年,并照常展开第106期思南读书会,邀请到唐诗专家、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和上海社科院朱红博士联袂讲述杜甫和他的节日诗。此外,思南读书会策划团队为了呈现一场与书和阅读相关的别有匠心的活动,将知名艺术家徐冰和伦敦艺大切尔西学院教授克里斯·温莱特共同策划策展的“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引入思南文学之家,作为思南读书会两周年的重头戏。据策展人徐冰先生介绍,“艺术家手制书(Artists’Book)”是通过艺术家对“图书空间”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融为一体的艺术。艺术家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展览在思南文学之家一楼南北厅布展,展出国内外的手制书作品108件,副展包括3个单元:“艺术家之旅与手制书”“立体手制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书籍设计”,全方位向观众呈现手制书的独特魅力。

曲协主办元宵曲艺新作展演——曲苑芬芳

由上海曲协和上海戏曲广播联合主办的曲苑芬芳——元宵曲艺新作展演在兰心大戏院近日上演。该场节目云集了王汝刚、李九松、钱程、毛猛达、沈荣海、顾竹君、陶德兴、龚仁龙、舒悦、钱懿、陈靓、潘前卫、沈远、张晓冬、李倩、阮继凯等沪上三个滑稽剧团的主力演员以及李国靖、张弘弢、龚佐明等近年来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青年相声演员。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知名节目主持人张民权及司徒纯纯主持了该场演出。本场演出的节目是在曲协主席王汝刚的主持下,召集主要演员及梁定东、徐开麟等曲艺作者,先后召开多次作品策划、修改交流会确定的。节目包括独脚戏《退婚》《房之事》《80后与50后》《好事成双》,小品《编剧与黄牛》,相声《崇明家信》,快板《生活万花筒》,沪语歌《上海谣》等批着力挖掘和提炼生活中的鲜活素材而创作的反映时代新风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新作。整台演出笑点不断,给观众送了一场精彩的元宵节的盛宴。

上海舞协举办第三期“舞蹈沙龙”

上海舞协日前在市文联3号楼举办了第三期“舞蹈沙龙”。本次沙龙与专注于舞蹈治疗、创意舞动和拉班动作分析的国际化教育培训机构“亿派学院”合作,邀请美国纽约拉班/芭特尼芙动作研究院培训总监Karen Studd为“舞蹈沙龙”开设了“拉班/芭特妮芙动作体系在舞蹈教育领域的应用”讲座。对该主题有兴趣的舞蹈工作者和亿派学院大师班学员近50人聆听了讲座。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讲述和半小时的问答环节,参与者对拉班/芭特妮芙动作体系有了整体了解,认识到舞蹈作为一种模型和隐喻在理解人类持续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即舞蹈通过探索人类动作的表达模式和可能性,服务于人们的人际互动。活动结束后,大家普遍觉得这门将舞蹈与科学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既新鲜又有深度的领域,希望在今后的舞蹈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运用。

猜你喜欢
老腔文艺上海
唱首老腔给党听
上海电力大学
老腔新韵绕梁来
1942,文艺之春
上海之巅
老腔唱新歌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