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路径探索*

2016-12-08 14:23:11王似保孙晓峰
江淮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皖江安庆资源整合

王似保孙晓峰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03)

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路径探索*

王似保孙晓峰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03)

在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被列为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大背景下,为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安徽省教育厅将推进职业教育“市级统筹”。因此,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迫在眉睫。在对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实践探索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路径。

抱团发展;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一、问题提出

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被列为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教育部与安徽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设以来,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有58所,占安徽高职院校的77.33%。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逐步显现,服务地方经济能力逐步提升。特别是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商科联盟等抱团发展方式,创造了职业教育校际合作新模式,也为皖江城市带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提供了较好的范例。为配合教育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今后几年,安徽省教育厅将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市级统筹”工作,着手开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因此,市级高职院校应不断寻求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规划职教结构布局,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

二、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一)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高等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区内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除合肥外,安庆、滁州、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六安等八个地级市拥有22所高职院校,专业涉及商贸物流、机电模具、园林园艺、旅游管理、化学化工、采矿、医药卫生、戏曲、计算机、电子商务等领域,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涌现出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断加强。然而,由于地域、历史、隶属关系等等多方面原因,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硬件条件、软件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差异明显。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使同城高职院校协调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成当务之急。

我们选取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庆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样本,研究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跨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这四所高校开设87个高职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45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15亿多元,教学仪器设备和实训设备达9500多万元,各类图书234万册,专任教师951人,副高以上职称187人,占20%,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472人,有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86个,涵盖80%以上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310多个。然而,各校资源分布却不平衡,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在四所高职院校中综合实力最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行业特色较浓。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特色不够鲜明,提升空间较大。[1]

(二)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实践探索

1.安庆依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安庆职教联盟。2013年12月成立的安庆职业教育联盟由安庆市教体局牵头,依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安庆市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大中型骨干企业、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按照“统筹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组成。目前,安庆职业教育联盟已经有加盟单位79家,其中,企业56家,行业协会2家,科研机构2家,职业院校19家。联盟旨在打造开放共享的信息沟通、人才培养、产业对接、科研服务、交流合作的平台,形成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整体性优势,以助于全面提升安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宣城成立“职业教育联盟”,职教多举措创新。2013年12月成立,下属15所职业学校,9家市属重点骨干企业,7家校联企业,3家培训机构等39家理事成员单位。组建宣城职业教育联盟,对于加强市级政府统筹、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化发展,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芜湖两所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彰显合力。2012年5月,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合并,校名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后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0人,实力提升。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正抢抓发展机遇,加强资源整合,凝练办学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2014年12月,芜湖市为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示范职业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将芜湖市职业教育中心、芜湖工业学校、芜湖市二坝高级职业中学整合成立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4.马鞍山“两校合并”,整合优化的“1+1>2”效应。2013年9月,为适应承接转移的要求,也鼓励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9市59县(市、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做出改革创新示范,马鞍山技师学院与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两校的整合,破解了技师学院招生困局,改善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条件,总体实力明显提高。

(三)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学校层面实质性的整合举措,整合、共享意识不强。目前,职教联盟与校校合并都由政府或行政部门牵头,真正校校之间的自主整合优化举措不多。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动机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因而各高职院校整合共享意识不强,部分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不愿意将自己的资源共享出来,致使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难度很大。[2]

2.缺乏同城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沟通协调机构及制度支持,共享机制不健全。目前各高校之间合作较少,没有专人去沟通协调跨校资源整合优化,缺少沟通协调机构,合作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要实现各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就必须制定出具体政策和制度,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沟通协调机构及共享机制,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约束和规范各主体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与行为,在课程互开、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科研教学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共享都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直接导致区域内高职院校缺乏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3]

3.缺乏对同城高职院校“家底”了解,整合优化目标不明确。近年来,各校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很快,但重复建设现象明显,社会资源浪费严重。加之许多高职院校,彼此了解不多,对其他高职院校各项优势教学资源和需求缺乏了解,因而,整合优化目标不明确,很难制定具体对策措施。

4.缺乏整合的成功模式,整合成果需巩固。虽然马鞍山、芜湖等地的高校合并以及安庆、宣城职教联盟的成立为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但由于地域、资源方面的差异,各市仍需探索更富有成效的整合模式,系统提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此外,职教联盟的成立,初衷良好,但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成效如何,整合成果能否得到巩固,仍需参与各方共同努力。

5.缺乏软硬件资源整合共享细节管理,共享程度不高。各校在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部门之间界限较严重,管理思想比较僵化,资源共享意识较差,以自我为中心各自开发建设教学资源,缺乏共享性资源的建设,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硬件资源的使用涉及计费、场地、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细节措施难以完善,共享困难重重。软件资源共享难度也较大。各校虽处同一城市,但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另外,教师互聘、课程资源和学分互认的机制建立,则会牵涉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如教师业绩考核、工作量的计算、薪酬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6.缺乏教学用的实训设备,校外实训基地多流于形式。近年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各地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总体而言,实训设备仍然严重缺乏,对于技能要求较强的实习实训教学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等政策支持,部分院校虽然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合作流于形式。[4]

三、皖江城市带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路径

(一)由政府主导成立同城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沟通协调机构,增强主动性和整合意识

市级政府应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指引,建立沟通协调机构,加强顶层设计,指导、规范和管理跨校合作,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实行资源整合,增强主动性和整合意识。高职院校也应设立专门的机构、人员,负责协调推进合作事项。同时,针对现实难题,制定相应政策,集合各方资源,建立合作办学专项资金,拓展和加深合作领域。

(二)以集团化办学为纽带,促进办学模式改革,多方整合高职教学资源

把集团化办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集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单位加盟,制定配套激励措施,为合作各方提供了紧密合作的舞台。集团内高职院校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点,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专业退出机制等,契合区域经济发展。[5]

(三)以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建设职教园区

各市应充分整合各类职教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依托一所或多所院校和多种社会资源,或在院校相对集中、实训项目共享程度高的院校聚集区,大力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同时,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政府、各院校、企业深度融合,建设综合、开放、共享的学生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学生个人目标、学校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全市职教资源实施优化配置,打破隶属关系、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等体制障碍,聚集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推进高职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发挥资源整合的放大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品牌效应。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引企入园”等工作。政府出资在园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纺织服装、汽车运用与维修、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公共实训基地,供园区院校师生实习实训。

(四)紧紧围绕各市支柱产业,改造更新专业结构布局。随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的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快速成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因此,皖江各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从全局出发,整体谋划,改造更新专业结构布局,与当地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合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化工、商贸物流、电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对应专业,努力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确保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集聚、产业承接、产业转型全匹配,实现由“民工”向“技工”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型。

(五)求真务实,有序推进,积极探索整合优化的成功模式

要切实实现高职院校资源整合,抱团发展,一方面,总结安庆、宣城职教联盟在资源整合优化中的成功经验,以及芜湖、马鞍山部分高职院校校校合作、彰显合力的成功做法,充分发挥职教联盟在资源整合优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区域龙头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使整合优化举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谋划,全盘考虑,制定实质性切实可行的同城高职院校整合优化措施,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教师资源。同一城市高职院校师资存在着强弱不均、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在一些相关专业领域拥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同时一些院校一些相关专业师资资源异常匮乏。因此,相关部门应牵头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实现同城院校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打破行政约束和人才流动壁垒,实行教师走校上课,让存量的教师资源有序流动,提高优势教师资源使用效率,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使用的有形总量。

课程资源。近年来,随着我省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力度的加强,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同城高职院校应利用区域优势,更新课程设置理念,整合优化课程资源配置。鼓励具有优势专业课程资源与一些不具备优势专业课程资源的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合理设置理实课程的比例关系,突出实践课程的重点和核心地位。注重课程教法改革,积极创建精品课程、视频开放课程,实现同城高职院校课程资源优势互补,推动职业院校差异化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目标,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然而,各高职院校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具有较大差异,一些高职院校建设拥有优质的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不能满负荷运用,而一些院校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异常匮乏,实习实训教学难以开展。因此,在未建立职教园区的情况下,实现存量的实习实训资源的共享使用,既可避免实习实训资源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的现象,又可以缓解实训条件薄弱的学校实训教学难的问题,有利于同城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资源的合理使用,实训教学水平获得整体提升。

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建设同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优势师资,整合优化优质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不同面向的MOOC课程,开展在线教育,实现同城院校“跨校选课、学分互认”,使同城高校能很方便地使用到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N].http://www.tech.net.cn/web/rcpy/index.aspx.

[2]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35):5-7.

[3]金天泽,等.高职高专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1(10):73-75.

[4]李传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04-108.

[5]孙晓峰,王似保.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93-96.

(责任编辑焦德武)

G647

A

1001-862X(2016)02-0147-00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2013安徽省振兴规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161)

王似保(1968—),安徽安庆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市场营销;孙晓峰(1963—),安徽安庆人,博士,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皖江安庆资源整合
鱼殇
意林彩版(2022年1期)2022-05-03 10:25:07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32
中秋月
当代音乐(2019年5期)2019-06-11 10:14:30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48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