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豪
在夹缝中找到鱼的背影
——读梁永利诗集《海的欲望》
※何武豪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过:“如果说欲望直接攫取它的对象,那么观赏就把它的对象推到远处,使这个对象避开激情,正是借此而使这个对象成为它真正的和不会失去的所有物。”
《湛江文学》主编梁永利先生的新作《海的欲望》,正是避开激情,以“冷静是水的沉默”的姿态,“用阳光的尺度,插入常见的蓝”的手法,精心制作颇具半岛特色的“海味”,并和盘托出,让爱诗与爱海之人,细细地品味。
在大海面前,任何人都显得渺小,不论他的欲望多大,也不过是一条鱼,穿行在浪花的夹缝中。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广袤无垠的大海,对于苍茫的宇宙来说,不过是一个盛着海水的巨大的容器。所有的动静,都是风弄出来的声响,海欲静而风不止,奈何?但风也是无辜的,它的形成不过是空气的流动,而空气的流动则是地球的自然现象。这样看来,一切便可释然,便可安然。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海天一色的画卷。我们既可看到椰树、渔船、海佬、渔姑,也可看到海螺、螃蟹、海蜇、珊瑚,还有硕大的鲸鱼、迷人的海妖和N次方的海浪。甚至,我们还可听到“渔歌的韵脚”,还可闻到“一滴汗和一粒沙散着腥味”。
爱默生说过:“世上没有一个人不期望在太阳、行星、地球和水中间得到精神上的受益”,诗人梁永利正是想从大海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受益。在海边长大,对大海一往情深的他,对大海的感受,当然比“从教科书读到的大海”真实得多,生动得多,甚至达到了“我曾经把海水当成泪水”的地步。正是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及对大海不懈的心织笔耕,诗人的作品在透出一种海鲜味的同时,也折射出一种诗学上的睿智、真情和哲思的光芒。
其一,睿智总在幽默里。试看《围海养虾》一诗:
在围堤上
我的海,一块等待溶化的糖
这方白水,饵料撒下
虾与鱼游的姿势一样
打氧机日夜旋转
粗养或精养的虾农
真把金钱当粪土撒下
秋收与春游的姿势一样
围海养虾
养出了虾膏
我顺便提一下,什么叫“瞎搞”
嗨,虾膏与“瞎搞”一样
读完此诗,人们不禁会心一笑。围海养虾,已是雷州半岛沿海养殖业的常态,但诗人别出心裁,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风险性大的行业予以善意的提醒。我们知道,对于养虾人来说,收获之前的日子,总是随着台风与海浪而提心吊胆。所有倒进海围里的饲料,粒粒皆是血汗钱,虾苗虾种也是血汗钱,就像庄稼人一样,希冀能有金色的“秋收”,而不是潇洒的“春游”。而当虾肥膏厚之时,往往台风尾随而至,一夜之间,血本无归。这不能不让人揪心与惋惜。正是诗人沈沈的恻隐之心,化作轻松幽默的语气,用虾膏与“瞎搞”的谐音,道出了养虾人心底的苦衷,以及欲罢不能的无奈。
在《换鼓与丝路讨论会》里,诗人的睿智,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换鼓没有定论/改谈海上丝路/丝路始发二千年/从泉州,广州到雷州/研讨会年年召开/研究会月月调研/雷州换鼓是首绝改不了/海上丝路再讨论三天/一致认为/雷州是始发港之一”。
其二,诗意总在真情中。诗贵真情,古已定论。没有真情的诗,是干瘪瘪的诗,是味同嚼蜡的诗,或者说,根本不成诗。在《海的欲望》里,真情如大海的浪花,一朵接一朵飞来,令人目不暇接。
“为什么木麻黄无语/树皮干裂,藏着蝉冀/谁能扇动内心的风帆”(《木麻黄》),藏着蝉冀的树皮,其实是藏着禅机,木麻黄初看无语,但只要你在树下站久了,你就会听出它的声音。木麻黄的摇动,不似杨柳的摇曳,那是对海风的含笑接纳,从而减轻风速与风力,以竭尽对家园的保护之心,让出海的渔民能够无牵无挂,平平安安。而“看海的人”不可能与渔民感同身受,只是“从木麻黄旁边绕过”,因为“有些船已靠岸”,他们只不过是想去瞧一瞧。
不仅木麻黄是有情的,红树林也是有情的,在《土角海》中,“红树林长成海的胡茬/台风刮不净”,甚至,石头也是有情的,在《到三石去》里,“石头是带腥的寓言/它会行走,月黑风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小生活在海边,诗人是自豪的,这种自豪溢于言表,“我的城市将海设计成镜框/我观看的是露天放映的动画”(《长廊观海》)。诗人总是故土情深,《不语的村庄》就是明证,“踏过河床,我披上一身鱼影/我带着鸟声,多年往返故土”。雷州半岛不乏先贤的足迹,正直善良的雷州老百姓,对往返于琼州海峡的苏东坡更是心存敬仰。诗人因此唱出,“你的归路已无人清楚/海底千里处,我钓回你的诗句”,虽然“你已回到了宋朝”,但“你路过的村子大都改成你的名字”。(《最后一次相遇》)
一个人的诗心,大多是在童年培养的。童年的苦难与欢乐,童年的色彩与味道,往往奠定了他的心智与感情基础。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快快长高。诗人在《爬上高高的椰子树》里回忆,“母亲最高兴的事情/是我终于染上一身古铜色/是我能很快地爬上了高高的椰树”,这样,“我看见鲸脊,看见台风中的海妖”,当然也看到了,“满树的椰果/多么像渔姑坚挺的乳房”,甚至,“当我爬近的时候/她们拼命地摇晃椰树/母亲在远处笑着说/椰子树不会长高了”。是的,椰树不再长高,因为母亲的孩子长高了,他的心与他的情,甚至已高过了椰子树。
当然,诗意的表达也是讲究的。在《舢板上的琴声》一诗中,诗人通过听觉与视觉互换这一通感手法来完成。先是看到,“星空,我摇晃的一朵云/闪落在舢板”,接着听到,“夜半,一阵海风/远送渔女的嘤泣”,诗人在朦胧中似乎感觉到:“我是站立起来的鱼吗/五个指头撑着星星”, 甚至“我在夜色里/呕吐鱼刺一样锋利的诗句”。
诗人美好的情愫最后都回归母语,回归到割舍不掉的乡愁。“多年来,一直跟着渔女提网/走过椰树又想站成椰树/伸开椰枝/挡一挡渔女的风韵/停住脚步/闻一闻渔女的汗味”(《等待》),甚至想用口水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渔民的热爱和对渔村生活的眷恋之情。“就写首口水诗吧/不管支持力度多大/何叔很老实地说/回老家走走/真好”(《久渔村的口水诗》)。
其三,哲思总在象征外。诗贵有弦外之音,象征往往是诗歌常用的手法。诗人梁永利凭借着自己坚实的诗歌文本来赢得读者,这种赢得是灵动的,也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作为一名已有多年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作家,他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已了然于胸。
在《沉思》一诗里,诗人把大海比作“一张多彩的纸”,这似乎有悖常理,大海是那么的深厚,而纸是那么的单薄,但诗人已经交代清楚,“你不必把大海看得太透彻”,因为,“是阳光炫目着它”,“一层浪一层浪在掀开/夹缝中的鱼让我找到背影”。不管大海这张“多彩的纸”是否被掀开、被捅破,但在无界限的时间空洞里,鱼儿可以进入,“渔夫的故事”也可以进入,世间一切皆可进入,只有那只“受伤的白鸽”,由于摆脱了时间的诱惑,以一种不动而动,动而不动的冷静,注视着面前所发生的一切。这只“受伤的白鸽”喻示了当下精神生活状态,吻合了身处其中的社会与人生。而诗人在夹缝中找到的背影,究竟是鱼的背影呢?还是自己的背影呢?那就留给读者想象吧!
再如《影子》一诗:
船的影子
投在海里是鱼
鱼的影子
贴在岸边是船
鱼与船
守着一张破网
海风吹起
影子都落了网
影子、鱼与船,既交叉重叠,又互相转化,并且都可以从时间的破网中溜掉。这首诗的附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在时间上坚持是失败的”。正是这句话,为我们理解该诗提供了可能。苍茫的大海,就是苍茫的时间,我们对大海的了解,正如我们对时间的了解一样,少之又少。我们经常说,拥抱大海,拥抱时间,其实都是“那么矫情”,“与你一样,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喝酒之后发出了声音/啊,海的壮观/我的疯狂”(《海啊,我为什么矫情》)。
泰戈尔说过:“正常的欲望,很容易在人本性的界限内得到满足。而人的这种不正常的欲望,是极不容易满足的。它仿佛总在说,还要,还要,还要!”我想,大海的欲望,无非是人的欲望,大海的本身,是无所思亦无所欲的。而人的欲望,终究不过是“影子”,影子是靠不住的。由此看来,诗人浸淫在诗歌里的那些哲思,让我们获得了一种禅学意义上的诗意解构,这正是我读完这本诗集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