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在大瑶山的日子

2016-12-08 05:22陈文明
湛江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刘老师支教小女孩

※ 陈文明

支教在大瑶山的日子

※ 陈文明

演员江一燕在去年11月出现在《国家地理》举办的全球摄影大赛上,除了成为获奖唯一女摄影师外,更多的是她在广西巴马一小山村8年支教的经历被翻出继而红遍网络。支教二字,让我零零星星的回忆片段如电影播放般一段又一段闪现在眼前,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张张纯真善良的笑脸,那是一群曾经在大瑶山里支教的大学生,时隔多年,他们当中好多名字都叫不上了。

七年前,我因为工作阴差阳错的安排,使得有机会多次接触这些支教的大学生,跟他们一起深入广西贺州的大瑶山,见证他们在旁人看来如苦行僧般的支教生活。初次接触他们,是要帮助他们安顿好食宿。进入到大瑶山,云雾般的山岚一圈又一圈地绕着无尽延绵墨绿墨绿的大山飘在半空中,山间泉水叮咚叮咚潺潺流出,天空中还不时飞过一群白鹭,远远地还可以看到低矮的房子稀疏地散落在山上,一种“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境油然而生。不过如此世外桃源却需要在山脚下下车后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步行差不多1个小时才能到达。由于定点扶助的原因,这些支教的大学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大瑶山有5个村小学都分配了1名,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拿着手中的单反似乎除了兴奋还是兴奋,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接下来的艰辛,又或者他们早已准备好吃苦的决心。

第一次家访

暑假在他们到来没几天就结束了,秋季学期的开始,意味着大学生们开始正式的支教生活了,没想到细心的他们早在开学前几天已经对孩子们进行了家访,其中一位给我发来了他们的家访日记。

日记写道:备课好了,非常迫不及待想见见我的学生们,又要麻烦这位有点瘦小的斧头山村小学老校长啦,从7天前在小学住下到现在,没停过对老校长的骚扰(偷笑),谁让老校长这么热情好客和蔼可亲呢?今天天刚刚蒙蒙亮,老校长就到学校拍我住的教室门了(是的,住在学校其中一个教室里,教室都空着浪费了),他告诉我要家访要么早要么晚,不然孩子们到山里帮忙挖蕨根就看不到人了。我赶紧从几张木板搭的床跳了起来,在接着山泉的水管边上洗漱一翻后急匆匆地跟着老校长出门了。

老校长虽是瘦小略驼背,可是矫健如飞的步伐有点让我跟不上了,狭小的山路一边靠着山,一边是悬崖峭壁,刚才还在睡眼惺忪的我立马精神抖擞,心跳加速了,却越来越跟不上老校长的步伐,渐渐被远远甩在后面,心里只想快点到达学生的家,抬头看去,发现前方越来越大雾,寒气越来越重,隐约对面有一高一矮2人走来。还是山里人眼尖,听到有人喊校长了,大致意思是问校长去哪里吧,我猜的。校长招招手停了下来,回答道:“去你家呢,这么早就去挖蕨根啦!”“王二娃,打道回府,家访!”校长特意用普通话回答他们,因为这里的方言——瑶话我根本不知所云,跟我所熟悉的语言都不是一个语系的。校长似乎意识到忘记介绍我了,赶紧叫停了王小二说“王小二,这是新来的刘老师,叫老师好!”王小二用手挠挠后脑勺,躲在花麻布裹头,身穿藏青色民族服饰的老人后面,半晌没有叫我。这就是我第一个学生哦,有点激动地我冲过去就拉王小二的手,这是一双怎么样的小手噢,粗糙布满硬茧,我忍不住迅速打量他一番,不到120cm的身高,黝黑的小脸,另一只手还拿着个饭团往嘴里塞,瘦弱的身躯穿着一件宽大及膝遮住了中裤的T恤,T恤上的图案磨损得模糊不清,脚上一双拖鞋两旁都裂了口。心有点抽痛,轻轻摸了下他的头问:“走,带刘老师到你家去看看,在哪里呢?”王小二指指山上,依稀看到几栋房子,不知是哪栋。

约摸走了十多分钟,到了只有一层瓦盖的房子前,房子前围起来个小院,几只母鸡四处走动着,院子左边是一畦绿油油的菜地,右边整齐放着几个蜜蜂箱,辛勤的蜜蜂嗡嗡从箱房进进出出忙碌着,院子中间几个大石头摆设成桌子凳子样,一只黑毛土狗哈着舌头地隔着竹篾做的院子门摇着尾巴。进了院子,房子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老人在房门外叫嚷着什么,接着一老妇人抱着婴儿出来院子,把婴儿放在门边的小竹篮上,进入房子旁边的一间矮房,不一会,端出了2个刮花的厚胶杯笑盈盈地递给了我们又忙去了。校长边接边对我说“自酿米酒,赶紧喝一口暖暖身子吧,山顶寒气重,你们城里人一时半会适应不来。况且我们山里人好客,不喝他们会觉得很没面子,你越大口喝他们越高兴哟。”听校长这么一说,我赶紧仰头咕噜一口喝下半杯,嘴里米酒的醇香浓了起来,身子也暖了起来,因为老人都不懂普通话,只好跟王小二聊了起来。怕耽误他们进山挖蕨根,就在院子里,我简单问了下王小二的暑假是怎么度过的,有没有看课外书。或许是我空腹喝了一杯米酒有几分醉意,王小二边回答我的问题边跟我打闹了起来,一会拍下我的肩膀,一会扯下我的衣角,然后捂着嘴巴哈哈大笑。校长则叮嘱他开学要准时到校上课。临走的时候,老妇人又从房间跑出,还是笑盈盈地给我手里塞了一瓶豆腐乳玻璃罐装的东西,嘴里讲着我听不懂的瑶话,我有点不知所措地站着,倒是王小二给我做起了翻译,“刘老师,我奶奶说这瓶蜂蜜送给你,你不要嫌弃哦!”我空手而来,怎么能随便要东西呢?正当我要推辞的时候,老校长说话了,“刘老师,山里人的一点小心意你就收下吧,山里规矩别破坏了哟!”还有山里规矩?我赶紧连声道谢接过。

一个早上,除了部分早早进山挖蕨根没有家访到,老校长带着我家访了5位学生,除了王小二和另外一名学生是2年级,其他是一、三、六年级,而整个斧头山小学就只有16位学生,都是清一色的留守儿童,离学校最远的要走上1个多小时。当我们拎着一袋大山特产,蜂蜜、蕨粉、鸡蛋回到学校,老校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刘,好好休息一会,等会到我家吃午饭。”看着老校长离去的背影,我任由双腿酸痛直愣愣地站着陷入了沉思,只是觉得心头很重!

一锅烧糊的面条

时间过得很快,入冬了,带着扶贫的防寒衣物我又一次进到斧头山,中午时分想顺道见见我们的小刘老师。在学校找了半天没见人,直接电话他,原来已搬到学校附近的一学生家住了。

到了那户人家,只见小刘老师和几个学生正围着桌子吃面,其中有个小女孩在闹别扭不吃面。我走过去问小女孩为什么不吃面?小女孩委屈地哭着说,小刘老师总是烧糊了面条,她吃不下,但是小刘老师要她吃!我把小刘老师叫出了门外,问为什么面条烧糊了还叫小女孩吃。小刘老师抿了抿嘴,他告诉我:他家在沿海地区市里,从来没有烧过柴火,所以总是不能控制好火力。他之所以搬学校附近,那是因为这个留守儿童的家长托小刘老师帮忙照看他们的小孩一段时间,为方便照看,他决定直接搬到他家住,中午就在他家做午餐,也让家远的学生一起吃午饭,除了会煮面,他其他都不会做。煮面的时候多敲了几个鸡蛋,结果,面就被烧糊了。小女孩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体质也好差,他一怕她饿肚子,二怕营养跟不上,才左劝右劝她吃。他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煮个面都煮不好!看着小刘老师红红地有点湿润双眼,他难受而自责的样子让人很无助,大瑶山的留守儿童已经深深地牵扯着小刘老师的心。

几个调皮的大孩子刚才还窸窸窣窣笑哈哈地躲在门边偷听我们谈话,听完小刘老师讲话后却在悄悄地在抹眼泪,他们回到桌子边,其中一个大女孩跟小女孩耳语了一翻,小女孩不再哭了,她出到门口,拉了拉小刘老师,声音低弱地说道,小刘老师,对不起,我吃面了,你回来跟我们一起吃!

小刘一听女孩子要吃面了,很开心地进屋,孩子们似乎是故意吃得很美味的样子,噗嗤噗嗤的大口吃着面条,孩子天性爱玩,屋里一下又热闹开心起来了。灶上锅里,还有小半锅面条,一团一团地散发着焦味……

支援汶川大地震

一个背囊,一把吉他,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10天,小邱老师匆匆跟青凤小学的校长打了个招呼就去了受灾区。从此,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在提着心盼着小邱老师的回来。一个月后的中午,小邱老师从汶川平安回来了,村里的人纷纷跑到学校去,还有几户人家用竹篮盛了午饭带给小邱老师,孩子们则叽叽喳喳你一句我一句地围着邱老师。

小邱老师,你的吉他怎么不见带回来?

小邱老师,你瘦了好多,黑了很多,但是好像更结实了哦!

小邱老师,我们好想你!

……

阳光开朗的小邱老师由始至终都呵呵笑着招呼着乡亲们,感谢他们带过来的午饭,但没有当着孩子们的面说起汶川的事情。

过后,通过小邱老师的校友,我们才知道小邱老师去汶川主要也是支教,白天在临时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初中的物理课和小学的音乐课,晚上则跟其他志愿者一起做救灾工作。吉他他送给了灾区喜欢音乐的孩子们,背囊里最值钱的单反却在灾区里摔坏了,不过,幸好内存卡里还是记录了很多感人的画面。只是,有点遗憾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看看这些感人的画面,小邱老师因为2年的支教服务期满回去了他的母校高中任教了。

后话

小刘老师服务期满后也离开了大瑶山,他没有继续为人师表,而是到了沿海发达城市创业去了,做餐饮业,这几年生意很好,还开了连锁店。不过,斧头山小学现在不时会收到他寄来的教学用品、文具,他还扶持了好几名当年他教的学生在念大学。而小邱老师则更多地是寄来新式实用的教材。

尽管支教大学生很少有留下延期服务继续支教,但新一批支教大学生又会到来,一批又一批地接力下去,整整2年时光,足以让人世间的真善美在这些支教的大学生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给与大瑶山孩子们温暖和知识,陪伴着留守儿童成长,正如现在很火的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曾经的青春年华,伴着匆匆岁月就这么一直闪耀在美丽寂静的大瑶山中……

猜你喜欢
刘老师支教小女孩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大扫除
可爱的小女孩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