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影
摘 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特别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随着教育的发展改革,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造成了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关键词:误差 优点 夯实基础 实用价值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对一些无法进行的计算和测量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一种数学方法。尤其在当代倡导“实用数学”的教育大环境下,估算更显重要。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
一、容许“误差”,解除学生的心理包袱
教材中估算的教学内容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估算的渗透。我觉得此时就可以渗透“误差”观念。在教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出示一把瓜子,有 62粒。先叫学生估算一下有多少粒,有的学生说 100粒,有的说有 80粒,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是在乱猜,答案与结果相差甚远。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 10粒瓜子,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瓜子大约有几个 10粒,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此时学生的答案靠近了准确结果,有的说 70粒,有的说 75粒等等,昀后,我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了瓜子的数量,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活动中,学生先掌握 10粒的正确表象,再去估计一堆的数量,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学生的推算能力。通过这样一次推算经历,一方面丰富了学生自己的估计经验,另一方面渗透了估算是允许有误差的。事先估计再和实际的数量比较,有助于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并渗透了“误差”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估算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同时为学习估算做好心理准备。
二、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优点,使学生接受估算
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估算情景和适宜估算的题目,教材中的有关估算的情景含量少并且脱离实际,有些学生可以直接口算,确实没有必要估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添和调整教学内容。
1.
调整教学进度。二年级上册的 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是在掌握了 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此时,对于 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精算比估算来得简便。教材如此的安排,我觉得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估算的内容昀好放在这一单元的开篇,效果应该会更好,如上所述,如果学生不会精算 29+52,同时理解题目中只要求近似值的要求,我想有学生会想到用估算策略。这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更有意义。
2.
引导学生进行灵活估算。课本中经常出现先估算再笔算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觉地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大致的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估算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境支撑,才能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求,而不是教材的强制要求。这样往往让学生觉得反正要笔算,估算没有用。有调查发现学生不明白学习估算到底有什么用。应该减少为了训练估算的计算技能和技巧而进行的估算。
3.
创设估算的生活情境。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明明在自选商场里选了两件玩具:遥控汽车和拼装。问:妈妈带的 100元够吗?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他不能顺利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学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汽车的价格是 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 60
元,拼装的价格是 36元,60+36=96(元),妈妈给的 100元够了。教师即时表扬,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反观教材对于加、减法估算情境创设,并不能激起学生内在的需要。这样教师设计了一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如此,学生于无形中体会了估算的作用和优势,也就消除了对估算的抵触心理,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估算的动力。
4.扩大估算的应用面。对于估算内容,不能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这些估算内容,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将估算与计量、空间、统计等内容相结合,拓展估算的空间。如:教学了面积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估计教室的面积有多大?学生必须了解 1米有多长,才能去有效地估计。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猜测、测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这种有效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不只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估算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做好估算准备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只有掌握了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地去进行估算,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估算。在低年级教学中,必须扎实掌握四则运算的规律,掌握必要的计量单位。
四、体会估算的实用价值,促使学生使用估算解决问题
学习中学生们总感觉估算脱离实际,而在实际生活中估算的运用又比较广泛,教师更要深入挖掘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这样不仅降低了估算的难度,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1.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加减法估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小明一家去吃饭,已点菜单:酸菜鱼 74.50元;豆腐汤 5.00元;青椒炒肉 12.40元;油炸河虾 29.90元。大约需要多少钱?情境中有 4个数量,而且是用小数的形式表示的,这对于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精算有一定的难度,那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用估算。对于此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来源于生活。
2.
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去观看教育电影,让学生去统计本年级有多少人去。学生通过统计说:“约有 86人去。”我问:“叫你们去统计,为什么是近似值?”学生说:“有些同学还没想好,到时有可能去,所以只能说大约有 86人去。”我说:“你们调查得非常仔细,一辆车可以坐 30人,那需要几辆车呢?”“两辆车可以坐 30+30=60人,还剩 26人,还有到时有同学临时加入,所以共需要 3辆车。”
总之,估算是一种较为快捷的非严密运算,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在小学阶段的估算教学中,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生活,多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估算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切实感受到估算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获得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