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溯源——再读《论语》

2016-12-07 12:34邱望清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人论语君子

邱望清

【摘要】怎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我想,除了达到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最起码要求以外,还要有新的时代内容,还要有更加坚定地理想信念,还要更加与时俱进,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提起“君子”,大家自然会想到孔子、想到《论语》,人们也普遍认为,是孔子第一次赋予“君子”以道德的意义,孔子眼里的“君子”,应该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是“仁义礼智”的化身,是社会正义良知的践行者;而“小人”则以对立面的形象出现,与“君子”対举,为孔子所否定与批判。果真如此吗?近日再读《论语》,有些地方令人费解,提出来,大家共同商榷。请看一例:

《论语·子路篇》“樊迟学稼”: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将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这段文字里的“小人哉,樊须也”,我所见过的《论语》译本都是翻译成“樊须真是小人”的。这样翻译实在是别扭,仿佛孔子是一个性情乖张、语言古怪的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兴趣不对头,问一下庄稼、花木种植的事儿,他就斥骂其为道德品质低下之人,简直匪夷所思,天下没这样做教师的道理!

要说孔子不喜欢樊迟,感觉也不是,樊迟可不只问过稼穑,还问过仁、问过智,《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夫子其实是很喜欢这个学生的。

我们是不是对“小人”的理解过于机械?再看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在段文字里,对于子路的“率尔而对”,夫子以“其言不让”予以“哂之”,而对于冉有的回答,孔子并未做正面评价,但随后在与曾晳的交谈中,还是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谦逊予以了肯定。

冉有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冉有的确是很虚心的,但“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我们就不懂了:难道冉有不是“君子贤人”?或者还够不上“君子贤人”的标准?要知道,冉有可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才艺著称的呀。

难道是我们对“君子”一词的理解有偏差?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君子”的含义。“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均有广泛使用。“君子”一语最初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它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是一个会意字,从“尹”、从口,“尹”还是一个“会意字”,左边一竖撇为毛笔,右边是“又”,为手,意为以手握笔,就是“治理”、“管理”的意思,后世有“令尹”一职;“口”是象形字,表示发布命令;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意思;“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所以,“君子”一词最初的含义当然是指各级“统治者”。相对于“君子”的,自然是“小人”,小人就是小民,就是老百姓,就是普通人,这里的君子与小人就是指的社会阶层和身份,与品行无关。

孔子曾亲自整理过《诗》《书》《礼》《易》《乐》等上古经典,“君子”一语在意义上理应一脉相承,所以,在他与自己的学生交流时,决不会“君子”、“小人”的“臧否”满天飞,失去其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为师风范,他也决不会说出“小人哉,樊须也!”这样的话来,唯一的理解是,他认为樊迟的小农思想严重,只是一个喜欢出死力的人。而冉有所“等待”的,也绝不是所谓品行高尚的“君子仁人”,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呀。

如此一来,我们对《论语》的解读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在孔子看来,君子就应该保持与生俱来的善良,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守住底线,不要碰触刑律;而一般的老百姓则多“怀土”、“怀惠”,对私利和恩惠看得更多一些。实际上,这也无可厚非,老百姓的这点想法一点也不“小人”,反倒是那些衣食无忧、理应有更高精神追求的“君子”,却往往见利忘义、徇私枉法,这是孔子最痛恨的,所以,他呼唤真正的“君子”,希望这些君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能混同于“小人”,就是普通人,做一个不同于普通人的人。

在记述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君子”出现了107次,几乎每一页都有。什么样的统治者才是真正的“君子”?透过一段段精辟的语录和对话,孔子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缜密思索给予了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语》也算是孔子在春秋那个社会动荡年代的“系列讲话”,也可以说是儒家的“教科书”和“纲领性文件”,只不过不是由当时官方出版的,而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民间流传的。

怎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我想,除了达到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最起码要求以外,还要有新的时代内容,还要有更加坚定地理想信念,还要更加与时俱进,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明确自己的党员身份,增强责任意识,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为“君子”。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小人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木勺小人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