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初印象
初到校园,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美好。第一天,我就和同学来到毗邻校园的曼多塔湖(Lake Mendota)湖边晨跑,湖面荡漾着波光,非常美丽。我们沿着湖中间的小路一路慢跑,松鼠在路旁吃东西,小路两边的石椅上雕刻着为这片湖做出过贡献的人的名字。当时,夏天的余热还没有散去,到处都是暖洋洋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湖面上划船或者戏水,湖边有时还会举办露天的啤酒节和音乐演出,一切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开学第一周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新生或是被邀请去打保龄球,去参加舞会、学跳交谊舞或街舞,或是被邀请去欣赏学校的合唱团演出,去开放式卡拉OK (即现场观众可以上台,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唱歌。学校的中国社团组织也有各种各样的迎新活动,中国学生会通常会组织新生欢迎会,向大家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还有一些中国学生组织会举办以社交和熟悉新环境为目的的各类活动。我就参加过一个校园寻宝活动,这个活动通过一个个线索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历史以及各栋建筑。找到所有线索之后,大家会在终点一起吃烤肉和中餐,感觉非常棒。
选课ABC
一切都差不多安顿好之后,就要开始选课了。关于如何选课,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验。首先,大家要明确自己所学的专业都有哪些课程是必修的,这是决定自己选什么课的关键因素。选好必修课之后,大家还可以再结合自己的兴趣搭配一些选修课,劳逸结合。
此外,学校会为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课程顾问,后者会根据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生个人的兴趣,再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学生推荐课程。选课之前,要和课程顾问有一个细致的沟通,因为他们远比我们更有经验。通常情况下,学生和自己的课程顾问见面需要提前预约,每次见面的时间大概是30分钟。不过,虽然课程顾问的意见很重要,但有时,由于他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充分,或是没有考虑到国际学生的语言劣势,他们推荐的课程可能会偏难。这方面,有时反倒是学长、学姐的建议更值得参考。所以,不妨多多请教他们。
有人曾经问过我,在美国大学选课有多大的自由。其实,你几乎可以选择任何你喜欢的课程,比如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文科课程,人文、历史课或是表演、舞蹈课都可以。在美国读大学,想要毕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修满专业所要求的专业课程学分,第二是修满学院要求的通识课程学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其开设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不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也是美国大学教育秉承的一种理念。所以,通识课程也非常重要。
选课时,每门课都有较为严格的人数限制。如果一门课达到了人数上限而你还想选修这门课的话,你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加入等候名单中。如果有同学改变主意退掉了这门课,学院就会根据等候名单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不过,美国大学的很多课程都是几十个学生一起上的大课,只要还有座位,你就随时可以去旁听,不会有任何人限制你求知的脚步。
在美国大学,学生们选课的时间通常不一样,其先后顺序根据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多少来决定。一般来说,大四学生最先选课,大一学生最后选课。所以,在我所在的这样一个学生众多的公立大校,我们这种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选不到理想课程的情况就很常见了。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学校有1000多门课程可供选择,大家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的课表。
在开学后的前两周,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所选的课程不适合自己或是想要换课,都可以随时退课并选择新的课程,不会有任何影响。但两周之后就不能再随意退课了,因为你的成绩单上会有所记录;而过了增加课程的截止日期,也不能再往课表中加课了。
美国课堂“长”啥样?
由于每学期修12学分和18学分是一样的学费,我就选择了18学分的课程,想给自己更多的挑战。所以,我的课程安排得比较紧凑,一般每周要上23节课。
刚开始上课时,我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压力,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明显感觉很吃力。在这里,我想老生常谈一句,那就是好的学习习惯真的非常重要。由于老师会默认你已经提前预习过了,所以上课的节奏会很快,因此,请大家一定记得提前预习。另外,美国大学的教授通常在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或多或少的科研任务,所以我们不能期待教授会像高中时期的班主任那样事无巨细地督促我们学习。在大学,自主学习真的非常重要。
目前我所上过的课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一个大教室中所上的人数众多的大课,另一种就是20人左右的小课。无论是大课还是小课,其共同点就是教授会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由于大课的人数很多,建议喜欢发言的同学坐在教室的前排,这样听课的效率也会更高一些。至于美国大学的大课有什么特色,就我上过的数学课而言,它和我们高中时的上课模式有着相似之处,老师会准备PPT课件,学生也会认真地做笔记,只不过课堂上的问答和互动环节明显要多很多。
说完了大课,再来聊聊小课。我目前正在上的德语课就属于小课,一个班的学生很少,互动式教学体现得更加明显。在美国大学学习语言时,刚开始我感觉特别不适应,因为我无法再从黑板上找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语法知识点,学习起来无从下手。在我所上的德语课上,教学形式非常丰富。在刚上课的五分钟,老师会教大家唱德语歌曲来练习、纠正发音,有时还会利用下课前的五分钟跟大家讲讲德国的文化。课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与另一个小伙伴练习对话,或是进行小组互动等。总体来说,练习口语的部分远高于书面维度的学习。语法同样很重要,但不再像国内学英语时要求得那么严格,而是更加看重语言表达和情景交流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除特殊情况之外,老师全程都会用德语而不是英语来授课。刚开始学习时会非常困难,所以老师会在课堂中加入大量的角色扮演部分,并用肢体语言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虽然老师有时不得不用英语把一些知识点讲解清楚,但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浸泡在德语的语言学习环境之中。
美国课堂还设有讨论课,这种课程一般都由助教带领大家讨论问题。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比较内敛,不喜欢或是不敢提问。如果你是在担心自己的英语说得不够好,那大可不必,毕竟英语不是你的母语,而且美国的学生也都会非常理解;如果你是在担心自己会浪费老师的时间,也无需多虑,因为你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也有可能不懂,将问题提出来让老师一起解答其实是节省了大家的时间。
课外活动随你挑
入学之后,我加入了一个名为BRIDGE的组织,它是学校国际学生服务中心下设的国际学生与美国本地学生之间的交流项目。该组织会为每个国际学生匹配一个性格、爱好相投的美国学生,后者会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与他们分享美国的文化,并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们不会感到那么孤单。同时,国际学生也会向美国学生展示本国的文化,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在这样一个国际友谊汇集的平台,我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从美国到德国、法国,从芬兰到比利时,从马来西亚、印度到南非……与他们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感受到了美国大学的多样性以及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一个中国文化社团。每周五晚上,我们会组织汉语学习角,教那些对汉语感兴趣的美国同学说汉语,这是我在课外生活中最享受的事情之一。有时,他们的语法错误令人啼笑皆非;有时,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会超乎我们的想象。通过这个平台,我结识了许多热爱汉语的外国朋友。
除了加入这两个社团组织,我还创立了一个自己的社团,名叫“亚洲策略棋类社团”,所涉及的棋类主要包括中国围棋、象棋、五子棋和跳棋。这个社团不仅向中国学生,更向世界各国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棋类学习课程,组织棋类爱好者对弈。我创立这个社团的初衷就是为了推广中国的棋类文化,提升中国棋类在美国校园的影响力。
学校有几百个社团可供选择,基本覆盖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需求,马术、赛艇、登山、滑雪、潜水……无论你是想一展歌喉还是大秀舞技,无论你是想玩一种乐器还是组一个乐队,美国大学基本都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并提供你所需的资源。
社交生活,Party多多
社交生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在美国大学,有取之不尽的社交机会,关键要看你能否利用好。由于中国人和美国人社交习惯的不同,有时你的内敛含蓄可能会被美国人视为不友好,这点要格外注意。因此,你要尽快习惯自信、主动地向美国同学介绍自己,并学会和他们寒暄,尽管那一句“How is it going?”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在美国的社交生活中,开朗外向的人永远都是占优势的。另外,语言方面也一定要过关,不求对美国同学聊天、调侃的内容了如指掌,但也要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并能把话题继续下去。
美国人喜欢在周末开派对(party),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这个以派对闻名的学校更是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周五晚上就一定要去参加派对,也有许多同学会选择和朋友出去吃饭、参加社团活动等,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社交方式。美国大学的派对曾一度对我充满了吸引力,此前我对它的所有了解都来源于美剧和电影。其实,开派对既是美国人放松、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他们拓展人脉网的一种重要渠道。比如今天我开了一个派对,邀请我的朋友们过来,他们也会邀请他们的朋友一同前来,这就为很多原本不认识的人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在派对上大家往往会喝喝酒、跳跳舞或是自拍一番。
从高一开始决定踏上出国留学这条路,到如今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顺利、快乐地学习,这一路既有拼搏和奋斗,也有欢笑和成长。借这篇文章,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美国留学的初体验。
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对我而言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虽然在求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同时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我。走出国门的我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认识了更多五湖四海的朋友,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这场奇妙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
李兆琦,毕业于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现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一个不甘人后的学霸,一个兴趣广泛的新新青年,一个热爱分享故事的留学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