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

2016-12-07 16:53钟无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6年6期

作者:葛亮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读者:钟无艳

本书延续了葛亮一贯的风格,不急不躁,把一个故事完整地铺陈开来,而又有不同,或许是以自己祖父为原型的故事,所以在主观表达上带有了更强烈的抒情意境。那一段时代是我们未能有幸亲眼见证的,书中以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感情纠缠为引线,结合了真实的民国历史和民间演义,以一个并不主流的方式带我们回顾了那个动荡飘摇的社会,其间并不着重于我们所了解的军阀、政客、战争,甚至于连南京大屠杀也几句带过。作者以一个老迈家族继承者的视角描绘了那个时代旧中国的腐朽作风,而成长于那段历史的年轻人又在以新思想带领着整个社会的前进,在政治演化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进步,而蜕变之中又隐有传承,老辈人留下的仁义足以经受百年考验。故事的最后,文笙收养了亡友的遗孤,恰又与自己本身在大街上被收养,形成宿命的对照,似乎让我看到一个旧家族虽已与时代褪去,可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故事从未停止。

这故事里感情与时代交织,像极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无论曾经怎样浮华,到头来都不过是茫茫生死,一场干净。北鸢,鸢字贯穿故事始终,人如纸鸢,在风雨中漂泊浮荡,社会的凄风苦雨都会改变影响着人生的结局走向,牵引的线绳脆弱漂浮但却支持着人生的方向的力量。无论怎么飘零,这线没断,就是人生没断,线引人生,人生随线。比如在外动荡漂泊的卢文笙跟着这线回到家里,与旧时伙伴叶雅各利益场上周旋,纸醉金迷,迷失初心,牵线断裂,倒也是人生悲凉。

故事里鸢到处可见,它既是卢文笙与冯仁桢结缘的鸢,亦是代表着深沉浓烈的父爱的虎头鸢,又是战场上传递家国信号的报信纸鸢,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放着不同的纸鸢,小小的纸鸢里满是情义,鸢小情浓,让人感叹。

故事里另一处让人感叹的地方便是随书另附的小册里提到的作者创作之前不断寻找祖父的人生故事。在我们看来也许这些只是好听的故事,可对作者而言,或者亲身经历,或者听人口述,这都是真真正正的历史。其实这故事里,历史的碎片在虚拟的情节里被粘合被还原,让后人通过这故事中人物的浮沉走向去看那个曾经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故事里的人与事,都将成为历史,正如历史长河里的我们,走的每一步,发生的每一件事,也都将成为后人的故事主角,成为后人窥探前人时代的窗口。

作者:喵了个咪?

《北鸢》最触动我的不是文笙和仁桢,而是小说中那些配角——言秋凰、明焕、仁珏、凌佐、阿凤、范逸美、思阅,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生命既短暂又永恒的特性有着很深的体悟。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一头联系着过往,一头联系着未来。在短暂的时空中存在,又通过各种方式超越这种限定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恒。因此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从整体看就是一个生命的轮回,那些人们经历了从年幼到成熟到逐渐衰老的过程,就像一棵大树,老的枝桠逐渐枯萎,新芽却也悄然生长。这是一种很朴素的生命观,也是永远能赋予人“希望”的生命观。

当我们凝神审视这部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与结构形态,就会发现,《北鸢》对生命中许多看似矛盾的对比,诸如短暂与永恒、荒诞与庄严、虚幻与真实、悲与喜等有着通透的解释,使读者进一步领略到生命的诗意,并在寻求与超越自我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或许这正是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

读者:Arsule

前序开宗明义,是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小说。纵观下来,确实做到了。如何可以把这么多细节描写得这么细致,如何养蚕、如何做风筝、如何经商,想必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下了大功夫,而且不显生硬。小说还原了民国的礼仪社会、世俗社会。郁掌柜忠心赤诚告老后还雪夜苦谏少主回家、炙手可热的名伶言秋凤为了恩师的死在天津急流勇退、余生记的龙师傅多年不忘恩,坚持为卢少爷做风筝,卢少爷为帮助永安哥借出巨款……一个个尽是肝胆相照的人物,用书中话说,是“厚道”。最感人的两个情节,大概是躲避日寇流落他乡受沿途人接济的一段,患难见真情。另一段是尹秀芬明知永安已死仍镇定生下孩子,卢冯二人认下新生儿。全书节奏不快,款款道来,最后一段写抗日胜利后则节奏加快,也符合上时代的节奏。“礼义廉耻”,中国人,你们怀念吗?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6年6期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的其它文章
慈悲
花城
我内心的那个故乡
《清洗》
《漫长的中场休息》
《朱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