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呈
学习的本能就像享乐的本能一样,如果有老师能唤醒一个学生这样的学习本能,这样的自觉性,善莫大焉
某高校近日试行“刷卡考勤”制度,要求学生刷卡上课,不刷卡即认定为缺课。这个试行政策一出来,哗然一片,反对者众,多数人都说这与大学的自由精神相悖。
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围城》中的方鸿渐。
方鸿渐刚任教职,便有二事令他不安,一件就是点名。鸿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这才是堂堂大学者的风度,他企羡之余,不免模仿。上第一课,他像创世纪里原人阿大唱新生禽兽的名字,以后他连点名簿子都不带了。到第二星期,他发现五十多个学生里有七八个缺席,这些空座位像一嘴牙齿忽然掉了几枚,后来他想还是非点名不可,照这样下去,只剩有脚而跑不了的椅子和桌子听课了。不过,从大学者的放任忽变而为小学教师的琐碎,多么丢脸。
目前看,这家推出刷卡考勤的学校正是“从大学者的放任忽变而为小学教师的琐碎”,姿态的降低毋庸多讲。但是作为校方,也是一片苦心,只是用的方法治标而不治本。
在上课听讲的问题上,最应该反省的,无疑是授课老师本人。
我上大学时遇到一位老师,尤为难忘。那位老师教的是现代汉语,中文系的人都知道,现代汉语这门课,无聊程度可能仅次于古代汉语,这位老师开学第一天就声称,“我的课,你们可以不来,但是来了不准打瞌睡,不准说话,如果要打瞌睡,回寝室去好好睡,我保证不记考勤。”
这位老师上课特别自由,经常讲着讲着就一屁股坐到前排的课桌上讲,他把最沉闷的现代汉语讲得像魔术表演似的。
第一节课一上来他就宣布:“课本里讲到的东西,我就没必要讲了,诸位都认识字,最会看教材了。考试要考的东西,我就没必要讲了,诸位都是经过高考的,为了考试肯定能学会。你们都知道的东西,我也没必要讲了……”
台下哄堂大笑。大家完全不知道这门课他到底要讲什么。
这位老师以现代诗为案例,又以各种名著译本为案例,讲现代汉语的语法,有很多案例至今仍在我们脑海里。他的课堂从来不点名,但基本是没有人缺课的,前排的座位上坐满了,嗯,女生。即使最后一排也坐满了人,而且,鉴于课前的约定,确实没有人在他的课堂上打瞌睡。后来发展到很多其他系的人也来,甚至站在过道旁听。这事几乎成为一个传奇。
上课刷卡这项制度,对于我大学时遇到的这位老师而言,想必是一种无稽之谈。教育的实质,不管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唤起受教育者本身自我成长的力量。
那些旷课打游戏的孩子,不妨读读《联大十年》这本书。这是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的文集,也是唯一由当年学生自行组稿编撰出版的一部联大文献。书里有很多西南联大当年的生活细节。其中有这么一段:
图书馆里没几盏汽灯,因此抢座位比在电影院购票还要拥挤,天未黑,馆外便黑压压地站满了人,门一开便向里涌,涌进门便分头向汽灯下面跑,等跑到坐定,低头一看,往往便会发现笔记本烂了,洋装书的硬封面挤脱了,笔记丢了,或是手指头挤破了。这还是幸运的,不幸的是那些出了一身汗还分不到一点灯光的人,只有垂头丧气又出了倚斜的馆门……
作者说:“你知道联大精神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一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很难想象,这些如饥似渴地学习的人会需要一种打卡制度让他们按时上课。
顾颉刚曾说过,人对学问的追求,如渴骥之奔泉,力不可抑。学习的本能就像享乐的本能一样,如果有老师能唤醒一个学生这样的学习本能,这样的自觉性,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