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曹珊珊 陈晶晶 竹利峰 疏礼兵
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城市居民志愿服务行为调查研究①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曹珊珊 陈晶晶 竹利峰 疏礼兵
志愿服务工作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载体,以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作为样板,对宁波市注册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不畅且信息不对称,时间和精力不足是制约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关键因素;不同人口特征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投入上差异明显,男性、已婚、中老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投入程度相对较高;从职业来看,离职退休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投入程度最高,而在校学生和事业单位公务员志愿服务投入程度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因此,本文建议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构要广辟志愿服务宣传渠道,拓宽志愿服务参与途径,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志愿者 志愿服务 服务投入
自2005年9月中央文明委开展评选首届“全国文明城市”之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投入创建工作,以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的核心指标,志愿服务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石。从扶贫攻坚到抢险救灾,从支教扫盲到医疗服务,从环境保护到大型活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几乎无处不在。
根据共青团中央的数据,全国注册志愿者的总人数为3047万人,注册志愿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25%。宁波作为全国六个获得文明城市“四连冠”的城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注册志愿者超过35万人,备案登记的志愿组织有1731个,无论是志愿者数量还是志愿组织发育都明显滞后,志愿服务现状与社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如何促进志愿服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急需破解。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宁波市注册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展开调查。通过对宁波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81890、海曙公益服务中心、四明户外救援队、随手公益(宁波)等机构和组织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同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486名注册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仅有324名注册志愿者曾提供过一次及以上志愿服务。
2.1 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
实际调查获得样本486份,其中有近1/3的注册志愿者从未提供过志愿服务。“没有时间精力”与“不知道如何参与”是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占总数的57.4%;而另有16.7%的受调查表示对志愿服务没有兴趣(见图1)。这表明志愿者不曾参与志愿服务大部分集中在自身原因,或是缺乏参与途径。通过加强志愿服务宣传,扩展志愿服务参与途径,可以激发更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共建城市精神文明。
图1 志愿者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
2.2 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
在324名参与过志愿服务的注册志愿者中,有42.0%的志愿者是通过单位安排参与志愿服务的;其次是通过熟人或同事介绍的途径,占33.6%;通过自己主动寻找、社区组织劝说、网络宣传的约为20%;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线下媒体广告宣传和其他途径来提供志愿服务的较少(见图2)。
图2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
2.3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
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与扶幼助老;对具有专业知识要求的志愿服务参与较少,例如抢险救灾、医疗卫生与文化遗产保护;从科教传播、城市管理、大型活动或赛事服务来看,志愿者参与频次并不高。由此可见,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类型多样,但受专业知识、自身技能、客观因素等各方面限制,分布并不均匀(见图3)。
图3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
2.4 志愿服务投入情况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频率和次数能够体现志愿服务投入情况。由图4可以发现,仅有4%的志愿者能做到至少每周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有17.6%的志愿者能够每月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一年几次”和“偶尔参加”各占到总数的30.2%和48.1%。这表明大部分志愿者处于低参与频率的状态,仅有少部分志愿者能做到经常参与。
从年均志愿服务次数看(见图5),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在“10~20次”和“20次以上”均只占总体的12%。有33%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次数为“4~10次”,有43%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次数仅为“1~3次”。结合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频率的分析,可以发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投入程度总体较低。
图4 参与志愿服务频率
2.5 志愿服务投入情况的差异化分析
通过不同年龄、收入水平和职业的志愿者服务投入情况比较,总体来看,个人收入水平与志愿服务投入情况之间无明显关联。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志愿服务无偿性和公益性特点,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都可以参与志愿者服务。
图5 志愿者年均服务次数
志愿服务投入与志愿者年龄明显正相关,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投入情况随着年龄增大呈上升趋势,其中46周岁以上人群的志愿服务投入程度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志愿服务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志愿服务投入情况在不同职业志愿者间存在明显差异。调查发现,离退休人员和社团工作者的志愿服务投入程度最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志愿服务投入情况不尽如人意,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并未做到示范带头作用;在校学生作为我国最大的注册志愿者群体,虽然人数众多,但志愿服务总体投入程度并不高,不少在校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志愿服务精神仍有较大欠缺。
3.1 时间和精力不足是制约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关键因素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具有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特征的社会化活动,其发展水平受到城市文化和志愿者个人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志愿者个人收入水平对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投入情况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而时间和精力不足是影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关键因素。从实践来看,现阶段宁波市志愿者的分布呈现哑铃型,主要以在校学生和退休老人为主,这部分人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志愿服务;而收入越高的人群,受制于时间精力限制,志愿服务投入通常较为有限。
3.2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不畅且信息不对称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相对比较集中,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42%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通过单位或学校安排,其次是熟人或同事介绍和自己主动寻找。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的注册志愿者当中,有57.4%表示不知道如何参与,这表明参与渠道不畅且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因素。志愿者、志愿项目、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服务愿望”和“居民需求”的信息交互不完善,这些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志愿者自主选择志愿服务项目,以及搜寻志愿服务项目的时间与精力成本,影响到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从实践来看,现阶段宁波市志愿服务工作由多方领导机构共同管理(例如,文明办、民政局和团市委),缺乏统一的信息源头,对志愿服务组织发育和活动安排缺乏统筹推动。
3.3 男性、已婚、中老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投入程度相对较高
从参与志愿服务次数和频率看,志愿者总体志愿服务投入程度较低,但志愿服务投入程度在不同志愿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发现,男性、已婚、中老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投入程度相对较高。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逐渐趋于稳定,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社会发展,对于志愿服务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愿意持续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为城市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3.4 不同职业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投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发现,现阶段离退休人员志愿服务投入程度最高,社会团体次之,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校学生与事业单位公务员参与志愿服务频率和志愿服务次数上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表明这两类人群的志愿服务工作呈现短暂性、断续性的特点。可能的原因是,离职退休人员进入到人生自我实现需求阶段,注重精神需求以及价值升华,且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保障。事业单位公务员和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多由单位统一组织安排,符合我国绝大部分志愿服务工作的自上而下社会动员模式,其结果是志愿服务没有“常态化”和“制度化”,只是偶尔的有组织为之。志愿服务精神依然较为匮乏。
4.1 广辟志愿服务宣传渠道,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大力弘扬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强力支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引导传统媒体增加志愿服务公益广告份量,并开设专门栏目或版面定期宣传志愿服务的活动、精神和理念;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鼓励报道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与志愿者动人事迹等。另一方面,重视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先进典型的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活动,为人们树立更多可亲可敬可学的现实标杆,更加具体形象地诠释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促进形成学习志愿者、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4.2 拓宽志愿服务参与途径,完善志愿信息交互
坚持整合资源,多渠道拓展志愿服务网络。着力打造统一志愿服务平台,增强线上网络与线下组织对接力度,促进志愿服务信息的流通性。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联络点的作用。社区作为志愿服务活动重要阵地,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围绕社区自身实际需求与弱势群体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援助性的关爱行动,努力实现志愿服务有效对接,为居民做实事、做对事,真正使志愿服务走进居民家庭。
4.3 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通过讲座、阅读、研讨、实地考察、观看录像、专题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示范等多种方式,结合提高志愿者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发志愿者潜能,提升志愿服务动机与士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果。现阶段对志愿者培训内容大多围绕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的基本规范,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较为缺乏。面向志愿服务岗位和社会服务需要,开展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组织领导、项目管理、创造性思维、快速适应环境能力等多方面训练课程,充分挖掘志愿者个人潜能。进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
[1]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
[2] 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3] 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9).
[4] 王泓,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12(8).
[5] 王洪松.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建设[D].中国政法大学,2011.
[6] 吴敏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
F293
A
2096-0298(2016)10(c)-133-03
①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ZMYB201611);浙江省2016年新苗人才计划项目。
疏礼兵(1977-),男,安徽安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