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文人情怀与生动笔墨
——溥心畬《幽谷行旅图》的内在蕴含
胡 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民国文人画家溥心畬的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上颇受欢迎,而在学术研究上呈现不足的局面。以“溥心畬”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自1993至2016年,相关文章主要以历史、辨伪、画展为主,作品研究少且不深入,这就使溥心畬作品研究成为现代绘画研究一个亟待开发的区域。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溥心畬代表作品之一《幽谷行旅图》进行了较深入的“文本”解读,并得出如下结论:溥心畬在绘画技法上以古人为师、以宋元为宗;在“位置”的“经营”和画境的酝酿上,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特定时代的文人画家对“法外之趣”的追求。《幽谷行旅图》一画充分表现了画家独特的个人性,也传达了画家画作的共性,即生动的笔墨技法和深厚的文人情怀。
溥心畬;《幽谷行旅图》;文人情怀;生动笔墨
溥心畬,即溥儒(1896-1963年),心畬为其字,号西山逸士,满族,是清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奕訢之孙,载滢贝勒次子。溥心畬其人既是末代之“旧王孙”,亦为民国时期著名文人画家。擅经学、诗文、书画,尤以书、画名世。
溥心畬作画范围颇广,举凡人物、山水、界画、花鸟等无不涉及。此幅《幽谷行旅图》为山水画常见题材。整幅画为横卷形式,尺寸计33(纵)×92(横)厘米,纸本设色,诗、书、画、印俱全。画的右上角以较大篇幅题近体律诗2首共16句,诗的右侧上角及左侧题款处落有画家个人的三方常用印,分别为“明夷”(朱文)、“旧王孙”(白文)与“溥儒”(白文)。画作既传达了深厚的文人情怀,又展现出生动的笔墨技法,可以说是溥心畬山水画中较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
要论《幽谷行旅图》所传达的文人情怀,则不能不先论其诗。如将此画由右至左等分为4,从上至下又等分为2,则画作左上角题诗占据了全画8分之1的篇幅。诗以草书形式写成,笔画间引带潇洒,风格明朗俊逸。兹录原诗如下:“涧水鸣山馆,长林接钓台。高风茅舍在,秋气大江来。雁外斜阳远,鸥边霁色开。晨朝采薇蕨,应向白云隈”;“江风下空壁,江水没清浅。当轩寄秋色,谁语荆门远。山叶落幽谷,枫林表绝巘。浩然怀吾庐,云壑何时返?”①诗后写“北人先生之嘱”,落款“心畬”,表明了画家创作这幅画的重要动机——受友人侯北人②先生嘱托而写。
从诗的内容看,两首诗传达情感的前后次序明显:先写山中旅途秋色之美,续传旅人浓重的思乡之情。第一首首联两句:“涧水鸣山馆,长林接钓台”,说的是位于山间的茅舍附近,有淙淙的涧水流过。附近还有茂密的树林与钓台相接。“钓台”即钓鱼之台,用了钓鱼台③之典。次联写茅屋与大江,言茅舍在高处,自然高处之风、亦即高风吹过茅舍,而远方大江则带来秋之气象。这一联点名节令。三联,写天上景。大雁从天外飞来,更衬托出斜阳之远;而涧边正有鸥鸟活动于云雾散去的晴色中。第四联写旅人之乐——清晨向着白云笼罩的山峦采摘野菜呢!全诗写旅途风景及旅人活动。山馆、钓台、涧流、茂林;茅舍高出,秋气大江;而天外大雁带出斜阳,还有水边鸥鸟在初晴的天气中嬉戏;旅人之乐是在清晨发生的。第二首首联二句写江。言空旷的山岩上江风直下,而江水清浅可见。第二联写人——人在窗下绘写秋色,那荆门山④就在眼前,谁能说其远?第三联写高山之上的枫林,其叶落于幽深山谷。此情此景令人想起“吾庐”,“吾庐”当在白云深谷中;是说面对眼前风景,不禁怀念自
己在远方云壑⑤中的家,什么时候能够回去呢?全诗描写山峦大江秋色,以及高山之枫林,其间人物活动明显,写秋色中的人,还有秋色引发怀吾庐者,可说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画面所营造的情境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的内容:画名“幽谷行旅图”。幽谷者,幽深或幽静之山谷也;行旅,旅行也。可知画面主要表现幽静山谷,以及在这山谷中行路之旅人。虽然主题是描绘秋日山中行旅,但并不予人凄凉之感,反而展现出清俊、明朗的面貌。观赏者在看画时,视线会自然地从右至左展开:画面右侧为平缓起伏、高低错落的两座山丘,山丘间有小桥相连,下有江水流过。两位骑驴旅人早已越过小桥,在左侧的山坡上匆匆赶路。近旁有山峰往前延伸,几丛大树显眼地摇曳在旅人行路之侧,两间朴素的茅舍在前方默默等待旅人到来,更远处则是因视线无法深入而引人遐想的、愈来愈高之山峦,在一座座的山峦顶端,矗立着诗中形容为“表绝巘”之枫林。画中景物被施以青绿、浅赭等色彩,营造了有代表性的秋之山景,同画面题诗内容暗合。
从构图看,全画“宋元气味“十足。画面大量留白:主要景物集中在画的中部和左侧的下半部,除去题诗所占篇幅,景物仅占整幅画约二分之一的面积,明显受南宋“马、夏”⑥的绘画笔法影响;与此同时,实景表现属于典型的“有我之境”:山峦与丘陵的高低错落、茅舍的位置安排、树木的造型姿态、山石和树叶的皴染等,无一不是用心经营。在自然景物的形式表现中,处处透露着画家的主观意兴和心绪,这同元代山水画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在笔墨技法上,这幅画一方面仍兼收并蓄了宋元山水画法之长:树与叶部分地运用了点子皴法,在山石和树木轮廓的皴染上,将“披麻皴”“折带皴”等技法进行了糅合,既丰富又富于变化。另一方面,画面细节安排精益求精:画面右侧表现了“平远”风格。因留白较多,风景显得疏朗开阔,然这疏朗之景却绝无败笔:右下角较矮的小山丘,以较深颜色染就,带来视觉上的“收缩”感。古老的小桥蜿蜒在两座山丘之间。左边的山丘较高,色调却变淡,带来视觉上的“膨胀”感。两座山丘之间的高矮、明暗对比明显;从画面整体看,最左侧的高耸山峦与最右侧的两座平坦小丘之间也呈现出更强烈的一高一矮的群体对比——左侧山峦高于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与画面右侧旅人进山的情景全然不同。对比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衬托旅途的艰险和遥远,客观上又增加了画面层次的丰富感;左侧较为高耸的山峦论“造型”也并不单调,采取了虚实结合之法:一半的山石富有生机,用点子皴和青绿色表现郁郁葱葱;一半的山石陡峭、无植物覆盖,染以自然过渡、层次不一的淡赭色,用“披麻皴”加书法“飞白”法,以侧锋勾勒出肌理感;回看左侧较大的小丘下坡处,两只毛驴驮着旅人,正哒哒地向前行走。前面带路的一只毛驴的耳朵竖起,头颈低下,两只前足一扬起一弯曲,步伐阔大,显然是被主人催促快走。而两位骑驴人一着白衫、一着蓝衫,弯身向前,赶路的急迫情态毕露。相较于自然景观,旅人和毛驴的尺寸虽细小,但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绝不马虎;画中部两处丛生的大树,左侧近前一株明显是松树,松针挺拔劲健,树干和树盖向左首山石处欹侧、似乎奋力挣扎着,显现出强烈的“植物的意志”;右侧为槐榆类,树叶细碎婆娑、浓淡相间,而枝干弯曲有致,展示了亭亭之美。两处树木一刚一柔,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树干弯曲的方向又与旅人行路的方向产生微妙的一致,仿佛在指引着旅人前行;大树之间露出两间参差的茅舍,大门敞开着,似在默默迎候旅人的到来;茅舍房顶和房屋构架皆寥寥几笔写成,简洁但不草率,仔细体会,还流露出谨严的“界画”味道。从整幅画看,无论是画面最左侧与最右侧的山峦、山丘的高下对比,还是局部山石和山丘间的虚实和用色对比、或是树木的树种和姿态的对比,或是茅舍的前后位置对比、旅人的衣衫色彩对比,都充分体现了画家独运的“匠心”。
总览此画,画上题诗应是画家的心境直写和画面补充,画中景物则成为画家的心境曲现,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画外。画家通过严谨的构图、洗练的用笔,将秋景山色、旅人思乡的母题进行了充分的演绎,构建出深沉、含蓄的意境。值得一提的是,溥心畬作画初无师承,但由于其皇室贵胄的特殊身份,早年有机会遍览大内珍藏,在对古代名画的学习中,逐渐将南北宗的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出于南宗的文人气,下笔却有北宗的坚挺感”⑦的刚柔并济的风格;与此同时,溥心畬在绘画技法上虽以古人为师、以宋元为宗,但在“位置”的“经营”和画境的酝酿上,却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特定时代的文人画家对“法外之趣”的追求。这些都在《幽谷行旅图》一画中有充分的体现。当然,这不仅是《幽谷行旅图》一画的“个性”,也代表了画家画作的共性。而画家对这种“法外之趣”是引以为傲的,其所云“有师之画易,无师之画难;无师必自悟而后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⑧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①此诗中部分字的现代汉语释义如下:鸣,指水流声。长林,茂林。高风,高处之风。薇,野豌豆。蕨,野菜名。隈:山水弯曲之处。空壁,陡峭的山岩。霁,天放晴。轩,窗。绝,高。巘,高山。浩然,远也。吾庐,家之谦称。
②侯北人(1917至今):祖籍河北昌黎,旅美著名画家。与张大千、傅抱石、朱屺瞻、溥心畬等均有交游。以泼彩画知名。江苏昆山建
有侯北人美术馆。
③钓鱼台:典故出处有三,附资料如下:“钓鱼台在今浙江桐庐富春江滨,旧有东西两台。东台传为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处,西台是宋末谢翱哭文天祥处。宋范仲淹建严祠于台下,下临七里泷峡谷,登山俯瞰,江流潆洄,白帆点点,景色秀丽。又相传而著名的有:周姜子牙钓台,在今陕西宝鸡东南的磻溪上;汉韩信钓台,在今江苏淮安市北。”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825。
④荆门山:在湖北宜都市西北,唐朝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此处也是用典。
⑤云壑:“云覆之深谷也”。《文选》引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云“诱我松桂,欺我云壑。”张九龄《晚憩王少府东阁诗》:“披轩肆流览,云壑见深重。”参见台北: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第三十六册,第15744页。
⑥“马、夏”:即马远、夏圭,南宋画家,同时代人,均跻身“南宋四大家”。马远画山水善取景,常以偏概全,小中见大,时人称“马一角”;夏圭画山水构图常取半边,使近景突出,远景清淡,人称“夏半边”。
⑦参王晓笛:《凋零山河锦绣重生——兼论溥心畬与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书画交游》,《书画世界》,2012(2):20。
⑧台静农:《溥心畬先生书画遗集序》,《东方艺术》,2009(4)。
[1]孙旭光.恭王府与溥心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朱传誉.溥心畬传记资料[M].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1985.
[3]林铨居.王孙·逸士·溥心畬[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
[4]溥心畬书画集[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2.
[5]溥心畬书画文物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
[6]爱新觉罗·溥儒.溥心畬先生书画遗集(上、下)[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3.
J209.9
A
胡敏(197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