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电力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专业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数学知识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职数学教学 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48-02
数学是工科类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我院电力类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都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譬如电路分析这门课程需要以三角函数、复数、线性代数初步等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将直接影响到电力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高职学生高考数学分数普遍偏低的客观原因,导致他们对学习高等数学的畏难和恐惧情绪。再加上他们升上高职后,并未认识到数学基础的重要性。高职生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什么联系,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课程就行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要学好专业课程,必须有高等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学好高等数学,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正是因为他们在认识上有这样的误区,才导致高职学生缺少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为了彻底改变和扭转学生在认识上的这些误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通过以电力类相关专业课程的问题为任务,把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数学的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专业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数学知识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要求,把一门课程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课堂教学以某一任务的布置导入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完成某一具体的任务来开展教与学。始终以某一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将教学内容嵌入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避免直接枯燥的讲授知识,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寻知识。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任务
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专业课服务。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达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在设计任务时,必须时刻关注所设计的“任务”能否最大限度地为专业课学习服务。
(二)设计的“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必须要具有趣味性;如果设计的任务仍然是枯燥的、索然无味的,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任务也就很难保证顺利完成。因此,我们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任务设计的出发点。
(三)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计“任务”
由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因此,我们在设计具体的任务时,必须时刻关注所设计的“任务”是否与所教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优先选择和设计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任务”是保证最大限度地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根本。
(四)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尽可能把“任务”设计成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以层次的形式进行突出,完成任务的过程应该是知识点由易到难的逐渐推进过程,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这样设计的任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行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这次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设计“任务”时,务必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的“任务”要保证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难易度一定要适中,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去解决问题。
(六)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
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设法将相关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变成既是学习数学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数学教学内容的过程,真正实现把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有机结合的教学目的。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电力类专业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行列式矩阵对电路网孔电流的计算内容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电力类专业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设计问题,布置任务
在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有通过完成任务的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理论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完成某一任务作为整个教学的主线来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开展前,任务的设计是否合适,设计怎样的问题,布置怎样的任务显得尤其重要,它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设计的任务不但要包含教学模块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只有设计出与学生专业特点相适应的问题或任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问题或任务的设计是否合适,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由此,笔者首先设计了学生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刚学习到的一个电路图(如图1所示),其任务是如何计算出该电路中各网孔的电流,设计这样的一个与他们专业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图1
(二)自主学习,引入新知识
问题提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教师在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大家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于是学生把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学到的解决方法说出来,这样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他们首先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建立了关于三个网孔电流的三元线性方程组,然后再根据中学学过的消元法解该线性方程组,最终求出了各网孔的电流。这时,适时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你们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吗?你们能否很容易地把得到的结果记住?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提高,这为学生积极学习行列式的知识以及学生学习和掌握好用行列式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再向学生介绍行列式的知识以及用行列式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即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层层推进,启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对于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如果想用行列式的知识来求解,首先需要理解行列式的概念,进一步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适当指引下一步一步地按照正确的思路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分组讨论,强化理解
在教师的帮助和正解引导下,在有了初步解决问题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见,尽最大可能地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和借鉴,把行列式的知识融入到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中,这样既解决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行列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
(四)以过程为依据,客观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
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学生基本上可以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找到比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任务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安排各个小组代表将各自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予以点评、修正和总结,并对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任务的评价是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否对新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能否真正掌握新知识以及对新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度作为客观评价的标准。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经常表扬学生完成任务的亮点,让他们不断地感受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新知识的成功和喜悦,与此同时,也进一步鼓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展任务,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最终学会了一种比消元法更优的用行列式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即克莱姆法则),并用此方法解决了上述网孔电流的计算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新的知识点。但这并不代表完成了刚才的任务就万事大吉,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遇到网孔较多的电路,用克莱姆法则计算网孔电流时,需要计算较多的行列式,计算的工作量相对还是比较大,那么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为后续要学习的新内容“矩阵和高斯消元法”做好铺垫。把这个任务留给学生作为课外思考的问题,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后,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祁舒慧,徐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83)
【作者简介】麦宏元(1965— ),男,广西藤县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学。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