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 融“化”教学难点

2016-12-07 13:24庞力国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庞力国

【摘 要】本文阐述利用对比法开展化学教学的策略,即导入对比、相似对比、实验对比、归纳对比。以此突破高中化学教材中概念多、知识抽象,尤其是很多相似的、易混淆的化学现象和原理多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高中化学 对比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41-02

化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现行教材概念多、知识抽象,尤其是很多相似的、易混淆的化学现象和原理,不论是动脑还是动手角度都有很大难度。新的课程标准为此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类、数目繁多,要想逐个地学习显然不行。如果用对比教学那么就可以将多个对象放在一起,按照某个标准,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较好地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极大地减轻师生双方的工作量,同时更精确地区分事物间的特征,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对比,温故知新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课堂教学而言,一段生动有效的导入决定着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因为其中蕴含着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对先前的知识进行回顾,可以刺激其思维,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对微观粒子的学习是认识物质结构的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属于抽象性的知识,远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存在很大的教学困难。在这节课引入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物理中对原子的认识过程,由最初认为其是不可分割的,到后来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有了对原有知识的回顾,就可以开始本节课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按照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的原理描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和电子光谱等,期间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的一些情况。同时在研究电子排布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必修二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关于原子序数的相关概念。有了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就可以全面掌握原子的结构,在原子水平上掌握物质结构,解释相关的化学现象。

通过这样的设计,旧的章节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旧知识的对比展示了化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相似对比,避免混淆

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占有重要地位,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是了解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但是其中很多知识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是概念名称相似,或是由于含有相同的元素而显示出相似的性质。这些如果是杂乱无章地呈现出来,那么就会给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带来极大的困难,对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几种活泼的金属单质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同的金属其最外层又只有一个电子,这样相似的组成结构导致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近之处。为了强化认识,帮助学生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差别,我在这节课设计了图表以钠、镁、铝三种金属为代表将其性质进行对比。例如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白光;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学生可以把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生成的氧化物和反应方程式几项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最终发现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容易进行;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就越苛刻,甚至像铁一类的不能在空气中被点燃。同样金属与水的反应也可以按照同样的对比法展开学习,进一步加深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计,比较法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把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实现化难为易的目的。利用表格或其他形式将相近的东西放在一起,有助于知识形成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验对比,深化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实验。新课标强调将课堂教学打造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实验的加入可以让课堂变得灵动活跃起来,原因之一就是实验现象所具有的特殊效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及其化合物》,碱金属的(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1页)单质和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金属研究的重点,在金属氧化物学习中,Na2O2因具有独特的性质成为实验研究的典型。其中在Na2O2与CO2的反应中笔者设计了对比试验:因为CO2不具有助燃性,可以灭火,这是初中就有的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们就利用这一实验作为对比。在盛有大理石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将燃着的火柴置于烧杯内,观察到火柴立即熄灭,证明烧杯中已经生成了CO2气体;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棉花包裹的Na2O2的燃烧匙放入烧杯中,观察到棉花在烧杯中燃烧起来。这一现象让学生大感困惑,跟之前讲到的CO2性质有了出入,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燃烧条件,有人指出了氧气和温度的必要性,顺势便想到了Na2O2与烧杯中的CO2反应产生了氧气,而且是放热反应。对比试验的引导会让学生内心主动生成问题情境,有利于其进一步的思考和加深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计,各个对比试验在条件、现象和结果各环节的不同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人人参与讨论,展示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避免教师满堂灌的弊病,同时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深化了学生的问题思维。

四、归纳对比,升华认知

相比于初中,高中化学在物质研究的数量上急剧增多,对每个物质的研究也更深入,于是形成的零散知识点也就很多,这时只有进行准确的归纳才能梳理好知识的脉络,总结出某一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简化学习步骤,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准确、更长久。长期的学习中运用归纳对比,可以将整个高中阶段的内容整合起来,产生认知的升华。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烃的含氧衍生物》,官能团的多样和烃基的结构多样导致自然界中有机物的种类更是不胜枚举,同样的分子结构还存在异构体。在含氧衍生物中不同官能团有不同的性质,所以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我们根据官能团对物质进行分类,其中包括醇、酚、醛、羧酸和酯几大类,在学生逐个学习官能团性质后,为了搭建起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笔者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比较不同羟基之间的酸性强弱,我们可以采取列表对比R—OH,C6H5—OH,R—COOH分别与Na,NaOH,Na2CO3,NaHCO3的反应情况,利用反应与否的事实来分析物质的性质,从而了解物质酸性的强弱。

可见,归纳对比法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归纳中让学生自主梳理,将知识内化于心。

总而言之,对比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由点及面,由单一到系统构建起详细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内部归纳化学性质的能力,最终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项长久的摸索实践,只有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探究教法,挖掘更多适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提高中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过程中释放更大的能量。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