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暖
半枝莲
※ 杨暖
旧时山乡,民间常采集一种植物煮茶水,水呈褐茶色,味甘清香,有微微的苦味。记得每到夏时节,父母就会吩咐我们去摘一篮子回来,晒干,扎成束,煮茶,方言称为野茶、勺把茶。此野茶生在田边沟坡,谷地河边的潮湿地带居多,一簇一簇,四棱形青色枝茎,顶端缀着两列细长的、蓝紫色的花穗。那花小小的一筒,形似一柄弯弯的汤勺,勺把茶便由是得名吧。
初夏时节,勺把茶已经开花,一丛丛蓝紫花的花穗夹杂在草丛里,很好辨认。而且数量繁多,顺着沟坡里走一走,就能扯一篮子。对,扯。人小力气大,我们采摘野茶从来不是摘,而是双手握住一簇,用力扯,就连根带花扯出一丛。然如此野蛮的采摘方式也没有减缓这种植物的生长形貌,来年夏日,去年采摘过的地方又会生出更密一簇的植株。
摘回家的勺把茶,洗净晒干,整束扎起来,熬煮茶水时放上一把,就是度夏的凉饮。农家是这么自制凉饮的:烧开一大锅水,将勺把茶投进去,熬煮一会儿,待茶色和清苦味出得来,满屋药草香味,就关火闷三两分钟。捞去茶渣,盛在水壶里放凉,可以喝上一整天。这种熬制野茶的风格,现在说起来有点类似于前门大碗茶。至今记得,麦收时节,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麦田里收麦子,父母热得汗流夹背,脸面赤红,我每每送一壶凉茶过去,他们就倒一大杯,咕咚咕咚喝下去,实在解渴。很小时候我便会摘茶、煮茶、往田里送凉茶,这是我唯一力所能及,做得很周到的家务。
后来,我离家读书,又漂去南方工作,将父母接到身边相伴,多年不返,山乡农事日渐没落,村里的人们南来北往,争先到城里觅工去。再回乡时,已是十年沧海桑田,村庄田园大改旧时风貌,而我从小生长的村庄更因为靠近公路和镇集,搬迁新宅,旧时村庄慢慢荒芜了,人们遗弃了它。
而我家的老宅,因父母离家多年,宅院借给亲戚居住,一翻整修砍伐,那户人家将院落里的花木、果树、葡萄架、蔷薇月季尽数伐割,连带老屋里的旧书字画一并当破烂拾掇了。当我知晓这一切,心疼得无以复加,只好埋怨父母不该将老宅借给亲戚。其实我是悔,悔这些年对故园的轻慢疏忽,没有抽出精力好好关注它,再难寻旧时风貌。
归乡这一年里,有两次驱车路过村子,我都没有勇气停下来走进老宅,是不愿亲眼所见,亦不想面对老宅被我们一家人遗弃的命运吧。曾经相依相守,粗茶淡饭,欢声笑语,暖老温贫的宅院,如今面目全非,我们的童年,我们姐弟和父母一起生活相伴的痕迹,春华秋实花香麦熟,草木故园人间事,再没有安放收留之处了,一并随着村庄,荒芜在旧时光里。
一并荒芜的,还有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这些年,农事没落后,人们争先进城务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投入。留守山乡的一部分人群,受经济利益驱使,开始了对野生药草的过度采摘,夏枯草、蒲公英、益母草、车前草,都曾是山野常见的中草药,如今数量大减,甚至有的物种濒临消亡的边缘。夏枯草和勺把茶就属于此列。童年时经常采摘,沟沟坡坡、漫山遍野生长的这两种植物,如今已经难觅踪迹。
岭南雨水丰沛,亦是药草繁盛之地,且气候湿热,人们常喝药草凉茶以其甘苦平凉,降火排毒,保持身体的代谢平衡。居岭南生活多年,我也逐渐适应了喝凉茶,甚至学得两三味自家熬制的降火茶。比如夏桑菊茶,取自清代《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夏是夏枯草,桑是桑叶,菊为甘菊花,三种植物药性温和,具有清热明目,清肺润燥的功效。夏秋时节,天气燠热,我在厨房熬煮凉茶,随着汤褒里一缕缕淡白的轻烟溢出,药香的清苦气息,熟悉的气味和场景似曾相识,令我怀想起童年乡间熬煮野茶的味道。
上山的这天下午,我和周晴随意走入一片山谷,山石嶙峋,低凹处有水泊,一种类似于多肉植物的青苔开出柔美的小黄花,铺缀了整片山石。周晴被这种多肉植物所吸引.一再惊诧于它们美丽的花朵和数量繁多。她蹲身细瞩,打算挖起一捧养在花盆里。
我在山谷水泊前徘徊。拨开密密丛生的野胡椒、黄荆条,莎草丛中一些蓝紫的小花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也蹲下身细瞧,没错,是勺把茶。正开着花的勺把茶散落在莎草丛中,以一种低微、安静的姿态栖居着,再不是从前的漫山遍野,无所顾忌的繁衍生长。绕着水泊周边寻看,一枝一枝蓝紫的小花轻轻摇曳,仿佛诉说着淡如烟云的往事流年。
我没有打扰,任由它们这一群最后的部族子民,隐居在山谷里,花谢花开,风吹草长。
夜晚,我在网上细查,想寻觅这种山乡野茶的确切身份。几经周折,终于查到,豫南方言中表述的勺把茶,学名是“半枝莲”,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有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的作用。我暗暗叹息,原来唤它多年的勺把茶,有一个这么动听的名字,半枝莲。亦名韩信草,民间传说始于楚汉相争时,大将韩信以此草医好了兵士们的疾患。
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自然过渡的黄淮流域,古来我出生的豫南山乡,便以药草丰饶而盛名,民间古风延袭至今,乡间依然流传着晒制草药、药草茶的风俗传统。东汉《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神农尝百草而得普济苍生,乡野植物生生不息,千年时间长河里沉淀下的精华,唱出《诗经》,谱成流传现世的《食疗本草》。山野一枝蓝紫花的丛草,古人赋名“半枝莲”,那么,在这虚实相生、禅意优美的名号里,又留传着多少久远动人的民风和古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