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雯+高晓发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基于提升岗位综合能力基础上的新教学模式在体育职业院校中的课程《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的创新应用与实践,介绍了这一新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及取得的良好学习效果,并提出了总结和建议。其实践成果对体育院校、体育高职院校的理论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体育职业院校;岗位综合能力;新教学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通过对体育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在诸如职业理念、专业技能,对工作的适应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在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方面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依然存在差距。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如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零距离相衔接,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体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较差,自学能力欠缺,在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方面始终是教学难点,我们在进行现代数字化教学与学生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体育职业院校的特点、体育学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特点,巧妙设计组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和习惯,促进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和构成
(一)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在现代社会的各类职业岗位中,对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对其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需要具有很强的从事本专业岗位某些专业能力;同时还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即岗位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探索理论课程实操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
(二)基于提升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构成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提升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是以人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为理论依据,对已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通过指导教师对于课堂外实训的重点环节,进行指导,在课内以团队形式完成第一次学习任务,课堂实训指导策划结束后,把获得的体验和对知识的深入再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拓展填补完善,再次地完成第二次实训任务。
三、新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
实践学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校
实践课程:社会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
学生对象:08级到 14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实践探索时间:2009年至今
(一)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课程简介
基于提升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新教学模式的试验、实践和总结在多年的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
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课程是体育职业院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体育活动的分类、各类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过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
(二)教学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认识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的基本常识,熟悉组织各种形式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组织与管理、策划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2.教学方式方法应用
(1)理论课采用课堂电化教学方式,主要运用讲授法,讲授相关知识点。
(2)适当采用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情景与主题教学,项目实训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4)运用演示与参观法,结合案例分析与提问法,加深记忆,熟悉策划流程。
(5)实施分组教学法,提高每个学生的教学和实训的参与度。
(6)应用调研访谈与讨论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与人沟通能力。
3.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遵循理论学习,实践实训,交流讨论,再理论补充,再实践实训,再交流的教学循环过程。
4.教学中实训项目的原则和分类
(1)调研类,实训在各公共场所进行,对体育活动项目的现状调研,主要目的对体育活动开展状态的了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类,实训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小型体育活动,熟悉策划过程和流程;
(3)实战类,综合实训,全班一起参与,培养分工协作,协调,深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4)汇报表述类,各小组展示实训成果,培养学生总结和表述能力。
5.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1)实训课前要求学生已经完成策划方案,课上完成任务。
(2)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完成策划书撰写,强调实训过程的完整性。
(3)设计适当数量的任务项目,全员参与,全员分工策划。
(4)项目由简入深,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协作精神和提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人际交往能力
(5)实训中应注意安全,使学生养成活动策划强调安全和细节的习惯。
(三)数据分析
1.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探索
如图 1所示,在总课时未变的情况下,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由 08级的 42课时:12课时,逐渐摸索变为 24课时: 30课时。
(2)原因分析
a.基础知识点传授,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和学生兴趣注意力平衡探索的结果。
b.学生期望与教师能力和相关教学理论提高过程的渐进结果。
c.教师经验和掌控能力提高的结果。
2.实训项目数变化
(1)试验现象
根据图 1数据,随着实训课时的增加,实训项目也适当增加。由 08级的 3项到现在的 13项,涵盖观摩、调研、尝试、实战和总结汇报。项目设立渐趋合理。
(2)原因分析
a.教师历年课程项目总结的结果。
b.学生项目实训时间、实训过程与实训效果平衡的结果。即结合课程进度考虑学生项目准备时间和完成效果,平衡后的结果。
c.学生可借鉴资源增加的结果。项目增加与学生互联网的熟悉和对学长的经验借鉴而带来的准备时间减少有关。
3.实训项目学生参与度探索
以平均每人参与的项目数作为学生的参与度,如图 2所示,项目的增加必然带来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但由于 11年学生数量的原因学生参与度超过 0.3,不过相应每个学生的课业任务也有所增加。相比其他正常年级,学生项目准备略显匆忙和项目实施时人手欠缺。
(2)原因分析
a.学生的精力和学习负担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
b.部分项目尤其大型实战项目实施需要的人力数量有一定要求。
c.学生的参与度应在 0.2左右为宜。
四、结论与建议
(1)本文所提出的新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双向活动论,强调教学的多边活动性,提倡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2)本教学模式的运用前提是前置课程加深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和熏染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施条件、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实施,从而保证教学新模式进行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美]Bruce Joyce, Marsha Wcil ,Emily Calhoun著,荆建华 宋富钢 花清亮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01.
[2]杨建中.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2):12-15.
[3]刘艳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影响因素之探析.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