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12-06 00:58王丽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按键笔者教学内容

王丽丽

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正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从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淘宝会自动追踪你的买进记录,推荐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百度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将你常用的网站罗列在主页上;酷狗音乐会根据你听过的歌曲,推荐你喜欢的音乐曲目。计算机悄无声息地将你的使用痕迹记录下来,不知不觉中,人们的生活已经被“大数据化”了。那么,数据思维可否应用到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来,优化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教学目标分层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分析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师主观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以往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按照一般认知的预感,判断学生在理解特定课程时是否有疑问。但在大数据时代,教师有实际的数据可以参考。数据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服务对象——学生,从而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例如,笔者在教授三年级《操作键盘》一课时,课前调查了学生对键盘的认知情况以及是否有使用键盘输入文字的经验。结果如图1所示,39%的学生已经能够全部认识主键盘区的按键,49%的学生认识大部分按键。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定。针对认识全部按键的学生,教学目标可定为:熟悉每个按键在键盘上的位置,并尝试用正确的指法输入到计算机中;针对认识大部分按键的学生,教学目标可定为:熟练掌握每个按键所对应的字母,并知道它在键盘上的位置;针对认识一点按键的学生,教学目标可定为:知道主键盘区每个按键对应的字母。

教学目标分层后,学习速度慢的学生不用再担心学不好而被批评,课堂上他们更轻松,教学氛围更融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速度不同的学生之间自发地形成互助小组,进行伙伴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基于个人原有知识的,学起来更得心应手。

教学内容自主化

数据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学生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能自主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哪些内容需要拓展延伸等。

以《美化文档》一课中的艺术字教学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字的插入方法、移动艺术字的位置。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对话,发现学生能够将已有的“插入图片”的知识进行迁移,快速达成教学目标。那么课上教师教什么呢?教具体的知识?若是教具体的知识,是横向扩展类知识,如“艺术字的形状”,还是纵向挖掘类知识,如“艺术字的修饰方法”?每种教学内容的开发方向都行得通,但笔者将“艺术字选项卡和艺术字效果设置选项卡的使用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如图2、图3),这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但通过数据分析预测,笔者重新定义了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翻转化

只有当教学目标足够精确,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并将促进学生更高一层能力发展时,教学才是最有力的。为此,在课前笔者设置了一份《课前顺学单》,了解学生的课前知识储备情况。在一个人数为50人的班级中,课前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原有知识存在较大差异(如表1)。

那么,教师如何调控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变换,创新教学安排。课前,学生借助《课前顺学单》寻求外力,如教学微视频、父母指导、教材阅读、同伴帮助等进行前置性翻转学习,将原有知识补充完整。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重温课前内容,在微视频的帮助下突破重难点,将所学新知识构建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在四年级《插入图片》一课中,笔者课前录制了基于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微视频(如表2)。

基本技能类微视频主要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如果在听课过程中遇到听不懂、学不会的知识,可以借助微视频进行学习。对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扩展技能类微视频是他们“上树摘桃”的梯子。微视频进课堂后,教学过程不再固定不变,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学生自主把控学习的进度。

教学评价过程化

在教学评价中应用大数据,使得评价不再是经验之谈或主观臆断,而是更加趋于客观和真实。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可以发掘教学的规律,完善教学过程。以往的口头、书面测试倾向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较弱。而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可以重建教学的评价模式,更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核。在数据思维的引领下,笔者在课堂中引入了“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它能细致地记录学生答题的过程与结果,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教师就能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密切跟踪,展开过程性评价。

在学习《遨游因特网》一课时,学生们一会儿翻看课本,一会儿两三个学生凑在一起商量着什么。他们正在践行合作学习理念,摸索合作学习中如何进行角色的分工。课后,笔者将课堂合作调查问卷网址发给学生,由他们对自己的上课过程进行评价。如图4所示,第1~2题是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第3~6题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第7~10题是合作学习的体验与感受。以三年级5班学生的数据统计为例,该班共48人,填写问卷人数为48人。第3题、第5题选择“是”的学生为100%,将网站添加到收藏夹有2人不会。第6题学生的答案,有复制粘贴网址、列表、历史、网址等方式,运用途径也各不相同。从数据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尚不牢固。而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笔者在上课时只关注学生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数据的思路和技术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让教师脱离已有的狭隘经验的束缚,更加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学生,更接近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前期明确搜集数据的目标,设计搜集的问题。搜集数据的过程是繁琐的,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反思,教师能洞察到学生的真实需要,找到他们亟须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的经验,找到真正起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

本文初步探讨了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笔者还会加大“数据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力度,扩展数据技术对课堂教学优化的作用和影响,改进教育教学现状,为数据技术应用积累经验。

猜你喜欢
按键笔者教学内容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按键检测程序设计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种多方向导光按键结构设计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按键的多种状态检测及消抖处理方法
解析某型号手机按键检测程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