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闽台
——林垂立闽南语歌曲创作中的情感触点

2016-12-06 02:50张琨琨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闽南人闽南语闽台

■张琨琨(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悠游闽台
——林垂立闽南语歌曲创作中的情感触点

■张琨琨(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宝岛台湾与距其130公里相隔的福建属于我国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闽台文化副区,它们隔海相望,地质构造属同一整体。台湾史前文化的渊源始于祖国大陆,台湾史前文化的许多重要特征与祖国大陆的相一致。台湾、福建两省在地域、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渊源深远,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闽南、台湾两地使用闽南语,为汉语闽语一种,最早由闽南传入台湾。宋代以来,泉州不断发展为重要的贸易商港,交通便利,很多闽南人移居海外,一部分移居到台湾,同时将闽南语传入台湾。明末以后,多种历史原因闽南人几次大规模到台湾垦荒,人口量约占台湾人口80%,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也因此,形成了闽南语在台湾普遍使用的现象,闽南风俗、习惯、文化、音乐也在台湾植根繁衍,使用闽南语歌唱的民间歌曲滋养着台湾音乐的发展,成为台湾音乐的肥沃土壤。

台湾闽南语(创作)歌曲的产生、传唱和流行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也与祖国大陆闽南文化、闽南民歌相关,还与台湾民众的生活、情感相关,带着深厚的闽南民歌烙印。台湾著名歌曲作家、金牌音乐制作人林垂立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往返于两岸,在闽南语歌曲创作、制作以及促进闽台两岸闽南语歌曲融合与发展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笔者多次采访林先生并进行深入的作品探讨,作品丰富的情感触点成为林氏闽南语歌曲扣人心弦的重要特征,并且其歌曲背后蕴含丰厚的闽南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使命。

■源于生活的浓郁情谊

丰富的生活经历给予林先生充沛的创作素材与情感源泉,歌迷认识林先生的第一首歌《车站》当中就浓浓的父母亲情就感动了所有听众的内心。创作这首作品有一幕真实的场景:因为家族兄弟之间一些问题,导致家里事业的变故,林垂立的父母不得不避走他乡。火车站月台上,林垂立看着的发髻已泛青丝的父母拎着两只大箱子互相搀扶着渐渐远去,内心有无限的不舍与牵挂,那夜林垂立觉得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送别父母的那一幕情景在林先生的记忆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情怀,《车站》这首歌曲从心底泉涌而出。

1992年作品录制出来,这种扣人心弦的情愫征服了广大听众心,作品荣获台湾“金曲奖”年度最佳歌曲、销售总冠军,突破100万张。这种用情景刻画的方式倾诉情意,生动而别致,也成为林氏歌曲创作的主要风格之一。所以林垂立说他创作的歌曲是自己的生活日志,每一首歌都有生活的影子。“无聊的春风伴阮流浪,孤孤单单谁人体谅,我在他乡受尽风霜,你在故乡着爱保重,中秋月暝露水重,山顶的刈芒也已经红,春夏秋冬一天过一天,对你的思念,为何离抹开阮的梦”。这一幕情景谁人感受不到离家人在外的孤单?同时也感觉得到丝丝沁人心脾的思念。这首作品《想厝的心情》描绘的情境背后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1987年的时候,刘晓庆女士与林垂立有一面之缘并谈及合作一事,为了这一简单的约定,1990年之后的3年时间,林垂立数次跨越海峡、辗转香港、旅居北京,执着、努力的争取与刘晓庆女士商谈歌曲唱、做的事。但几年来一直难以有机会与刘晓庆女士会面和商谈······拖着疲惫身体、失望的心情,在一次返程的列车卧铺车厢里,林垂立邂逅了一个姑娘,两人在二十几个小时漫长的车程中成了朋友。原来姑娘是成都近郊育幼院负责照顾老年人的工作人员,她从高中开始就在这家育幼院做义工,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那里,用青春与关爱陪伴那些孤独的老年人,把看护老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此行是专程到北师大进修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

面前这个单纯、善良的小姑娘,她尽管平凡但却高尚的职业、品德与经历让林垂立肃然起敬!姑娘没有给林垂立留下名字,留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与他共勉:爱心、关心、耐心,这个人生信条给林垂立极大的鼓励,也开启了他心灵的另一扇大门,林垂立把这“三颗心”一直记在心里指引方向,同时深深的牵挂和祝福这位心灵美好的姑娘,这些情感用歌曲《想厝的心情》流淌出来。所以林垂立大部分作品都是自己完成词曲创作,说他的歌曲是自己的生活日志,每一首歌都有生活的影子,这些真实的生活感触碰撞两岸无数的听众的心底、荡起共鸣!

■穿越海峡的两岸情思

如同地理版块中台湾与闽南属同一整体一样,讲着闽南话的台湾人与大陆的闽南人血脉相连、情意难舍。2007年寻根的足迹让林先生踏上了泉州这片乡土,这片奇妙的土地啊,人们使用同样的语言——闽南语乡音与林先生交流、老少异口同声唱起《车站》,林先生与乡亲之间没有丝毫的陌生,彼此就似久违的亲人,亲切而温暖。浓浓的乡情激荡着林先生的心底流淌出优美的旋律,寻根的情怀催生佳作不断。

《感动》便是应运而生的佳作之一,林垂立先生的这份“感动”由来已久,这份感动是多种情谊积淀的表达。林先生居住在台北山上的邻居是一位随国民党部队到台湾的军人叔叔,林先生一家与老人彼此关照,建立了浓厚的情谊。尽管邻里和睦,但作曲家仍然感受得到老人暮年无依无靠,遥望海峡思乡意切。这份海峡两头彼此牵挂的情思又岂是这一位叔叔独有?林先生内心深处不也埋着去大陆寻根的种子?台湾岛上多少闽南人怀揣着穿越海峡寻根寻祖、与妻儿团聚的

愿望?

在2003年瘟疫SARS病毒在全球爆发时,林先生目睹了台湾的医护工作者奋不顾身抢救伤病场面,同时在一道海峡之隔的大陆也有许多白衣天使的楷模舍己救人,这场没有烟火的战争中许多生命为他人生命得到延续悄然逝去。两岸同胞抵抗瘟疫时共同表现出来友爱、勇敢、奉献的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作曲家并积淀在作曲家的血液中。

终于,2007年林先生如愿以偿踏上回乡的征程,生活在充满着乡音乡情的故乡。林先生同样深切地感受到大陆的同胞对台湾亲属的无尽的想念,祖国对台湾热切的盼归。作曲家内心的不平静再也不能抑制,一个个闽台同胞彼此思念的故事、一幅幅闽台两岸人民不畏困难努力拼搏的画面、一股股血浓于水的海峡两岸情谊在林先生内心涌动,《感动》这首作品喷流而成。

作品依旧是林式朴实的语言风格,甚至略口语化,就像聊家常。这样的语言配合平稳、亲切的诉说型主题曲调,自然而然一股思念之泉涌出心间,娓娓道来地倾诉着多年来彼此隔海相望的相思之情。这种情谊不仅温暖,这情谊也点燃了闽台人古来形成勇敢拼搏的特质。闽台人富有这种赢得起也输得起,跌倒了爬起来再干,不怕血本无归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商海汹涌的风浪中,经得起考验,最终成为胜利者。作品中“曾经有诅咒,永远欲好好打拼。如今有你做伴,勇敢勇敢勇敢向前行”准确体现了这特性。第二乐段曲调从小调式的柔婉转入大调式的明亮,音域也由一个五度大跳进入到高音区,旋律铿锵有力起来,配合歌词“你是太阳指点我人生方向,你是月娘珍惜我出外灵魂”。这样的语句中有乡情给予的力量,亦有乡情中深厚的关怀。这种运用短小歌曲的结构表现多层次的思乡情感,并展示思乡情感中闽南人骨子里拼搏不息的精神面貌的歌曲,是闽台闽南语歌曲表现闽台相思之情方式上的突破。这首传递着两岸彼此情思与力量的歌曲,“感动”了无数两岸的同胞。

台湾与大陆一道海峡,闽南人曾经乘船渡海移居台湾,筚路蓝缕启山林,明清以来依靠“船来船往”与大陆同胞往来,渡船成为牵系着两岸的情谊绵延不断的重要媒介。过往一段,海峡两岸同胞互通受阻,两岸人民彼此思念之情甚切。直到新世纪以来两岸实现了从小三通到大三通的全面互通,终于航船再次往返于海峡,传递彼此的情谊,海上重新荡起两岸同胞的思念与欢笑。《船来船往》是林先生为同名电视剧创作的一首主题曲,也是表达两岸情思的又一力作。与《感动》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船来船往》整首作品的情感是建立在愉快的基调上,体现闽台两岸互通亲人相逢的喜悦,同时还准确反映出两岸闽南人拼搏、团结的精神。闽南人自古从中原到闽一代蛮夷之地垦荒,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后来一部分闽南人迁徙到台湾开荒继承着这样的精神。因此勤恳踏实的品质亦是引起两岸亲情共鸣的重要因素,两岸闽南人在彼此惦念中相互欣赏并且彼此鼓励,《船来船往》这首作品就是运用轻松的旋律与语言却同时深刻、准确地反映出这些情感内涵:“船头抓方向,船尾做袂晕,虽然海涌强,强袂过我的理想……船来船往海面上,海鸟逐着海波浪,你我见面是笑容,原来他乡是故乡”……

■根植两岸的习俗文化

从创作第一首闽南语歌曲开始,林先生便自觉地承担起了传承闽南文化的责任。用母语歌唱、用母语传递闽南人的文化印记,用一首一首的好歌呈现着异彩纷呈的闽南文化习俗。闽南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闽台地区比较完整地保存中原文化的股份,形成于宋代并集中体现中国纲常伦理精华的闽学,对闽台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历史上,闽台人民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气节,反映在宗教信仰上,对忠臣名将特别崇拜。关圣帝君亦称关老爷、帝爷公,在闽南、台湾(有史考证台湾的关帝信仰由大陆传入)有众多的忠实信仰者。其名关羽,蜀国赫赫战将,集忠、义、勇、武的品格于一身,并兼具“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是历代君王推崇的英雄,清顺治皇帝给予“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最高封号。闽南人对关帝爷的信仰至迟始于宋代,延续至今。每年中元举行隆重的迎神赛会,关圣帝君列于众神之首并八抬大轿抬出,由此可见闽南人对关帝的崇敬与重视。

用闽南语歌曲表达对关帝爷敬仰和赞颂的想法由来已久,近期,林先生推出新作《帝爷公》。这首作品仍然归属闽南语流行歌曲范畴,但在创作、配器到演唱方式等方面巧妙的渗透着戏曲因素、节庆迎神传统习俗的喜气韵味,这样的作品具有承担文化、习俗传承的功用。首先作品曲调具有时代亲和力,是年轻人愿意接受和传唱的音乐类型,在接受旋律的同时,作品当中蕴含的传统元素也就潜移默化的被接受与继承,成为现代人与传统音乐接触的一个切入点。其次,民俗迎神活动可能在传承几百年后只留下形式:喧闹的气氛、繁复的仪式。当面对威严的神像时,对关帝爷敬仰的意义很多时候成为盲点。《帝爷公》的创作承担了阐释圣关帝君信仰的任务:高亢的唢呐与浑厚的中国鼓营造出迎神赛会的熟悉场景,第一乐段“偃月刀、赤兔马”的描述简练而清晰的把帝爷公的形象刻画出来,第二、三乐段“免搁什么帝王将相,免搁什么衣锦还乡,古今多少豪杰都付云烟中。只为百姓尽忠,只为人间正气,才有万世敬仰帝爷公”。寥寥数语的乐段已经深刻地揭示出万世敬仰帝爷公的真谛。

《状元搏饼》也是表现闽南习俗的作品。中秋食饼是全国皆有的风俗,在闽南、台湾食饼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搏饼”。搏饼亦称中秋戏饼,相传为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操练水师时遇中秋节庆,为宽释兵士们思乡之情、鼓舞作战士气,其部下构想出“戏饼”这种游戏。戏饼用的“会饼”由大小不一的63块组成,模拟古代科举四级考试将奖项分为六级:状元、探花、榜眼、进士、举人、秀才。赢取方式是取6个骰子在大海碗里轮流掷,主要规则是由点数4的多少评判奖级。此游戏极大缓解了军中的思乡情绪,上下同乐,并随台湾的收复进入岛内,延传至今成为全民喜爱中秋习俗。既然是老少同乐的民间习俗,“那要接地气”用林先生的话来说,《状元搏饼》这首作品用轻松的语言与音乐语汇描述着中秋搏饼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月到中秋浯江金门城,家家户户搏状元饼,五路英雄拢过来拼,囝仔声、大人声,阿公阿嬷大家摇豆仔拼输赢。”这场面热烈生动,着实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情系传承的文化使命

当林先生敏锐的音乐细胞触碰到他丰富

人生经历时,《车站》《想厝的心情》等撞击听众心灵火花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在往返于两岸之间车、船的旅途中,绕人心弦的两岸亲情化为《感动》《船来船往》等佳作传情达意。在浓郁的闽南民俗活动装扮好节日的氛围时,林先生情不自禁用歌曲记录、传递这些民俗故事。假如说这些情感内涵的展示都是歌曲作家不自觉的音乐行为,那么传承闽南文化尤其是对闽南语言的继承,作曲家也自觉地承担了这一使命,用其特别的方式,认真专注的开拓闽南语传承新途径。

在长期两岸文化传递以及创作、传播闽南语歌曲的过程中,林先生深深感受到闽南语的传承和发展正呈现着弱化的趋势。同时敏锐的提出:母语文化的推广最重要的是向下扎根,从孩童做起。梳理、分析相关资料,可以印证作曲家自觉的这份使命有着必要性、紧迫性。

首先在喜爱度、普及率方面,在成年人中闽南语还是有优势的,从陈燕玲、林华东《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到,两岸五地厦门、漳州、泉州、潮汕以及台湾被调查的1965份问卷中,对闽南语的热爱比率是较高的,从66.4%~77.6%,并且其中99%的被调查者具有闽南语的使用能力,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意愿让自己的孩子传承、学习闽南语。但据这份调查中显示,接受调查者对闽南语的情感一项,年龄越大情感越浓,也就是闽南语情感随人群年轻化而递减。在黄瑾、许艺芬《闽南幼儿语言态度与习得状况分析》中,就验证了这一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厦漳4所幼儿园77名幼儿中,幼儿对闽南语掌握总体水平较低,完全不理解闽南语的幼儿超过半数,这与他们的父母使用语言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调查幼儿的父母大部分是年轻的80后,由于推广普通话的稳固政策等原因,所以他们交际、生活习惯以使用普通话为主,从而对闽南语感情不深厚,这些年轻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产生了闽南幼儿不仅对闽南语的习得水平低,且对闽南语的语言态度也远不如普通话和英语,闽南语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面对这种传承的裂痕,尽管政府相关单位积极地将母语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但在学校集体教学中涉及到闽南语的教学分量亦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小朋友难以汲取到闽南文化的汁、韵,从而导致难以从根源上原汁原味地继承闽南文化的障碍。林先生深切地感知到这种屏障,他说,“有时候,我很想把我走过的那一段岁月,那个时代背景上演的情景,像说故事一样的,告诉我的孩子。只是我发现,社会的变迁,我会的语言和文字,好像不能这么百分百的与孩子沟通。所以,我惊觉我所深深记忆的闽南语文化,我们活着的那个过去的时代,正逐渐被抹平。”

针对这一严峻的问题,作曲家思考闽南语文化应透过音乐及影像的记录,让新科技为旧文化永续扎根,把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留给后代的子孙。作曲家首先有针对性地为漳州创作了两套“教材”:《漳州市闽南语少儿乡土读本》、《车站音乐百宝箱》。

《漳州市闽南语少儿乡土读本》是林先生为儿童创作的闽南语歌曲集成,这套教材将创作的闽南语歌曲与动漫及有声CD相结合。读本采用唱游方式以轻松愉快的歌谣、动画让少儿(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在哼唱中轻松学习闽南语。其歌曲内容按主题分类,从“认识自己”开始,继而延伸到家人、朋友、同学、居住环境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这样贴近生活元素的学习方式符合少儿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学会、消化和吸收。每一首闽南语儿歌的学习同时会涉及相关的闽南语文化内涵的拓展,以歌曲《我的面》(吴铭进词)为例:

目眉弯弯笑微微

目睭金金看天星

耳仔勾勾听歌诗

鼻仔啄啄鼻芳味

喙唇红红点胭脂

上图是动漫教授的环节,幼儿期的小朋友学习认识自己的五官及功能。学曲、唱词这都是音乐的本体,透过本体的学习后,设有与歌词内容相关的词语解释、生词造句、俗语欣赏、闽南知识问答、趣味练习等环节,每个环节配合另行制作的多媒体光碟。这个过程小朋友不仅学唱会歌曲,并懂得其中文字的意思,学会使用,同时深入浅出汲取到闽南语言文学、民间俗语等纯正的闽南文化精髓。作曲家认为:“除了学校的母语教学外,家庭间的亲子互动及团体间的共同活动,都是推动母语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材的设计模式易于家长与小朋友在家庭环境中即可进行,打开多媒体轻松、有趣、丰富的教学流程便随时随地开启。

读本的特色之处还在于将闽南谚语编歌入唱,让小朋友更能体会闽南语言的奥妙实是难能可贵,在未来的编撰中,歌曲内容还将收录更多的漳州本地风土民情,如土楼、风动石、南山寺、云洞岩等著名景点的介绍,以及漳州丰沛物产,如“六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兰花,抑或是历史人文,如开漳圣王陈元光;民族英雄、文化巨子黄道周等,及两岸闽台文化!这样以歌曲为载体的闽南语音、文化传承模式,极易于让幼儿感知、感觉到文化,并自然而然的作为闽南音乐文化的承载体。

《车站音乐百宝箱》是一套结合原创手绘绘本、影音、动画多媒体的创新作品,由林老师《车站》《春夏秋冬》《感谢你的爱》《想厝的心情》《一步一脚印》等成名作以及多首健康曲风、适合小朋友的闽南语歌曲共20首编撰而成。这些作品以适合儿童的配器方式重新编曲,由台湾多所学校适龄小朋友的音色、音域完成演唱、带动唱的录制。20首作品全部制作情景故事动画MV,并集结本土许多年轻有才华的绘图人才,将动画MV里每一首原创故事,一笔一画绘制成册,创作出首批闽南语的原创儿童手绘绘本。《车站音乐百宝箱》以音乐作品为切入点,以丰富的内容及形式引发儿童学习闽南语的兴趣让儿童自发而自然地接触闽南语,并能作为母语教学辅助之课外优良读本,帮助推动闽南语学习,同时成为闽南语文化的演绎及纪录方式。

林垂立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用朴素的语言、洗练的结构表达最贴近生活的各种情感,这些情感能够碰触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亲情、爱情,道出生活历练中的艰辛与欢乐。这些多角度、真实生活情感的抒发涤荡着心底,映射出闽台人民彼此生活的影子,这使得它们能穿越海峡两岸广为传唱。林先生用他的音乐歌唱两岸亲情,展示闽台习俗文化,但拨开作品

通俗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曲调背后,蕴藏着闽台闽南人共同编织的历史情缘,揭示出两岸人水乳交融的血脉情思,以及深深植根于台湾、闽南海峡两岸人性格中乐观、拼搏的人文精神。这些丝丝扣扣两岸共用的语言、共同的文化,相融的艺术、不可割舍的骨肉情谊必须传递、传播、传承下去!台湾歌曲作家林垂立先生自觉、自愿承担这份的历史责任,将闽南语歌曲的创作融入孩童时期的教育,并完成高品质的特色教材,大力推进闽南语向下扎根的举措。闽南语歌曲作家林垂立是众多台湾歌曲作家中的代表之一,是闽台两岸音乐人士的一份子,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的歌曲作品中的情感亦是所有中华儿女真切情感的表现。

注:本课题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JBS14109

[1]刘登翰.闽台文化与闽台社会[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卢美松,陈龙.闽台先民文化探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丁绍仪.东瀛识略[M].卷三.习尚.台湾:台湾文献丛刊本.

[4]卢广瑞,孙连君.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5]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陈燕玲,林华东.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J].东南学术,2011(4).

[8]黄瑾,许艺芬.闽南幼儿语言态度与习得状况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猜你喜欢
闽南人闽南语闽台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闽南话
闽南话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