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展讯
地点:站台中国 北京 时间:2016.10.29 - 12.10
这次展览策展人鲍栋以主题“相形”(Eidos)来提示艺术家杨茂源的工作,即“不对世界做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区分,而始终把存在把握为一种整体”。与哲学的纯粹概念性不同,杨茂源的这些有着考古学色彩的图形所趋向的是一种文化史存在,借用这些个别的图与形,他似乎是在召唤一种普遍的形式,一种不依赖于知识与经验的、数学般自足的存在—属于人但超越了个人,属于文化却已近乎实体。
地点:泰康空间 北京 时间:2016.09.08 - 11.12
在以生产者为中心的时代,作为内容提供方的艺术家掌握了自己作品大部分的解释权。后来作为当代艺术的策略性主张,或者作为一种虚伪的民主,艺术家将后半段,亦即作品的一部分解释权交给了消费者—观众,于是在逻辑上,观众的重要性占比变得跟艺术家几乎等量齐观了(今天的“观众”还有待甄别细分,包括资本家/藏家等其他掌握话语权力者),他们的审美是何种取向变得愈发重要。他们和艺术家相似的地方在于: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自己的审美转向,他们表现为不再有固定的专注,不再显现为古典的专情,并走向它的反面,亦即滥情。这次展览呈现陈晓云、蒋志两位艺术家创作的包括录像、摄影、绘画、装置在内的数十件作品。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6.11.09-2017.01.08
以“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来命名第三届CAFAM双年展,试图提供一种全新的展览实验模式。将“空间协商”带入展览的操作中,意味着方案提交人与协商员一起,探讨视觉呈现如何与空间产生联动,如何打破空间限制等的可能性;进而,引发对策展民主化、艺术民主化和文化民主化的讨论。基于此,本届双年展不设策展人,工作组仅以协调员的名义来组织展览、协调事宜;不以推荐和提名的方式选定参展作品,代之以公开征集作品方案作为展览的机构架构,所有提交的方案将以名录的形式收入;在征集方案的过程中,邀请各方人士参与作为协商员,在开放的语境下对提交方案进行公开的协商、讨论方案文本的讨论、展示与现场实施共同构成本届双年展的呈现方式。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 时间:2016.11.11-11.13
2016 ART021主要板块由三部分组成:主画廊单元(MAIN GALLERIES)、APPROACH单元以及公共项目单元(BEYOND Public Projects)。按照国际专业博览会的标准,甄选委员会秉承严谨、公正的评选机制,对提交主画廊及APPROACH单元申请的画廊进行了严格评选,从近200家申请画廊中甄选出84家参展画廊,定格2016年第四届ART021参展画廊的强势阵容。除了画廊单元,博览会期间还将举办多场讲座活动以及周边活动。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6.11.03-2017.02.16
30 年前,即1986 年,中国大陆第一例公开发表并当即造成社会影响的行为艺术《观念 21》在北京大学举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30 年后,选在这个时间节点,举办“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来对这个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行为艺术涵盖了相当广阔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观念;但是,行为艺术的庞杂与广阔,也使得很多带有政治、商业等其他目的的行为得以以艺术名义推行和张扬。如何来回顾、记录和研究行为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和关键课题。这次展览呈现的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地点:乔空间 上海 时间:2016.11.09-2017.02.28
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的创作取材于司空见惯的物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他的作品简单又别具一格,融合了极简主义的克制和幽默的观念表达。其包罗万象的创作实践模糊了生活与艺术之间、反省与外向之间的差别。这次个展通过他特征鲜明的霓虹灯、装置、影像、绘画和现场墙面绘画等作品,让观众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其创作思想。
地点:五五画廊 上海 时间:2016.11.08-12.04
詹蕤作品的语法原则,在能指(视觉)与所指(信息)之间搭建了一条语言回路。在最新的系列作品《7278/12》中,詹蕤让自己成为这个“同一与差异”游戏中的主角。“7278”是他作为美术学院教师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收入;“12”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画面结构为10 x 10个,15.7 x 7.7厘米的方格(100 元人民币的尺寸)。詹蕤将7278元人民币的纸币尺幅(100元=15.5 x 7.7厘米;50元=15 x 7厘米; 20元=14.5 x 7厘米;5元=13.5 x 6.3厘米; 1元=13 x 6.3厘米)填充进方格。画面主体框架结构重复使用12次,但每个月的画面颜色或填充方式都不相同。画框的四个侧面也为作品的一部分,整体框架结构延伸到四个侧边,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视觉结构。
地点:香格纳画廊(西岸) 上海 时间:2016.11.09-2017.02.15
这次展览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为出发点,呈现20多名国内外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探索下的代表性作品。展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大型雕塑、装置、现场影像以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等。在此次展览中,香格纳画廊不仅展出声名远播的中国艺术家,如曾梵志、丁乙、张恩利、杨福东和徐震的作品,以及青年艺术家如孙逊、赵洋和欧阳春,同时还有海外艺术家,如约尔格·伊门多夫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等,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了丰富且多元的对话语境。每位艺术家以其作品表达个人途中探究的境遇,而每件作品之间看似独立却又遥相呼应。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时间:2016.11.04 - 2017.01.08
这次展览呈现艺术家近期以“潇湘八景”为题材而创作的8件尺幅为387厘米 x 184厘米的绢本水墨绘画,围绕这一主题寻找8种不同的切入点构建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探讨“绢本绘画”与相关历史文本及理念之间的联系,把握该艺术实践的内在演变逻辑,并将其线索置于全新的时空构造与当代语境中。作品被陈列在壁龛式的展柜里,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在当代视野与中国绘画遗产之间建立某种对话。
地点: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时间:2016.11.10-2017.02.15
这次展览不仅涵盖了谷文达过去以个人创作为主的实验水墨作品,也展现了他在新经济下以新的艺术生产和消费模式创作的艺术项目。馆内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筒展区大型装置艺术《基因&蜕变》以及坡道展区300余件作品,馆外部分为大型艺术装置《天堂红灯 | 上海站》以及围绕此艺术装置策划的行为艺术《天堂红灯上的签语未来》,共同打造出一个“西游记”主题艺术展览。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6.11.19-2017.01.08
这将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安塞姆·基弗艺术创作的大型回顾展,展览作品为来自德国MAP的收藏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的藏品,包括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弗创作的绘画、雕塑、装置、摄影作品共87件,部分作品尺幅巨大,是基弗的代表性作品。基弗的作品终于得以在中国展出,无论是对于艺术史研究,还是当代艺术观念、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碰撞,以及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思考与反思等方面,都可能带来不同寻常的反响与震动。
地点:红砖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6.11.05-2017.03.05
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温普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记录并收集的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温普林以影像的方式相对详尽地记录了许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展览、活动,艺术家以及他们创作和实施作品的现场。此次,“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的打开,并非全部,但随着档案的打开,部分被忽略的艺术研究对象将逐一浮出水面,也将为未来艺术史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及新的切入点。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上海 时间:2016.10.29-2017.01.15
1978年,时年50岁的安迪·沃霍尔在工厂助手的帮助下着手创作题为《影子》的系列名作。这一系列将他关于抽象的早期探索规范化,以丝网画布作为展板。只有从作品形式出发,才能理解沃霍尔《影子》系列的激进内涵。该系列被构思为由多个部分组成的一幅画作,画布的最终数量取决于展览空间的规模。在余德耀美术馆的此次展览中,将有102幅作品边缘紧贴,出现在1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中;它们以正、负面交替出现的形式在展墙上一字排开,展线长达135米。余德耀美术馆的二楼展厅将特别为这个不朽系列量身打造展示空间。这也是《影子》系列自1978年以来最为完整的呈现。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16.11.08 - 12.07
这次展览中,策展人姜节泓与楠楠携手19位艺术家,展出绘画、雕塑、装置、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展览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互相交叠的实践思考和策略:“承师”、“借形”、“取材”、“传说”。“承师”,即师先贤、师造化;“借形”,在假借的过程中重新思考其中的当代审美价值;“取材”,不仅是借鉴和取用传统材料,更是由这些材料及其衍生出的传统工艺所形成的新的视觉探索;“传说”,许多传统工艺的承袭并不依靠文本的记录,而是通过一代代艺人的口口相传,必然有缺失和损耗,同时也有新一代人就当时语境的创造性解读和继承。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16.11.04-12.11
在邬建安早期的作品中,他通过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对中西方神话和哲学进行了具有个人风格和当代文化想象的诠释,而这次展览提供了一个连接神话世界与当代思考的契机。其中四件作品的主题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根源:“与天地争神”的无头巨人刑天、《山海经》中身发异声的奇形动物、“眉间尺”传说的惨烈结局,以及由汉代“摇钱树”化出的“白日梦树林”。犹如文化的基因,这些故事与形象在此次展览中被邬建安的当代艺术作品再次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