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冰, 孔祥彬, 刘 丽, 沈文娟
(西南交通大学 a.学生工作处; b.党委办公室; c.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d.人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及判别体系初探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韩 冰a, 孔祥彬b, 刘 丽c, 沈文娟d
(西南交通大学 a.学生工作处; b.党委办公室; c.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d.人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构建;判别体系;高等学校
目前国内学界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的研究较为缺乏,而运用假说演绎法构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可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在意识方面、认知方面、理性方面表现出的六种心理特征形成标准样式,并通过标准样式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依托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构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可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筛选界定、行为预判等,进而更好地引导其在高校舆论中发挥正向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舆论领袖这一概念,该概念指那些经常接触传播媒介、热衷选举和关心政治问题、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的态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的人〔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领袖成为舆论领袖这一传统概念在虚拟世界中的延伸。网络舆论领袖“以便捷的网络社群为平台,以宽松的网络环境为保障,以新型的人际网络传播为纽带,就社会凸显的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网络事件提供信息、发表观点或建议,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对网民施加影响、在网络关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人物或群体”〔2〕。
在网络普及、网民集中的高校,青年学生和高校教师愿意主动参与到网络舆论中。他们中的少数人或群体“高度活跃,积极发表意见,并通过强大的人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3〕,这样的人或群体被称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随着国家对网络舆论、网络意识形态,尤其是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逐渐成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多集中于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特征分析、影响力研究和如何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方面。但在CNKI数据库中,以“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和“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国内学界尚无关于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的研究。
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一方面可以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形成标准样式,借以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进行描述;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模型建立判别体系,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筛选和行为预判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发挥正向作用。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以该校全媒体环境中的网络舆论领袖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在CNKI数据库中,以“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和“心理特征模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有史可富等人撰写的《高效数学学习的学生心理特征模型》一文有关于心理特征模型构建的研究。本研究借鉴了该文中“模型假说构建—模型修订—验证”〔4〕的研究思路,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研究,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构建思路
首先,根据理性、意识、认知和感性方面四个维度所涵盖的八个心理特征表现,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进行预设计。
其次,筛选出西南交通大学网络舆论领袖,并根据预设计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提纲,对筛选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再次,根据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结果,得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模型假说进行评估。
最后,参照心理学专家对模型假说的评估意见修订模型假说,最终形成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
(一)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预设计
本研究预设计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包含理性方面、意识方面、认知方面和感性方面四个维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个心理特征,即情绪与动机、压力与应对、发现与分享、主动与创新、学习与记忆、语言与思维、性格与本能、满足与成就。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特征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的维度和特征预设计
(二)基于模型预设计的样本分析
1.样本选取
在调查样本的选取过程中,先通过内容分析、个案分析、问卷调查、聚类分析方法,对西南交通大学在微博、贴吧和微信中的网络舆论领袖进行了筛选,得出微博中的舆论领袖(ID账号)10个,贴吧中的舆论领袖(ID账号)3个,微信中的舆论领袖(公众号)8个。在选出的舆论领袖中,ID账号和公众号的实际运营主体有学生、教师和学校官方媒体。同时发现,筛选出的21个ID账号/公众号里有重复,即部分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舆论领袖ID账号/公众号拥有相同的实际运营主体。因此,本研究又在微博、贴吧和微信的舆论领袖中进行交叉分层抽样,即在各网络媒体平台中重复出现的、又能够分别代表上述三种运营主体类型的网络舆论领袖中进行分层抽样。最终确定调查样本为:(微博、贴吧ID和微信公众号)唐院春秋(学生)、(微博、贴吧ID和微信公众号)原驰集(教师)、(微博、贴吧ID和个人微信)西南交通大学(学校官方媒体)。对应ID/公众号的运营主体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其中官方媒体以了解媒体定位的运营指导老师和运营团队学生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
根据预设计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的四个维度和八个心理特征,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并与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入访谈。
2.样本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具有以下相似的心理特征:
(1)理性方面。对参与网络舆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在参与校园舆论话题中表现出强烈的爱校情感;遇到舆论压力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并会努力将舆论引导至自己所期望的正确方向。
(2)意识方面。善于发现网络热点并乐于传播正能量信息;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并能够对二次传播的信息进行再创作;喜欢与受众互动。
(3)认知方面。能够持续关注自己所热衷的话题,并对该话题的背景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培养自身的创造、发散、分析和理论思维能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洞察力敏锐、见解独特等稳定的行为特点。
(4)感性方面。在某一话题领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容易得到受众的积极回应;在参与舆论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
根据样本分析结果,本研究从理性、意识、认知和感性方面建立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
(四)评估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
1.心理专家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进行评估
为建构较为精确的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本文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五位专家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表1)进行了评估打分,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的评估结果
评估打分采取十分制,满分十分为最好。
2.基于概率权重分析的专家评估模型
由于五位心理学专家从事心理研究的年限和学术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以专家的职称为标准引入学术水平权重影响因子p1,则
(1)
式(1)中,p1i为专家i在某项指标的学术水平权重影响因子;q1i为专家i的职称所代表的得分(教授为3分,副教授为2分,讲师为1分)。
同时,为综合考量不同专家因研究领域和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对相同问题所产生的打分差异,假定所有专家的打分满足正态分布,则对该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可用满足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来确定。由此,引入差异平衡权重影响因子p2,即
(2)
综合上述,可建立基于概率权重分析的专家评估模型为:
(3)
根据专家评估模型对表2中的专家打分结果进行计算,得出五位专家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专家综合评估结果
从表3的结果可看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的理性方面和认知方面的构建比较好,意识方面和感性方面构建较为一般。综合最终打分结果,笔者就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的修订方向,与五位专家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访谈结论为:专家们对该模型假说总体持肯定态度,建议合并意识方面和感性方面相似的心理特征表现,并对理性方面和认知方面的心理特征表现进行完善。
(五)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
根据专家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的评估结果及相关建议,本研究对模型假说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进而构建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如表4所示。
表4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
续表4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
(一)模型的价值意义
在营造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过程中,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及时筛选、确定校园网络舆论领袖,正确发挥他们对信息的加工、把关作用,以及在舆论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将能够更好地把控和引导校园舆论走向。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并延伸出相应的心理特征判别体系,可以更加方便地筛选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并根据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行为分析和行为走向预判。
(二)模型的实践运用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方便地分析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本研究基于构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建立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该判别体系一方面可以在心理特征层面对校园中的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筛选;另一方面可以在已经筛选出的校园网络舆论领袖中开展打分自评,然后根据打分结果判别舆论领袖在校园舆论中的控制引导能力,进而对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引导工作。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如表5所示。
表5所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每条心理特征后有1~5分的自我评判选择,分值越高代表填写表格的被测试者与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越吻合。最终将各项分数(共22项)相加得到总分数X。
表5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
则被测试者与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契合度即为:
(4)
式(4)中,Y表示被测试者与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契合度,X表示被测试者的总分数,满分为110分。
当0≤Y<60%时,表示被测试者心理特征不符合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
当60%≤Y<70%时,表示被测试者心理特征基本符合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
当70%≤Y<85%时,表示被测试者心理特征符合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
当85%≤Y<100%时,表示被测试者心理特征非常符合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被测试者可被考虑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
当Y=100%时,表示被测试者心理特征完全符合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被测试者可被认定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
本研究仅仅选取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园网络舆论领袖作为研究对象建构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该模型是否对研究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具有普适性,还需通过更大样本的调查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与分析,本文在此仅作初步性、可行性的探索。
〔1〕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M〕.唐 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7.
〔2〕武超群,邓煜平.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力传播研究〔J〕.现代视听,2012,(1):36-43.
〔3〕马松梅.“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吉林政报,2011(专刊):158.
〔4〕史可富,孙志慧,李冬胜.高效数学学习的学生心理特征模型〔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79-82.
(责任编辑:陈艳艳)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del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College Network Opinion Leaders——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HAN Binga,KONG Xiang-binb,LIU Lic, SHEN Wen-juand
(a.Students’AffairsOffice;b.CPCCommitteeOffice;c.SchoolofTransportationandLogistics;d.SchoolofHumanitie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models;identification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domestic scholars performed few studies 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This paper adopts the hypothesis-deductive method to develop a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del of college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hereinafter called CNOLs), proposes the standard for six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NOLs in consciousness, cognition and rationality, and applies the model to analyze and describe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del of CNOL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to screen and define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 their behaviors, so as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ir positive ro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6-01-17
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一般课题“高校舆论领袖心理特征与引导机制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XLJKJY1420B)
韩 冰(1988-),女,陕西商南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hanbing@home.swjtu.edu.cn。
G206; B842
A
1009-4474(2016)03-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