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魔鬼的诱惑》作品研究

2016-12-06 04:57吕辰晨
北方音乐 2016年21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舞曲肖邦

吕辰晨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魔鬼的诱惑》作品研究

吕辰晨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魔鬼的诱惑》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四首中的第四首,本文主要从该作品的音乐创作理念及演奏技法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展现出伟大的钢琴作曲家及演奏家的超凡音乐才能及其救世情怀。

魔鬼的诱惑;创作理念;演奏技巧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创作体裁广泛, 涉及交响曲、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曲、大合唱及为数众多的钢琴作品和歌曲。但他主要成名于钢琴曲的创作及演奏,甚至一段时间里其演奏名号远甚于作曲。他早期进行了大量的钢琴曲创作,特别是从他到彼得堡音乐学院求学至1918 年出国为止。这期间他写下大量的特性小曲集,既传承古典,又发挥创新。这一阶段的曲子简短而富有张力、演奏手法严谨而不保守、曲义夸张但有批判意义。特别是小品四首,是集大成者。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小品四首OP.4分为《回忆》、《冲动》、《绝望》、《魔鬼的诱惑》。本文主要从音乐创作理念及演奏技法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赏析与研究。

一、《魔鬼的诱惑》创作理念赏析

《魔鬼的诱惑》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作品,要谈该作品的创作理念,自然离不开其早期的生活与经历。根据普罗科菲耶夫的《自传》所述,他是在1895年出生的,成长于乌克兰的顿巴斯地区。该地区乌克兰民歌盛行,这自然对小青年的早期音乐启蒙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但同时也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培养,特别是母亲玛丽亚·格里戈利耶夫娜,她热衷于教育与古典音乐欣赏,这无疑对普罗科菲耶夫接受传统音乐提供了方便。天才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普罗科菲耶夫很早便开始了音乐创作及演奏,因此,他在接受传统的古典音乐熏陶的同时,结合其所处时代,特别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歌声所传达的东西,不断探索新的钢琴乐表达方式。经过在彼得堡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他的音乐理念进一步获得成长。但经院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挡不住其创作热情,普罗科菲耶夫于1908年首次公开其个人钢琴小品OP.4,并由其本人演奏,特别是最后一首,获得观众的热烈追捧。综合起来,其创作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典的坚守

普罗科菲耶夫从小就接受传统音乐的教育,所以他非常挚爱传统音乐。该时期他的音乐创作也始终深深的扎根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普罗科菲耶夫对待传统音乐是严肃的,他创作出来的曲子从来不矫揉做作,反而能够完美地契合创作时代,使听众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也是他在当时能够成名的重要因素。

(二)创新性探索

严谨从来都是古典的代名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要规避创新的,但从《魔鬼的诱惑》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一种新的钢琴表达,这就是普罗科菲耶夫的高超之处。他在学习、了解传统的古典音乐的同时,又不断地汲取同时代的音乐大师们在乐曲创作上带来的新的养分。譬如在作曲技术方面,他积极学习理查·施特劳斯与列格尔·斯克里亚宾以及年轻的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与拉威尔等,在和声、音色与复调等方面的成就;同时他大又胆地将钢琴演奏中全新的色彩表达和音响回声与古典、传统的终止式演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他特有的音乐创作、演奏风格。

(三)抒情式表达

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同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离不开生活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家庭虽然能够保证其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但他的家庭是不够富裕的,他在创作音乐的同时,又从音乐中获得了巨大的生存能量,这也是他要传达给人们的东西。从回忆到冲动,然后绝望,最终被魔鬼所诱惑而陷入灭亡,是时代带给人们的悲剧命运。但从普罗科菲耶夫的这一钢琴小品中,我们在感叹命运的同时却发现自己渐渐地能够对命运泰然处之,因为在他的音乐中透漏出一种虽然艰难但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他那乐观向上的、对生活充满无限向往的爱意——回忆美好与冲动、置于死地而后生、面对诱惑而岿然。这自然与他的经历有关,在青年时期他也曾经历过一段黑暗的艰苦岁月,陷入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怀疑整个世界,因而变得意志颓废、极度缺乏信心。但他不仅使自己摆脱颓废,反而用音乐作为武器,向整个世界发起反击。他的音乐使人振聋发聩,因为其中满载了拯救社会的责任。

(四)夸张式反衬

在《魔鬼的诱惑》中,高音、低音不断穿插;和弦与主调相互交织,使听众时而陷入沉寂,时而陷入疯狂,这正是体现了狡猾的魔鬼对人的控制作用,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迷失了自我。作者的音乐旨在发人深省,却没有用心灵鸡汤等类似的平铺方式,而是用强烈的对比音,以及激进和亢奋的节奏,从侧面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堕入魔鬼的怀抱的。不仅仅是在《魔鬼的诱惑》,在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钢琴作品中,特别是经由他自己演奏的曲子,情景都是夸张的、戏谑的,但结果却是得到了观众的巨大反响。

我们知道,任何一首曲子能够成名,是基于其有忠实的听众;同时,任何听众能够接受《魔鬼的诱惑》这首跌宕起伏的曲子,恰恰是这首曲子表现出了他们自己内心的独白。这也是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的,在对古典乐发扬创新的同时,结合俄国当时整合社会的颓势,利用戏谑的表现手法,警醒众人。因此,本文第二部分着重谈该作品的演奏技法。

二、《魔鬼的诱惑》创作、演奏技法研究

舒缓的钢琴乐使人享受宁静的美好,而《魔鬼的诱惑》的诞生目的并不在此,因而演奏技法上也要推陈出新。观察任何一位能够弹奏该曲子的音乐爱好者,他自己首先得进入到疯狂的“魔鬼”状态。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演奏家都能够完美地阐释出这首伟大的曲目。这首曲子源自于“托卡塔”,这种“托卡塔”式的节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上,要有一种固定的、坚决的机械式律动,同时曲子的旋律又周期性地重复;二是在演奏上,坚决而准确地利用调式和声。

(一)跌宕的节奏——“托卡塔”

普罗科菲耶夫后来在自传里也谈到了自己的音乐风格是如忽然发生变化的,主要的原因是源自于他听取了当时其他的钢琴大师的建议,如对整个曲目和声和节奏的改进。更早期的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乐偏向古典的柔美,节奏过于平坦。因此,普罗科菲耶夫在古典乐的基础上,接受塔涅耶夫的建议,并吸收舒曼的《托卡塔》演奏技法,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这条道路在《魔鬼的诱惑》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正如他自己在《自传》里所说,“起初它只是寻找我自己和声语言的一些探索,后来却发展成了追寻表现强烈感情的语言探索了。”

同同时代的热衷于创新音乐家一样,普罗科菲耶夫对于新的钢琴乐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特别是在和声语言的探索上,寻求新的和声语言一直是二十世纪现代作曲家们共同探索现代技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探索、革新的重点。作曲家们都试图冲破传统的功能和声,发展和创新自己的和声体系。下图是《魔鬼的诱惑》开始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典型的右手调式和弦,这正是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古典乐的继承和创新,对古典调式和弦的坚守。利用这种调式和弦,不仅能够有效地向听众传达出绝望、痛苦等情绪,还能完美地契合左手主题旋律的走向。

(二)演奏技法研究

创作与演奏往往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创作旨在作曲者自己的想法的记录,而演奏则要侧重于向听众传达,这就需要考验到三个方面:一是作品理念的完美展现;二是演奏者的技艺手法;三是听众的接受能力。上述三者缺一不可,完美契合,才是一场没有瑕疵的表演。但重心毫无疑问是第二点。普罗科菲耶夫在首演中即获得成功,恰恰说明了其高超的演奏技巧。

1.敲击式弹奏

为了更好地契合《魔鬼的诱惑》的主题,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将钢琴这一管弦乐器临时奏出打击乐的风格,以体现魔鬼的鬼魅和在魔鬼诱惑下的人们的不安。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手指和臂力的肌肉机能,手掌和手指坚定的支撑力,肌肉的爆发力和良好的节奏感。除了对弹奏者个人的条件有要求之外,在弹奏的过程中还要迅速而有力,保持整个腕关节的活力与放松,同时要坚决地放弃手臂在弹奏过程中的过多参与,整个弹奏仅仅是手腕、手掌与手指的三者联动。仿佛演奏者即是真正的“魔鬼”,正用他高超的手法,用钢琴乐在诱惑观众。

2.刮奏

“托卡塔”式的节奏律动使音乐动力十足、充满朝气,它的技巧性比较高,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通过坚实并且弹力十足的迅速触键和丰富多变的重音才能表现出托卡塔朝气蓬勃的动力感。在《魔鬼的诱惑》的后段,在不断变换的高低音调中穿梭的右手,进行了一次上行刮奏,使得观众的情绪获得了最强的释放。伴随着刮奏上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音响效果渐强,“直击”听众的心灵。

总之,《魔鬼的诱惑》中并没有魔鬼,而是一段流芳百世的音乐。作者创作并传达出的音乐是一粒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坚强而富有生命力。

[1]张静文.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魔鬼的诱惑》演奏探究[J].北方音乐,2013,14(6):234-235.

[2]蔡松琦.普罗科菲耶夫早期钢琴小品创作的“嘲讽”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3):332-334.

[3]龚佩燕.论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风格[J].音乐天地,2009,16(9):432-435.

对于这首玛祖卡舞曲的主题是否来源于这首民歌,我们还不能确定,因为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我们还缺少确凿的证据。然而,当我们将两首曲子进行比较时,不排除《e小调玛祖卡舞曲》来源于这首波兰民歌的可能。它们都是由两个8小节的乐句构成的16小节的乐段,两个乐句的前半部分非常相似,而后半部分则变化较大。而且,民歌中最后两小节结束在大调上,而《e小调玛祖卡舞曲》则结束在小调上。肖邦在创作时很少直接将民歌的曲调作为自己音乐的主题,但也并不排除将特定民间歌曲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自己音乐主题的可能。因此,波兰音乐家亨利克·奥平斯基的推断是极有可能的。

五、结语

肖邦出生的年代注定了他肩负的沉重使命。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及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玛祖卡舞曲最能体现出这个特征[5]。

波兰的民间音乐除了运用一般的大小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古调式。本文所研究的《e小调玛祖卡舞曲》就运用了弗里几亚调式,这是肖邦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体现[6]。肖邦不能用武器去和敌人抗衡,他只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以此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廖乃雄.肖邦:钢琴诗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刘一楠.凝聚着波兰灵魂的音诗-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9).

[4]刘寿延.如何理解和演奏好肖邦的“玛祖卡”舞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

[5]李蕾.从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的创作中观其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李松珊.肖邦的“忧乡之歌”[D].沈阳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宫千惠(199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2014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理论与实践研究。

吕辰晨(1989-),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艺术学院2014级钢琴艺术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艺术指导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舞曲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冬的舞曲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