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格天地:农业大数据切入万亿市场

2016-12-06 11:04菲遥
商业文化 2016年28期
关键词:卫星客户农业

文|菲遥

佳格天地:农业大数据切入万亿市场

文|菲遥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无所不在的移动设备、RFID、无线传感器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数据,数以亿计用户的互联网服务时时刻刻在产生巨量的交互……在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的美国,七八十年代的大数据仓库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被誉为数据仓库之父的Bill Inmon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经常将Big Data挂在嘴边。

而大数据在农业中应用最普遍的领域之一就是精准农业。通过卫星和无人机技术对气候、土壤和空气质量、作物成熟度等实时数据收集,预测分析趋势可以用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降低风险。其实,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经10年后才进入生产应用,彼时技术和设备的储备已基本具备。

最近5-10年,随着外部数据监测水平的提高,通过卫星和无人机技术对气候、土壤和空气质量、作物成熟度等实时数据收集,预测分析趋势可以用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降低风险。美国农业已经从“看天吃饭”进阶到“知天而作”,有了主动去适应环境的意识。

疯狂的宏愿

创业前,张弓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Ames研究中心担任数据科学家八年。比起相对成熟的美国农业市场,张弓发现中国农业市场就像是一块尚未开发的价值洼地。

与美国耕地相比,中国地块破碎化、分散性的特征十分突出,无法利用美国大片耕地的图像处理方式。然而,这种特性带来的刚性需求恰好给了佳格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2013年10月底,硅谷一家创业企业“气候公司”被世界最大的农业公司孟山都以1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团队仅40来人,这件事让张弓备受震动。“创业”这个念头萌发了。30岁的张弓想了半年,结婚成家,一旦创业,妻子必然要负起养家的重担,对此,张弓很愧疚,也很犹豫。他拉着一位商业圈子朋友聊了两个上午,不停地问人家:我还能不能回去?

“你再也回不去了,你再也回不去做技术的那个状态。”

张弓一听,吓到了。他意识到:担心的并不是回不回得去,而是他真的做好了身份转变的准备吗?“创业关于这件事本身可以论成败,对于你个人来说是没有失败这一说的。 ”

那次谈话让张弓豁然开朗。何不再疯狂一把?

商业行为往往都有个考察、论证、谈判的过程,且每一个环节都要细而又细、慎之又慎,到了签订合同环节,更得字斟句酌,滴水不漏。但太多的人梦想着一夜暴富,于是传销盛行。

他辞去NASA令人羡慕的工作,决定回国创业。他找到在美国能源部研究大气和环境的王蕴刚博士,加上在NASA负责机器图像识别的顾竹博士,和前孟山都中国市场总监张文鹏,佳格的核心团队组建完成。他又疯狂地去找创业相关资料,学习创业课程,找创业前辈进行讨论,做好一切能做好的准备。

“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土壤、气候、水分、品种、病虫害和杂草等,作物产量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在现代农业领域,农民光凭经验做出决策已远远不够,需要依靠科学、概率和专业分析得出优化决策。”CEO张弓说道,他在硅谷待的那几年里切身感受到了商业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他本人也经常回国考察市场,发现当下中国农村人口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留守的大多是妇女和年迈之人,青壮劳动力都已外出,这必然导致农业生产会进行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如此一来,数字化精准农业的应用便可落地了。

指导种植的“智慧农业信息云平台”

2014年初佳格在美国硅谷成立,2015年10月,佳格公司迁回北京,获得经纬资本领投的千万元天使投资。

佳格天地是一家通过环境和农业大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系统,提供环境和农业解决方案的大数据应用公司。核心业务就是指导农业种植生产的SaaS服务,根据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佳格会调用不同分辨率和精度的卫星或无人机来实时采集地面和气象数据,再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来做识别,要素包括纹理、地垄方向、间距和稀疏程度等,最终实现面积测算、适宜区规划、长势监测、产量预估、病虫害防治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佳格开创性地使用深度学习分析卫星影像获取全球30年的植被动态信息、东亚内50年的农业气象数据;二是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对包括卫星影像在内的环境大数据进行高维度的抽象和分析,获得适用于中国破碎细小耕地地块的农业信息。三是空间数据基础上接入长时间历史数据分析和未来的环境预测,实现时空一体的四维数据分析。

其两大部分产品线:一部分是数据支持的农业管理系统,另一部分是是针对农业相关的企业提供直接的数据信息服务。

佳格拥有中国、日本、美国、多个国家的十多颗卫星遥感资源。张弓说:“我们用几乎所有能用的卫星,卫星数据大多数公开,如何处理数据才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佳格将不同数据融合,得到标准数据体系,实现某一特定田地出现不间断的卫星观测数据。

发展标杆客户

信息平台的客户通过系统,可实时查看、点击每块地的长势情况,如果后续增加其他功能模块,则增加单项收费。客户会提出各种需求,比如预测产量、内部管理、土地等级监测等。“有的客户种植面积很大,自己都分不清哪块地是他的。”

当集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时,大、中型农户会真正向效益看齐,“关心资产质量,每一亩都要划清楚,每一亩产量都要算精确”。而这些商户正是佳格的主要服务群体。

“我们的东西需求是很大,但如何快速地占领市场呢?我们决定先树立标杆客户。”

第一个农业大客户是东北的一个合作社,种植了4000多亩玉米。佳格为其提供一套管理系统。“我们是云端服务,客户通过账号登录,可查看玉米的分布、生长情况等。”

在单个品类有了标杆客户后,其它客户便多了信任。“后期推广会容易很多。”之后佳格拿下了米业的一个标杆客户,该客户在东北种植面积为上万亩。随后又拿下了某马铃薯种植公司,种植面积达百万亩。

扩展服务领域

在已有客户的基础上,佳格利用天气预报为基础,提供农业生产指导。

今年6月,他们为内蒙古一个种植牧草的客户提前下发了强雷暴预警。“当时也没底,不知道会不会真的下雨。”该客户在前两天赶忙把一万多亩牧草连夜收割。第三天便下起了冰雹,当地其它农户损失惨重。“牧草被打趴在地,收都没法收了。”

此外,他们还为客户提供病虫害预报。“结合当地的温度、湿度,再参照植物病虫害模型,大概能预测几天内会不会有病虫害。”

近期,他们在非特异性识别上取得进展。张弓解释到,“原来是客户告诉我们哪里是玉米地,我们去分析,现在没有人告诉目标是什么,系统去主动识别”。

他们把该技术用于某地区的蔬菜大棚数量识别上。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根据大棚的纹路、宽度等特征,建立自学习模型,然后识别。为检测识别的准确度,他们把一个卫星图像分成几千块,每块约覆盖几公里范围。放大到人眼可见,人工数出该面积有多少个蔬菜大棚,跟系统识别去做对比。

由于数据量大,最初系统数了三天,准确率只有60%~70%。经过不断优化自学习模型,如今系统可在两小时内识别出某地区的蔬菜大棚总数,“准确率在95%以上。”

结语

志存高远。张弓想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我们要促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应天时,得地利,求人和”。张弓用这句古话形容佳格使命。谈到未来发展,张弓说:“佳格会以服务中国为始,在更多区域覆盖主流农作物精细化管理,提供农业金融和上下游方面的数据分析系统”。比如土地流转,卫星数据对土地做评估,适不适合耕种,适合种什么,产量怎么样,投资回报率怎么用,投入哪种化肥合适。 现在开放耕地和宅基地抵押贷款的权限,政策支持,市场大。

佳格的核心就是让中国人更高效地种植粮食,更健康地获取食物,从“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

猜你喜欢
卫星客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miniSAR遥感卫星
为客户节省时间
静止卫星派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