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旅游的仪式感

2016-12-06 05:18王艳平
关键词:旅游者温泉客人

程 玉 王艳平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温泉旅游的仪式感

程 玉 王艳平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文章探讨了温泉旅游的仪式感问题。旅游是一种人生仪式,由旅游是仪式到仪式感缺失,暂且悬置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者认为还在于产品供给侧存在着问题。以温泉旅游为例,认为可将自然主义、功能仪式、隐喻价值与游客智慧作为理论基础,以匠心技术、弹性阶段与界面设计为一般原则,通过对泉源敬畏、鞋箱考虑、侧拉门、沐浴体验、浴后休整等技术环节的研究,可有助于实现温泉旅游的仪式感。笔者在文中提出了有特色的诸观点,如应避免机械的程式化体验,坚持暗喻的文化路线,在无仪式中生成仪式感,尊重游客对暗喻文化的理解力,同时指出学者专家化的研究风格,将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市场化转移,从而提升旅游体验的仪式感。

温泉旅游;仪式感;自然主义;泡池深浅

一、引言

仪式感意味着有文化良知,这一相关阐述让人很是震撼[1]。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的旅游文献中搜索,结果只找到一篇有关仪式感的文章,也确实太少了,唯有王晓丹在其毕业论文中讨论了这个问题[2]。仪式感为什么会消失呢?山崎正和认为是因为人“吃饱”了,温饱不思感恩,仪式感被淡化也麻木了[3],同时对财富、地位的占有欲望又野蛮地膨胀起来了,人生似乎时时处处处于不满意的状态中。在体验越多越快乐的唯体验时代里,学术圈确实难以想到仪式感命题。但国外旅游学者或社会学家提出过类似概念,他们认为旅游是一种人生礼仪、神圣的旅程和一种现代朝圣,这些学者包括Turner.V、Nelson Graburn、Dean MacCanell等[4]。当然应该意识到,这些观点在论述那个“是”,是一种判断,离下个环节的感还差一步。

本文提出的课题是无仪式的仪式感生成问题,无中生有,这样才具有蕴含的深刻意义,其要求旅游规划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有多年积累、负责任的专业功底。本文认为,仪式感即对自认为的庄重氛围进行体验的感知过程,并不要求客观上一定有正式的仪式发生。旅游有助于推进这一氛围,旅游者之所以应该更有而实际上没有这种感觉,除了客观条件外,如财富来得太容易了,其中一种情况就是旅游供给侧出现了问题,即工程项目的文化精湛设计程度还有待提高。

二、理论基础

(一)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的仪式感是一定具有其非仪式基础功能的,如收获了由衷地要庆祝一下,升学、就职以及到了年底,会有相应的前夜仪式大餐等,清明节要祭拜祖先等,那些是为了实现特定功能而举行的仪式。自然主义可有科学自然主义、自由自然主义、还原自然主义与非还原自然主义等[5],本文并非在探讨哲学问题,而是认为要在满足旅游者实在需求的基础上,叠加具有仪式性质的技术设计,这种考虑也符合当前供给侧改革形势。如果说人为制造的仪式是夸张的,形式上的仪式感已不是自然主义的,其也必然增加了个人、企业及社会的运营成本,而基于应有功能的仪式感则应该是自然主义的,那是一种不额外增加任何经济成本的文化。

(二)功能仪式

难说是否存在着一个关于仪式感的理论,但仪式感作为一种现象是存在的。在旅游地理研究中有地方感关键词,虽然也是翻译来的概念,毕竟还带着一个感字。笔者觉得仪式感与地方感有相同之处,都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情结,同属主观性概念[6],地方感情结于场所,仪式感的情结在于过程,前者体现空间性,为空间的主观概念,后者看重过程,是基于场所的时间体验。本文提出功能的仪式感,或曰功能仪式,即指并未特意组织与举行庄重仪式,但也会让有心者产生仪式感觉的情形,这些地方要么是历史遗迹,要么体现了精工细作,或者与某些故事有关,但在这些之上,一定有一个旅游者可以参与的功能过程。

仪式被定义为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活动的总称,具有控制人们思想层面的作用,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隔离性是仪式的一个根据,即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离开[7]。但在现代社会中,仪式可以被工作化,也可以形式化、利益化等,仪式的文化性随之下降。有必要呼吁恢复仪式的文化性,让仪式与功利脱钩,促使人们恢复仪式感。但在现代经济社会,恢复仪式感只靠呼吁是不行的,还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撑,在实在功能上奠基出仪式感,而不是强调在仪式中恢复仪式感。

(三)隐喻价值

本文提出功能仪式,意在强调无仪式下的仪式感,也体现了一种隐喻价值。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人们借助具体、有形、简单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来表达和理解抽象、无形、复杂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如以温度、空间、动作等表达心理感受、社会关系、道德等一样,以实现最终的抽象思维目的[8]。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也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能够观察到隐喻现象通常说明当事人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其可以在自身环境中挖掘知识,知识也让人感到敬畏,而且这种能力在认识中不断增长。若不能观察到隐喻的存在,就很难有仪式感。换言之,若能进入抽象思维状态,人是有仪式感的。

(四)游客智慧

旅游者能产生仪式感,一个少为人知的原因在于能受到尊重。在提高服务质量的认识下,一个容易被淡忘的要点是要尊重游客的智商,过度服务省去了旅游者动脑的过程,这是不合适的。在倡导智慧旅游的当下,也让某些旅游者只需跟着走便行,有些类似于当年“傻瓜相机”的情景。当然,智慧旅游也让一些旅游者变得聪明起来,旅游者在技术驱动下开始分化了。

Philip L.Pearce先见性地提出要培养智慧游客[9],或曰思考型旅游者。智慧游客与智慧旅游完全是两回事,两者间甚至有些背道而驰。其认为可以利用对智力的理解,启发游客更具责任感,产生更有益处的旅游行为。人类智慧可喻为流体智慧与晶体智慧两种,流体智力在一生中不可增长,但晶体智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提高的。在旅游背景下要利用好晶体智力原理,增强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认知能力,让个人知识得以增加并累积。提出智慧游客并不仅只站在教育游客的角度上,可以将两个词汇调过来而成为游客智慧。本文更注重对旅游供给提出高要求,研究者要有广泛的文化素养,产品研发要制造出许多合理的特定情境,在那些情境中的游客会发现自身的智力受到了挑战,通过逻辑思考理解并克服了挑战,也感到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增长,如此的体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有了仪式感。

三、温泉仪式感:原则与技术

(一)一般原则

1.匠心技术

与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不同,专项旅游研究很讲究技术,既要有国际视野,懂得并钻研学术概念,也要懂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学者也要向专家方向发展,具备一定程度的工程学知识,这样才能够与企业需求接轨,让研究成果产生生产力[10]。其意味着在知识转移之前,要扩大视野地深入洞悉,不断生成十分具体的知识。如言温泉水是物质的,但温泉不断涌出的现象却是非物质的,要理解这一点不容易,需要同时具备学与专的两种意识。

2.弹性阶段

温泉旅游的仪式感伴随着体验过程,体验过程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的。若体验时间被要求得十分苛刻,旅游者过场般地走马观花,不仅体验时间不够,也没给体验中及其前后留下思考时间,很难让旅游者油然地产生仪式感。故而,弹性阶段在这里指时间概念,每个阶段里不仅有体验项目,还要配备可以小憩与遐想的空间,让旅游者有体验有思考,可以按照起承转合规律推进体验过程。换言之,要有恰到好处的一幕一幕的感觉,两幕之间必有自由时间,这十分有利于仪式感的生成。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论断适合于生产领域,而在旅游领域,时间就是节奏,这个节奏就是慢旅游的拍子,是自然与社会的应有节律,是心绪的自然变化。

3.界面设计

阶段是由界面划分的[11],而以时间划分就显得很机械化,以时间划分时间缺少睿智。时间划分适合提高工作效率,但若让旅游者也跟着时间跑,失去了自我节奏,旅游者难以产生衷心的仪式感。本文提出以空间替代时间,以空间划分时间,那个划分线即是界面,旅游者在两个界面之间的活动就有了弹性可能,因而应注意温泉地或温泉度假村的几个界面存在。进村、进场与离开,室内、室外转换等,在有些地方可以设桥,桥下有溪,亦可树立牌楼、牌坊符号等,有些温泉企业在门处立上了不起眼的神标,如一个木制的开字标识(鸟居)[12],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图腾符号,或者放上两座石兽,表明此处为人间与神域的分界线。

(二)技术要点

1.泉源敬畏

古人对温泉的态度是敬畏的,水从地下涌出,都言入地难;有温度、高得甚至可以煮熟鸡蛋;浴之可治疗疾病,简直如同医生。因而古人多将温泉当作自然神,而且是距离人类最近、很亲切、关心人类的自然神[13]。对旅游者而言,为增加仪式感,应在办理入住手续时的大堂旁,此时客人会有环顾周边的时间,设立泉源在哪个方向的指示牌,在庭院内也应有这样的方向指示。而在泉源处,应着手景观化建设,有条件的话可以神化泉源,在这里亦可设立祈求健康的饮泉场所。在泡池的适当距离处,但还可以看到泉源位置,划归出一块规模不大的足汤场所,这里可以进行温泉小体验,要控制人数,不宜喧哗,不宜有全身性的浸泡活动[14]。

2.鞋箱考虑:作为浴场体验的始终环节

鞋箱是浴场体验的开始环节,为温泉旅游的第二开始。在温泉旅游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或更多开始与结束,如数学公式中的大括号嵌套小括号。鞋箱非常重要,但目前重视度不够,要么在进门时鞋子被收走,要么鞋箱、更衣箱一体化,确实方便了客人,但更衣橱的卫生质量也下降了。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旅游者产生仪式感,一是心理负担压制了仪式感,二是便利性取代了文化环节。

鞋箱还是与更衣箱分开为好,客人自己投币放置鞋子,或以插牌做钥匙,然后将插牌交予柜台换取更衣箱钥匙。将插牌交给服务员是有道理的,可以换取同样号的更衣箱钥匙,因为拿两个钥匙入场不方便,更换钥匙时还有助于强化对那个号码的记忆,这一情景颇有法律意义。在这3个为客人考虑的表象下,也隐含着防止“跑单”情况的发生,但怕跑单的做法很隐蔽,不易被客人感知到,因而这一做法是非常文化的。

鞋箱上的编号是有讲究的,其可以与更衣箱联系起来以求某种公平,温泉精神之一就是平等。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鞋箱一般都是多层的,更衣箱也可以有两层,或者有远近之分,如果放鞋的时候方便了,那么更衣时就有所不便,这样的平衡设计一旦被客人感悟到,不由觉得很有意思,会认为这家企业的主人怀有细腻的文化情思(见图1)。其实,本文并不反对大模大样与张扬的显著文化,但更看重和提倡暗喻的匠心文化。

3.过门:犹如通关

温泉度假村有许多门,门与门不同,过门时理应有种仪式感,犹如通关。大厅转门虽然防止了外面粉尘与噪音的影响,但客人通过时会有点紧张。电子感知的自动侧拉门方便了客人,也容易造成客人紧张,尤其当客人不想进出时,若在门附近停留也容易引发探感器启动。摆门适合人的前行,但无论向前摆还是向后摆,都可能造成客人通过时的退步现象,向里拉得先退,向外推再出去后得后退一步,退是为了将门打开或关上。过门时客人会产生紧张感,紧张感自然也淡化了仪式感的氛围。

在这些门中,笔者比较喜欢侧拉门、折叠门[15],客人只需停顿,停顿可以专心,停顿又没有退步,停顿后拉开再关上,如一个小仪式的完整过程,也让开关成了对子。客人经过门时可以停顿,但要后退一步,似乎就不太合理,有种“吃亏”的感觉。开门有自己动手的意思,关门有负责任的感觉,暗喻行为人有担当。若客人没有关门习惯,可在几步远处安排服务员,等客人过去再关门,感化而非贴上请关门标签为好。除迎宾情况外,或者面对重要客人,或者在客人自己开门不便时,客人入住后的其他情况下,可以不必为客人开门。

4.沐浴体验

心情主导行为,行为与性情吻合,也有益于仪式感的生成,这一点与慢旅游机理相一致[16]。沐浴是温泉旅游体验的核心,在更衣后,更衣本身也相当于一个仪式过程,客人将进行浇身汤、主题池、各种功能汤、露天温泉等体验活动。浇身汤原本是有功能的,目的在于保持大池卫生条件,在另配有淋浴区的如今,温泉浇身行为已演绎为一个符号。主题池提示着先视觉冲击后身体体验的体验过程,在此之后才有左右与前后的巡场体验。沐浴体验是有顺序的,浇身最先、主题池其次,再有功能池在先、动感体验在后,认知在先、享受在后,室内在先、露天在后等。在主题大池中,假如池深出现缓坡变化,也可以生成一系列的泡法变化,无形中也增加了生成仪式感的可能(见图2)。

在更浅处,甚至可以有卧泡或曰卧汤,即背负蓝天,双脚被温泉水浮起,以腹部与双手着池底;清晨客人少的情况下,心情所驱,亦可进行沿池边的滚汤泡浴。关于池深变化,若针对近边市场,回头客较多,可以设置水下台阶,但在汤面上要设置扶手。

5.浴后休整空间

温泉沐浴后,旅游者多略感疲劳,心有恍惚,神也飘扬[17]。浴后客多寻找座位,回味刚刚过去的那浮力、汤烟,回想坦荡情景与美好灯光,此时就需要一个休整空间,其也是客人产生仪式感偏后的一个环节。完成这个环节,浴场体验过程就结束了。一般有3种情形,一是简单歇息后就更衣出去,也有客人更衣后在大厅里坐歇;二是进行皮肤护养等二次消费活动,转入冥想空间;三是进入到食歇空间进餐。在日本的温泉还有第四种情形,那就是观看民俗表演。其也意味着在温泉体验中,尤其在后半部分,可以让享受与快乐结合起来,当然在这之前要有能力区分,享受其实可以是一个慢过程,这样就可以与快乐之快对应上。与此相对,前半部分的温泉体验可以是观察、体验与享受。

四、结论

通过讨论,本文得出以下3点结论。第一,温泉旅游具有仪式感,其可以也应该建立在功能基础上,因而可通过实用技术实现那种仪式感;而非仅是目前对旅游是一种仪式的论证,本文将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进入到怎样才会有仪式感的语境。第二,为了实现仪式感,认为以空间划分要好于时间划分,如此可让每个体验阶段具有时间弹性,为仪式感的生成提供心情上的时间保障。第三,作者就温泉沐浴情景,探讨了产生仪式感的技术环节,尤其对浴场鞋箱、各种过门及泡池深浅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技术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志忠.文化良知、仪式感、诗性语言及其他——余秋雨散文艺术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64-70.

[2]王晓丹.论旅游中的仪式与仪式感[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王天挺.仪式感的消失[J].文化月刊,2010(12):125-126.

[4]张晓萍.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刍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91-93.

[5]殷杰,何华.经验知识、心灵图景与自然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5):86-105.

[6]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6.

[7]线培雁.浅谈日本茶道的仪式感[J].农业考古,2009(2):253-255.

[8]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20-234.

[9]Philip L.Pearce.智慧游客行为的解读与培育[J].旅游学刊,2015,30(11):5-9.

[10]Matthias Kleiner.让我们关注知识转移[J].科技导报,2010,28(22):21-24.

[11]王艳平,金丽.界面增长:提高旅游体验总量的重要环节[J].旅游学刊,2004,19(5):45-47.

[12]王晓东.论日本人的鸟居信仰[J].世界民族,2011(5):70-80.

[13]徐小淑,孟红淼.日本温泉文化的特征——从“汤治”到“治愈”[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14-19.

[14]王羽,王艳平,周永振.敬畏伦理视角下的温泉旅游产品开发[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15(6):628-632.

[15]翟传杰.客车自动门技术及发展趋势[J].客车技术与研究,1995,17(1):4-8.

[16]李庆雷.慢旅游视野下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57-62.

[17]王艳平.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0):59-62.

(责任编辑 单丽娟)

Sense of Ceremony concerning Hot Spring Tourism

CHENG Yu,WANG Yan-pi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A discussion has been made of the sense of ceremony about hot spring tourism for tourism is a kind of life ceremony.For the time being,despite its impact on social environ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upply side of tourism production.Take hot spring tourism for example.Using naturalism,functional ritual,metaphor value and tourist wisdom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the technical ingenuity,elastic stage and interface design as general principles,it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sense of ceremony concerning hot spring tourism by studying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spring source reverence,shoe box consideration,side-sliding door design,bathing experience,after-bath rest and so on so forth.Several uniqu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ense,such as avoiding mechanical stylized experience,adhering to the cultural route of metaphor,generating a sense of ceremony without a ceremony,respecting for the tourists' comprehension of metaphor culture.They will be conducive for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market produc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ceremony concerning tourism experience.

hot spring tourism;sense of ceremony;naturalism;depth of a pool

F59

A

1672-8254(2016)06-0062-05

2016-03-21

程玉(1991—),女,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规划研究;王艳平(1962—),男,日本千叶大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旅游与温泉地理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者温泉客人
KAI BEPPU温泉酒店
小客人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做一个好客人
被蛇咬的客人
不常见的客人
铭湖温泉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铭湖温泉
露天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