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鸥
合作学习在《日语泛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吴凌鸥
在日语泛读教学中导入合作学习模式,将传统的教师“独角戏”转变为师生“群言堂”,调整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创设互动交流的合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各个教学环节彼此协调相辅相成,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合作学习模式有着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合作意识、表达自己观点等诸多优点,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但是导入合作学习模式的日语泛读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
日语泛读 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 实践应用
在全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开展了《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大量日语阅读的开展,加快学生阅读速度,提升理解能力。以语言为载体的日语阅读,是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对其也有明确要求,如在生词量控制在10%以内的文章要能以每分钟180~200个字以上的速度来阅读,达到80%以上的理解准确率。包括日语能力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中,阅读必不可缺,且占取大比重的分值。
尽管《日语泛读》课程地位重要,但却往往不受重视,面临被学生边缘化的困境,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日语泛读多为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个人见解无从表达,自主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匮乏,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本文以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日语泛读课堂的视角,就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如何突破加以探讨,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合作学习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David Koonts的实践与倡导。合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按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它的基本特征在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倡导基于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转变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为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原先的学生个体记分模式转变为小组整体记分模式,小组总体的成绩成为评价依据。这一策略冲破了传统教学论的藩篱,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教师不再一讲到底,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学习法在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普及。日本池田玲子教授认为,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者间的互惠合作与依存信赖关系、为完成共同目标过程中的个人责任担当、小组各成员中的能力均衡发挥以及教师的观察、调整作用。但就当前而言,在我国大学的日语教学中比较少出现合作学习法的运用,因而值得推广。
合作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理论存在着理念相通之处。应用合作学习的日语泛读课堂教学理念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过程在传统意义上常被认为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及记忆强化的过程。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已拥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来主动建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作为知识的单向灌输者出现,而应担负起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责任。第二,重视学习环境创设。既然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反复、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学习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教学中要把握学生个体已拥有的知识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建构意义的对象,广泛挖掘利用各种相关信息资源可以帮助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构建的有效实现。第三,开展互动合作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相互形式有“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合作、争辩以及指导等形式,“生生互动”即“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讨论、激励、评价等的合作互助形式,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以一次日语泛读课为例,将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日语泛读教学过程中,具体可按如下步骤实施:(1)课程导入。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但导入环节的实施的成败,其实与之后教学环节能否顺利实施紧密相关,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在课程教学初始时,若导入得当,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其对待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于阅读对象上,从而让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导入需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通过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搜集教学材料,经有机组织串联,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选好切入点,采用不同方法自然导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阅读材料上来,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会让学生感兴趣的背景知识,或设计与材料相关的话题引导班级分组讨论与发表意见,都是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2)规定时间让学生浏览阅读材料,其后开展分组内部讨论。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分组,教师根据需要,将学生相应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座位关系形成的自然小组,或根据学生自我需求随机组成的开放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分组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等进行精心策划,严格把握讨论时间,并根据具体小组讨论的开展情况加以必要的指导,引领探究讨论,帮助解决小组合作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完成阅读材料的浏览后,宣布分组讨论的内容、要求,并在学生小组讨论期间,走下讲台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组别给予相应的提示和必要的帮助。(3)询问合作学习情况,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并做恰当的点评。根据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小组代表发言中的不足,就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等的部分内容做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4)习题的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与情况核查。从有效把握课堂时间的角度出发,在学生个体完成阅读习题的基础上,让各小组明确分组承担的范围各不相同,有利于班级整体更高效地厘清解题思路,完成答案的核对。(5)课外追加材料的课堂发表或课外合作学习任务布置。日语泛读课毕竟课堂时间有限,难以真正落实大量阅读,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阅读量的需求在课外得以延伸并不难做到。为此,教师布置多样化材料的阅读任务,明确以合作形式开展课外阅读的要求,同时将课内与课外做一衔接,利用课内的短暂时间让各小组代表轮流做限时的口头发表。诗歌、短篇漫画等是相应的合适材料。
在日语泛读教学中导入合作学习模式,将传统的教师“独角戏”转变为师生“群言堂”,调整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创设互动交流的合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各个教学环节彼此协调相辅相成,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合作学习模式有着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合作意识、表达自己观点等诸多优点,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但是导入合作学习模式的日语泛读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曹大峰,林洪.日语协作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吴凌鸥(1977-),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旅游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