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
工匠精神于文学
马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
伴随这首近期播放频率较高的歌曲,这一期的《唐山文学》为读者朋友们在开篇特别推荐了诗人陈福刚的二十首诗歌,并由著名诗人、诗评家绿岛老师对其进行梳理、点评。陈福刚的诗为读者诠释出与生命贴合的精神空间,从十七岁开始写诗起,他总是在透过周遭环境的联动性来寻找意义。
陈福刚不仅仅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成功,源于自身才情、商情,以及诚信为人,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即当下为大家所热议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鼓励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长期以来,几乎成为对优秀制造业的最高褒奖,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等。“工匠精神”虽然在表面意义上强调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追求精益求精、完美至善,实质上则体现了一种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表现为一种心态、情怀和专注度。社会各行业的表现虽然不同,但根源都是相近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大抵也是如此。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不仅仅需要时间、精力和技术,艺术理念、知识积累以及道德修养等同样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诗外”。那些费时无数、刻意模仿、迎合市场的作品,即使精耕细作却受到批评,原因大致在此。
坚守理念与梦想,维持作家基本精神元素,“工匠精神”听起来很美,但作为工匠个体,需要有忍受平凡枯燥的平静心态,才能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从而达到享受劳作的境界。优秀的精神产品生产者也必须是一名优秀的精神修行者。在高度物质化的当今社会,要成为真正优秀的作家,孤独是必须面对的精神现实,善于在孤独中坚守文学理念,打磨作品,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所必须历经的程序。
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努力思考、感悟和体会生活与生命,是陈福刚们要面对的问题,可以想象,日常诸多商业事务、应酬等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喧哗过后,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孤独之穷巷,或清晨或深夜,打磨文字。不止陈福刚,本期作者当中,还有同处商海之中的余克强、李素艳,有著名文学杂志负责人的绿岛、马瑞刚……
绿岛老师在诗评最后一句话写道:“一个诗人全部的话语权,只有作品(诗歌)而非其他。”富有时代感且思想深刻的作品无疑会让作家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需要我们沉淀心态,真正热爱,只有永恒的心态才能创作出永恒的作品。
封面人物:陈福钢,河北唐山人,十八岁即开始在《鸭绿江》发表诗歌,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对诗歌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精神情人。现为《华夏诗报》社社长,唐山某集团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