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
早已横亘在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贸易之道——丝绸之路,其背后反映着贸易大交流、民族大迁徙、文化大融合、文明大发展那内容极为丰富的年代。
以长安为起点,敦煌为中枢的“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极盛于中国的汉唐时期,长达近千年。雄深雅健,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和丝路文明,作为“和而不同”,“天下为公”、互利共赢的中华文明的骄傲,为世所公认。但是,伴随着河西走廊的封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丝路的辉煌也戛然中断,沉寂了数百年。直到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锁关的大清国门,探险家们纷纷潜至西域盗宝,才惊醒了国人,引起有识者的重视。但这种重视,仅止于把它作为历史的遗产来进行保护、研究、而很少有人关注到它的现实意义。有之,则功在二人,先是张大千,后来是谢振瓯。
大千先生早年从文人写意画入手,但当他看到流落内地的敦煌画迹,便幡然觉悟到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弘扬,不能局限于文人写意,而必须兼有大手笔,大气局的创作。于是毅然西渡流沙,以面壁石室两年之功,为中国画的创新注入了经典传统的强大活力。从此画风丕变,开创了恢宏博大的境界,一时震动画坛。但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敦煌艺术和丝路文明又回复到历史遗产的保护、研究之中,而与现实的创作脱离了关系。
振瓯兄早年也是从写意开始的,师从同邑徐堇侯先生。1975年起转而钟情敦煌艺术,不久便举家西北,移居西安,全身心地投入到“丝绸之路”的探隐发微,且不限于敦煌,而是广泛地涉及丝路文明的全部,包括艺术文物,山川河岳,族群民情;即使后来回归南方,仍时时重返丝路,长达35年之久,用情之深,视野之广如此。他不仅把敦煌艺术成功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技法中,更把整个丝路文明成功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主题中。振瓯兄对丝路的钟情,不只是对历史的回眸,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更是对未来的向往,追问“我们到哪里去”?立足点则在现实的关怀,关怀现实的中国画。但与大千先生不一样,他更进而关怀现实的中国文化,关怀现实的民族复兴。
我们今天沿“丝绸之路”去旅行,去考察,去采风,看到的是浩瀚萧索的山川河岳,淳朴苍凉的族群民情。但振瓯兄却是融入了丝绸之路,用他的画笔为我们展现了浩瀚奔放的山川河岳,淳朴激昂的族群民情。曾经的辉煌早已沉寂,他要唤醒沉寂中的辉煌,使它重光于今天,传薪于将来。“汉并天下”的长杨瓦当,“登高明,望将来”、“长乐光明,万年宜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铭文锦绣,千古英灵,磅礴通其心,令他慷慨高亢,壮怀激扬。
几十年来,他借丝路上的一个个起点,一处处沟壑戈壁,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历史事件,创作了一系列风云奔走的力作,《丝绸之路》《长安西市图》《大漠净土》《大唐伎乐图》《唐玄奘荣归长安》《帕米尔风情》《空海入唐》《鉴真东渡》《锦绣文章系列》……大场面的铺陈,矫健的千姿百态,空实明快的线描,光耀璀璨的色彩,严谨周密又离披缺落,充沛着雄深雅健的力量,焕放着辉煌灿烂的热情。谢稚柳先生曾说,莫高窟的壁画,相比于宋、尤其是明清的卷轴,犹如江海之于池沼。一千多年来的中国画坛,人们已经习惯于池沼的幽雅,而忘怀了江海的壮观。振瓯兄的创作,正可使我们重新激扬起心中的滋肆汪洋。
“图画者,有国之鸿室,理乱之纲纪。”敦煌艺术和丝路的现实意义,不仅止于推动中国画大手笔的创新,更在于促成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但自觉地借鉴敦煌艺术和丝路文明推动中国画大手笔的创新,正昭示着呼唤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振瓯兄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精神,作为自己追求艺术的精神故乡,当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取得巨大成功之际,恰值党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更使他充满信心地认为:“这一构想的提出,将实现,将迎来汉唐般的新一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编辑: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