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玮
“永不止步”,是安踏产品的一句广告词。其实,这四个字用在丁志忠身上,应该更为贴切。从17岁闯荡商海那天起,丁志忠就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永不止步”。
17岁闯北京
福建晋江陈埭镇,是丁志忠的出生地。
晋江的独特之处是海外华侨多,300万人口的地方,就有200万海外华侨,他们不仅让资本流进了晋江,还让市场信息以及订单涌进了这里。丁志忠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对经商充满了兴趣。后来他回忆说,希望生活得更好,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是他最初的经商动力。
他所在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当地人有着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侨民赚了钱,会输送资本回来,并带来市场信息和订单,因此催生了当地的制造业。1980年代初,晋江陈埭镇就已经兴起了一批制鞋作坊。海外的晋江侨民为这些作坊带来了最初的订单。现在的晋江聚集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年产各类鞋9亿多双,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这一切,都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一批制鞋小作坊。
1987年,17岁刚刚初中毕业的丁志忠向父亲丁和木提出,要把晋江的鞋卖到北京去。他的理由是,每天都有外地人来买晋江的鞋,为什么我们不主动把晋江的鞋卖到外地去?
这个理由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尽管丁和木自己办的鞋厂才刚刚起步,家境也并不宽裕,但还是替丁志忠筹措了1万元。丁志忠走遍小镇上的所有鞋厂,挑出600双他认为最好卖的鞋,乘汽车去福州,再花48元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当时,丁志忠从没想过,一旦这些鞋卖不出去,该怎么办?只是横下一条心,要闯荡一番。
丁志忠一到北京,就在大康鞋城租了一个柜台。很快,600双鞋就卖光了。当时有几百个晋江人在北京卖鞋,但丁志忠不同于他们的是,他要让晋江鞋摆在北京最富标志性的大商场——王府井。
丁志忠首先“主攻”的是西单商场,他唯一的武器就是耐心加软磨硬泡。初见西单商场负责人时,人家看他年纪小小的,就说:“你才多大啊,就来做生意。”但架不住丁志忠的腿勤和嘴勤,负责人最后还是答应去晋江看看。这一看之后,北京所有的商场都有了晋江鞋专柜,包括王府井商场。
虽然丁志忠并没有接受过营销训练,但爱琢磨事儿的他总是利用闲暇跑到北京各商场的运动鞋柜台前,观察知名品牌鞋的款式以及性能;走在路上,也下意识地留意察看行人脚上穿的鞋的款式。他常常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反馈给商场。
到1991年,丁志忠带着从北京赚到的20万元以及做市场营销的心得,杀回了晋江。
国内开花
丁志忠最初闯荡北京的愿望很朴素,就是为了赚钱。但在北京的历练,让他有了更高的目标——自创品牌。
晋江鞋在北京一直都没有摆脱一个尴尬的处境,即低价销售。通过观察,丁志忠认为,晋江鞋的质量没有问题。当时在市场上销得好的,比如青岛双星,就有一部分是在晋江生产的。但是,因为晋江鞋没有品牌,售价就不到品牌货的三分之一。
1991年前后,丁志忠的父亲在亲友的资助下,用筹集到的6万元又成立了一家制鞋作坊,这便是安踏的前身。在丁志忠没有加入时,鞋厂主要由父亲和哥哥打理。
当时,绝大多数晋江制鞋企业,基本模式是为国外品牌做代工,赚加工费。那时,海外订单相当可观。丁志忠加入到家族鞋厂后,力主进军国内市场,并提出由自己负责销售,保证拿到足够的订单。于是,他出任了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
1992年,一个山西商人看到安踏在北京热销,就主动找丁志忠,要求做山西的总代理。丁志忠让他先拿走了50箱货,没想到三天后,就全部卖完了。丁志忠当即决定,采用加盟模式来建立安踏的国内零售渠道。他给曾合作过的山西总代理开出的条件是,一年投资300万元,销售10万双安踏鞋。代理商同意了。一年后,安踏在山西的销量是原计划的6倍。
到1994年,丁志忠父子一致决定,将产品与厂名统一为“安踏”,取“安心创业,脚踏实地”之意。
但就在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的时候,一场考验来临了。
1998年10月,安踏在北京的公司接到一个消费者的投诉电话,说他买的一双安踏鞋,才穿了3天,鞋头部位就断裂了。丁志忠马上决定立即赔偿消费者,同时派人查明问题的原因。检测结果是,这一批鞋的鞋底有质量问题。那时,这批鞋有1万多双已发到全国八个大区,但丁志忠还是决定将所有的鞋全部收回。就在办公大楼前,在全厂员工的面前,他把第一双鞋塞进了绞碎机。1万双鞋价值100万,不是个小数字,当时,为如何处理这批问题鞋,也有过不同意见。有员工说,只要返工修一修就可以了。但丁志忠说,“出了质量问题就要承担责任。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觉得损失100万,能换来大家双倍的责任心,也是值得的。
经过几年的渠道建设,到1998年底,安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已经建立起了近2000个专营点。
站稳脚跟
1990年代末,国内市场除了李宁品牌在独力支撑民族大旗外,其他原先有点名气的几乎都处于萎缩态势。在这种情势下,着力做自有品牌的丁志忠多少有点危机感。他觉得安踏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在市场营销上有一个更大突破。
从广告公司退出而选择加盟安踏的广告人叶双全,向丁志忠介绍了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体育品牌用明星作代言人的做法。这启发了丁志忠。
眼看很快就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了,丁志忠想让一位有冠军实力的体育明星代言安踏。他向时任中体广告公司总经理的王奇咨询时,王奇半开玩笑地建议说孔令辉呀,他不仅是世界冠军,而且跟你长得很像。
丁志忠与孔令辉面晤,二人非常投缘,代言之事很快就谈妥,代言费一年80万元,这是当年体育明星代言的行情。
于是,就像很多人看到的那样,从1999年起,央视体育频道经常出现一条孔令辉代言的广告。安踏为这一广告支付的费用是一年300万元。
当时,安踏内部对投这么大一笔广告费是不是值得是有争议的。安踏一条生产线的年利润不过100万元,总利润半年也不过600多万元。股东都认为支出太大了。但丁志忠态度却很坚决,花80万元聘了代言人,不在电视里宣传,别人怎么会知道安踏!他为了说服股东,甚至承诺如果广告不能取得成效,当年股东分红他分文不取。
很幸运,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奋勇夺冠。加之电视上孔令辉不断地重复着“我选择,我喜欢”,安踏鞋厂门前开始出现销售商排队的情景。安踏从此迅速完成了品牌树立和传播,并极大地拉动了市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