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瑞印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当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如何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本文从丰富阅读资源、指导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收获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阅读数学阅读习惯培养
一、 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及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在六年级200名学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基本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想法和做法,具体情况如下。
问题一:你家藏书量大约有多少?数学读物呢?
据调查统计,50%的学生家中藏书达到了500册以上,但数学读物仅有几本与教材配套的教辅书,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外读本几乎为“零”。
问题二:每周你都能利用时间阅读《小学生数学报》吗?你有边阅读边写写画画的习惯吗?
《小学生数学报》几乎人手一份,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完成报纸上老师布置的习题,主动阅读其他内容的只有15%,边阅读边分析的只有5%。
问题三:你是否乐意通过阅读了解更有趣的数学,拓宽自己的视野?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数学阅读来了解更有趣的数学,还有20%的学生因为大量枯燥的数学题对数学产生了反感和厌恶情绪,阅读的愿望不够强烈。
纵观学生的数学阅读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阅读领域接触很少。一方面,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好数学会解题就行了,实质上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但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原因在于数学阅读能力缺失,不能正确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不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缺乏对数学阅读的要求和引导,除了数学教材,教师很少给学生推荐数学读本。
二、 如何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所以,数学和语文一样,也需要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放眼未来,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学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将阅读引进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 丰富阅读资源,提高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萌发对阅读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阅读。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双管齐下。
1. 重视课内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阅读数学书的时间,课本上的概念、公式、图表等都是重要的阅读内容,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推敲。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课上不妨渗透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材料,让学生读一读。
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笔者播放视频动画《埃及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奇观》。埃及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大约有40层楼房那么高。金字塔建成后,埃及有个法老想要知道金字塔的确切高度,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谁也不知道该怎样测量。一天,一个叫泰勒斯的聪明学者对法老说,他有办法测量出塔的高度。泰勒斯做了一个实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把很多长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竹竿由矮到高,它们的影子也由短变长,记录数据:
竿高(M)246810…影长(M)12345…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竿高和相对应影长的比值不变,也就是竿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交流:这个重要的发现帮他解决了难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学生畅所欲言,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而且能真切体会到数学的神奇魅力,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 拓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低年级可以读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益智故事,如《马小跳玩数学》《数学小眼睛》《数学智斗记》《数学城历险记》,还可以读一些中外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陈景润等,这样的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中高年段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读一些数学史、课外趣题、中外经典数学问题,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或疑惑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促学。
(二) 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阅读材料比较抽象概括,学生阅读时有一定难度,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因此必要的方法指导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
1. 设计提纲,降低思维坡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我们尝试“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给学生提供导读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读材料:
(1) 举例说说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想办法剪一个圆形纸片。
(2) 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打开,观察折痕,你有什么发现?这个点叫什么?用哪个字母表示?
(3) 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在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 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标注圆心,再分别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培养了学生阅读时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2. 突出比较,把握问题本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有的知识点是经过高度浓缩概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在读中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我们应让学生读一读,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通过对“同时”“相同”等词语的深入研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3. 加强联系,建构知识体系。数学知识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串联,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给出条件“杨树有10棵,柳树有8棵”,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了这个信息能想到哪些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1) 杨树比柳树多2棵,柳树比杨树少2棵;
(2) 杨树与柳树棵树的比是5 ∶4,柳树与杨树棵树的比是4 ∶5;
(3) 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5/4,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4/5;
(4) 杨树比柳树多1/4,柳树比杨树少1/5。
这样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感知层面,而是透过文字挖掘更深层次内容,既沟通了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 分享阅读收获,激发持久动力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促进阅读能力的共同提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1. 开辟数学读书角。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氛围,我们不妨将教室的一角装饰成“数学阅读角”,学生可以将购买的数学书籍放在读书架上,班级内流动阅读;开设“好书推荐”栏目,推荐最新的数学科普类读物,扩大阅读面。
2. 举办读书报告会。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读书卡,让学生记录下阅读书目和体会最深的一段内容,写一些读书心得,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的收获。
3. 展览数学手抄报。学生将阅读文本后的反思及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学习经验交流等收集整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手抄报,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内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每月选择好的手抄报贴在墙上展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4. 评选阅读之星。开学初由学生自主制定评比标准,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每周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书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做出评价。同时,笔者结合各种竞赛活动,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形成个人阅读小档案。学期末对照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综合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班级的阅读明星、进步之星,举行颁奖仪式,给予奖励,激励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总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和自主活动的质量。作为教师,我们应创设条件,引领学生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亲身体验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尽情享受数学阅读的快乐,从而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