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本身的角度出发,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精神乐园,让数学学习充满快乐和激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平台,打开学生的智慧大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创设质疑渗透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本身的角度出发,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精神乐园,让数学学习充满快乐和激情。
一、 创设平台,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数学学习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强有弱,表现在解题上也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数学中的亮点,哪怕只是星星之火,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可以让它燎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教师更应该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第32页第9题是求一个由圆柱和圆锥组成的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底面直径是6m,圆柱高2m,圆锥高1m。学生很快能找到解题方法:先求圆柱的体积,再求圆锥的体积,最后相加。如果仅限于此,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提高,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说,也会觉得这样的题目并没有挑战性,长此以往,就会懈怠,对一些题目就不会去深入思考。于是我接着问了一句:“还有其他想法吗?你发现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吗?”于是隐隐约约有几只小手在舞动着,带着探索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当学生发现它们等底并且圆柱的高是圆锥的两倍时,我接着问:“那它们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向奕梦是第一个举手的,于是这样的声音回荡在教室上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现在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1/2,1/2×1/3=1/6,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6。”然而她的精彩回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因为我在其他学生眼神中没有看到“哦,原来如此呀”类似的顿悟,只有个别学生听明白了。接着我继续问:“她的想法你们听明白了吗?”于是胡青松的小手举了起来:“把圆柱看成两个高为1米的小圆柱(随着他的回答,我顺势在图形上画出分割线),这样每个小圆柱就与上面的圆锥等底等高,每个小圆柱的体积就是圆锥的3倍,那么这个大圆柱的体积就是圆锥体积的6倍。”经过他这么一解释,孩子们恍然大悟。接着我给这一题来了个总结:“其实胡青松的想法和向奕梦的想法是一致的,大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6倍不就是圆锥的体积是大圆柱体积的1/6吗?”于是这一道题又有了新的解法,将圆锥的体积乘7或者将圆柱的体积乘7/6。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当我出示课本第32页思考题时,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体积比是1∶6。如果圆锥的高是42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如果圆柱的高是42厘米,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心明眼亮的学生早就发现这一题与蒙古包的那一题类似,很快找到它们之间高的关系,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能有一点点收获,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二、 学贵有疑,让学生敢于质疑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提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问,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如在一次单元检测中,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含糖20%的糖水中加入1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3∶11。之前我就假设100克盐水中有20克盐,根据题意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判断题是成立的,所以我轻易地给这道判断题下了“正确”的诊断。在随之的阅卷中,一连几个批下来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当批到肖驰的试卷时,对他的这一题作了迟疑。我将其叫到身边,轻声问道:“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做错了呀,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糖40克,糖水200克,那么含糖率为20%,添加了10克糖后,糖和糖水的比值是5∶21。”他的回答提醒了我,我们习惯于将百分数的分母假设为100,而这样的假设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能是万千尘埃中的一粒沙。随后的试卷评讲中我特意做了强调,让错误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原先的想法,再让他们思考什么情况下含糖率会是20%,这样的情况有多少种?加入10克糖后,比值是多少?这样的几个问题解答了后,发现比值是随着原先假设的糖和水的数量不同而不断地变化,只有在假设的每一份也正好是10克时,这句话才成立。在这一题上,肖驰是我的一题之师,同时也给了我启发,由于我们的惯性思考,经常会受其表面的影响看不透本质。教者千虑,也有一失,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掩饰自己过失,相反坦诚面对更能激起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的欲望。其实没有插曲的教学,也许很难激起我们思维的涟漪。如果没有那句“你是怎么想的?”我岂不是错过了这么美好的风景,岂不是会在评讲试卷时因没有反驳的声音而留下遗憾。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别以我们老师的权威凌驾于他们之上,更别小看了他们那跳动的心灵与灼灼发光的智慧。俯下身子,静静听吧,听最美的声音;放慢脚步,轻轻走吧,赏最怡人的风景!
三、 舞动智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在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存在“满堂言”的现象,学生处于“模仿”状态。学生学习数学如同参观博物馆,沿着规定的路线一直走下去,直到结束。这样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多半会沉默甚至不参与,儿童特有的天性被抹杀,更看不到思维的亮点。因此,教师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