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本性”预习设计,弹好课堂“前奏”乐章

2016-12-05 14:48杨星
教育界·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文作业评价

杨星

【摘要】预习,作为和复习同等重要的学生自我学习的环节之一,任何时候都是一名有志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分析学生目前预习的现状,对预习作业设计正确路径选择,以多样评价,激发不同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预习现状预习作业设计预习模式的人本性评价方法

预习,作为和复习同等重要的学生自我学习的环节之一,任何时候都是一名有志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内容。实践中,伴随着不断走向深入的课改,很多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对这一传统的内容,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升华,重视程度上则更加强化。

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如果在课前预习过相关课文,甚至采取各种有益的方法进行精心预习,到了课堂上,就会不再被动听课,转而主动融入其中,进而将预习中发现的不解之处积极提问,就会使课堂成为互动的过程,效果会有效倍增。反之,尽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学生听课也会不知所云,尤其是那些后进生。而中高年级正是课前预习兴趣、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为此,进一步注意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地加强预习设计引导,弹好课堂教学的“前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 预习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近期,为了解学生预习的现状,我对我校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和访谈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设问:1. 老师在学习新课前经常让你们预习课文吗?2. 老师怎样布置预习作业?试举一例。你喜欢吗?3. 老师对你的预习是怎样检查的?4. 你觉得预习课文后,对你上课有帮助吗?

通过调查我发现,对预习真正感兴趣的同学不多。很多都是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应付完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预习作业的布置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预习的目的模糊不清。虽然90%的老师能把预习当成作业布置,但是其中有大约60%的教师只是说“预习课文”,笼统地要求学生,“你们课后将某某看一下”,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客观上,他们对每一种形式的课文没有认真研究,对于学生预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如何在预习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有的放矢,提高预习的针对性,甚至对预习的重要性、必要性,未能做到深入地研究分析。学生没有明确自己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

二是预习的内容简单空洞。一些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任务时,往往只要求学生简单地读一读教材,不习惯于列出书目或者扩充阅读的范围,对于互联网上存在的大量有效的相关内容也不注意指导学生去收集阅读。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预习中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丢三落四,难以在课前对作家的相关情况介绍、课文反映内容的背景等比较重要的内容有全面的把握和领会。正由于此种弊端,很多学生在预习中应付了事,敷衍现象突出,预习质量较差,预习内容浮在表面,最终会使预习的精确性、实效性大打折扣,客观上起不到效果,还浪费了时间。

三是预习的形式单调无新。有些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这种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四是预习的督察缺乏力度。有布置却无落实,检查流于形式。真正能做到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教师不多,有的让组长代劳,有时找几个同学读读课文或看看书上有没有“痕迹”,致使许多同学应付。

五是预习的设计与教学形成“两张皮”。预习和课堂教学是辩证统一的,但也是有侧重的,预习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课堂教学。然而,有些教师脱离了课堂教学安排预习,满足于搞“花架子”,毫无意义。有的教师布置预习,并不能紧紧围绕或者迎合课堂教学,使预习和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或者各顾各、两套体系并行的错误。有的教师不潜心研究教学任务,没有围绕教学任务,细化分解,未能合理设计和规划预习作业,这些不规范不合理的预习,使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内容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会,预习中发现的疑问在课堂上难以得到迎刃而解,最终不可避免地使学生错误地以为预习不预习一个样,认真预习和敷衍了事一个样。

二、 预习作业设计正确路径选择的再思考

(一) 不同课型,要侧重不同的设计

怎样在预习时让学生尽快地预习?不论何种类型的课,预习时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即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怎样在预习时让学生尽快完成基础任务呢?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指导学生非常熟练地记牢且灵活运用好评“四字真经”,那就是“读、画、查、划”。如果能不折不扣地将这真经运用好,绝大多数问题都能顺利得到处理。要“读”好,就是要求学生发挥好课文后面拼音的作用,在拼音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最好是做到准确性高,而且连贯不结巴,这样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不仅会有语感,而且有直观的立体感;要“画”好,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简单的标记,将第一步“读”中搜索到理解较为困难的字词等内容以点、线、圈、不规则图形等方法醒目地做好预习注明,以免在课堂上忘记针对性的理解和提问;要“查”好,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克服等待思想,不吃现成饭,而是自己尝试着,采取问家长,问字典,问百度等方法,对自己第二步标注出的字、词、句“拦路虎”予以注释,这样做,显然可以使学生在自我操作中强化理解,形成第二波的主观映射,如果在此基础上仍无法理解,就要加注特殊符号,考虑在课堂上针对性地向老师求教;要“划”好,这个也不难,意思就是在前三步准备的基础上,以初步了解全文为前提,围绕中心思想,摸索以“//”等符号进行段落划分,并提炼归纳出各段的大意。上述四步,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必须要求学生形成自然而然的预习习惯。基础到位了,还只是第一步。预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还在于让学生掌握“渔猎”的技术,那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预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为此,少不了要“因文而异”,分门别类提出预习目标任务,不能千篇一律,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预习要领。最后要强调的是,指导预习也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随着阅读的进展渐次增加难度值,以此来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发现和把握规律,最终使预习和自学的技能大幅度提升。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是小学课本中常见的课文类型,应当调整一些布置,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预习内容,比如说适当划出一些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的课文片断,要求学生探索理解。再比如,让学生将自己幻想为文中的人物,设法身临其境,进行趣味性的感悟,使得教师第一时间发现新动态,针对性地更改先前的设计。举一个例子,对于《“番茄太阳”》的预习设计,我首先是安排了最基本的全文阅读,接着立即增设了几个“点睛”式的预习“拔高题”。例如:(1) 纵观全文,你发现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姓名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 文中出现了几次“番茄太阳”?他们的含义一样吗?这种有难度的预习要求,一定会给学生增加压力,一定会逼着他们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反复多次这样操作后,他们就会像学骑自行车一样,从一开始车后有家长扶着才敢骑,到最终不再依赖家长的扶持,达到习惯性自主预习的新高度。古诗相对于现代文而言,与日常交际用语大相径庭,不易理解,但其字字珠玑,意味深长,想要准确把握古诗的深意,就非常有必要对作者的人生和构思该古诗时的心境、经历进行全方位了解。正因为这样,安排古诗文的预习作业时,就必须再给学生“加餐”,那就是督促学生在课前搜罗作者的其他诗词,在网上收集作者的趣味故事,了解其人生经历,进而发掘其写作古诗时的各种背景,并与同学们相互评论研讨,这一点十分关键。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二次加工知识的技能,也能使学生探索性地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神交”,最终吃透课文中的古诗。

作文课的预习,也需要重视。预习可以要求学生突出重点,全方位采集写作的素材,全身心地在活动中感悟,全视角地体会感情。教师则应认真研判自己布置的写作任务,做好相应的谋划和部署,达到少用力,高收效的成果。① 观察作业。写景物、动物、人物时,很多学生语言空洞,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比如指导学生“写身边的小动物时”,我提前两周备课,布置学生观察。后来的几天,不断有学生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我又鼓励他们自己去找寻找答案。所以,习作时,学生人人都有素材可写,写起文章来胸有成竹,而且有真切的体会。② 体验作业。在此仅举一例,记得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我学会了……》。为使学生们言之有物,我要求每个学生回家都要自力更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以是扫地,可以是做饭,可以是洗菜,可以是抹桌子,也可以是倒垃圾。此后,我通过短信群发,建议家长全程跟踪,适时给予“技术要领”上的点拨,并选取一到两家进行随机抽查。由于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备感温馨,而且对没有做过的家务心存好奇,大多数学生均全力以赴投入其中,获得了第一手的实践资料,积累了最真实的劳动感悟。最终结果也表明,大多数学生的这一篇写作较之过去明显提升,细节十分生动感人。

(二) 变换布置形式,可以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一是要让预习作业“生动化”。多样易变的预习作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预习实效,真正使课堂高效。比如,在预习作业中设置“好诗共欣赏”“耐心回答问题”“你考我,我也考你”“我有我的看法”“我告诉你吧”“看谁脑筋快”等丰富多样的预习作业形式,激发全班同学的参与意识;此外,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是我们经常布置的预习作业。布置此类作业时,很多老师的做法是,搜集与某某课或某某人有关的资料,这样盲目的布置,会使判断选择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无从下手,要么读都不读,一概拷贝,这样的搜集是无效的。所以,有选择的布置,整理有价值的资料也成了我指导的重点。例如,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与之相关的材料很多,于是我给学生分工,有搜集维生素C的作用,有搜集哪些食物中含有维生素C,并且要给家长讲一讲,看他们能否听明白。学习《桂花雨》时,正好我们学校的桂花开放,我让同学们亲自来到桂花树前观察、想象,把自己对桂花的描述和自己搜集到的对桂花的介绍都做成卡片,比较、阅读。搜集《埃及的金字塔》《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类文章的有关资料时,让学生分别出相关的竞赛题目,考考大家,每个孩子认真阅读,有选择,有判断,有问答,交流中不知不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是让预习作业“活动化”。一个学生的茁壮成长,必须靠多角度多体系的独立智能来支撑。这种智能,在教学实践中,既可以扮演教学内容的角色,也可以被当作是与教学内容对话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主导下的活动也应当必须多维化,让学生感悟到教学中的欢乐,让学生在欢乐中品味教学,每一次在语文学习中都能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例如,可以大胆借鉴美术、乐曲、说唱、故事会等艺术形式,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首先,对于描绘人物的文章,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描写,来现场比赛,画出主要人物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对于景色描写为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探索,将文章缩减为歌词,自己试着唱一唱,在歌声中领悟美景,就像唱起《新疆美》这首歌就能在眼前自然浮现壮美新疆一样;至于情节跌宕起伏较大的文章,可以试着由教师组织,让学生开展讲故事“空当接龙”……学生的这些新奇体验过程,必定会增强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充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力。语文即生活,很多时候,学生的预习作业都能通过生活中的采访、体验活动来实现,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进行《孙中山破陋习》的教学前,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缠足陋习”,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制定好简单的采访计划,到所住的村子中采访七八十岁的老人,听他们讲讲裹脚的经历、感受,并亲自看看她们被裹的“小脚”。和采访回来的同学交流,很多同学惊讶极了,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教学《海伦·凯勒》时,我让学生自己当一回盲人,把眼睛蒙上倒水,找自己的书桌等,有了课前的体验,以及和自己现在的生活对比,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了根。例如在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前,我先把论题“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告诉学生,要求学生紧紧围绕这一点,全面深入地对文章展开预习,并且尽可能多地涉猎与之相关的辅助资料,包括电影、小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酝酿形成自己认为有力的论据,为即将开展的论辩“热身”。学生不仅从课本中找到了根据,很多同学还在课外书中找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及全身心投入科学的故事。辩论,在不思革新的教师眼中是无用的“花拳绣腿”,但实际上,却实实在在是一把“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领悟,对每一位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独有的理解。正因为辩论前有了全面深入的预习,参加辩论的学生将自己的思想与作者进行了吻合式对接,所以学生们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格,有了入木三分的把握。

三、 预习作业设计的“人本型”模式探索

(一) 要“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基础有一定的差异,与此相应的,其预习的效果显然也会分成三六九等。首先,基础扎实的学生,一点就通,能够迅速精准地运用教师传授的预习技巧,围绕目标,进行带有鲜明“能动”色彩的预习,对通篇的领悟自然是得其精髓;能力一般的学生,读通顺课文的水平自然没有障碍,概括各段大意,甚至于简单划分段落也是手到擒来;然而,不可忽视的还有档次最差的学生,他们根本谈不到能动、灵活地使用预习技巧,甚至于能够费劲地读完全文就算大功告成,更不要说进行更高要求的项目,即提炼中心思想,或者自我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了。对于这一现象,我没有大而化之,而是“因材施教”,坚持不厌其烦,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私人定制符合其接受能力的预习目标。对于这个现状,我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目标。例如,在预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必做题:1. 读课文,画出生词。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字典对照,把不懂生词的意思写在课本上。2. 生字中,哪个字最难记?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这些生字能另外扩词吗?3. 将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字音读准确。4. 再读课文,你能按照“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怎样?”给文章分段吗?用“‖”标出。

挑战题:5. 借助下面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嫉妒、激怒、励志、疲倦、临摹、优异、承认、震惊;6. 从主人公的言行和神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画一画,作一下简单的批注;7. 对于该故事,你觉得有什么有趣之处?有没有碰到难以理解的细节?如果有,请标注好,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向老师或者同学们请教。

上面的预习题中,后进生能基本达到的也就是前四个,对于预习作业,我没有大而化之,没有整齐划一,而是注意精心设计。总体上,我把全部的题目划分为两个大类,第一大类是基础题,第二大类则是较难题。这两大类题,顾名思义,有难有易,因为需要付出的脑力不同,其分数显然也是不同的。我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题。对于难题,则鼓励其力争完成。但对于较难题,由于在学生潜能的提升中意义重大,我会尽量安排时间,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予以辅导,讲明解题过程和方法。举例来说,遇到障碍,不能等、靠、要,不能置之不理,必须自己先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对于障碍,要科学区分,采取不同的对策。基础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应当试着用旧的知识点来处理,看能否达到效果;理解障碍,可以先行记录,带着疑问走进课堂,看同学们和教师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分析自己为何理解不到位;对于预习中发现理解模糊的,则不能等闲视之,而要及时向父母请教,及时解决。

采取这样一种新模式,效果与预期是相当一致的,可以说,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了学生潜在的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备受鼓舞,使其在探索攻坚克难中,增强了自豪感和勇气。随着探索的时间推移,我越来越注意到,许多所谓的后进生,其实一样拥有进取和探索的决心,他们对属于“较难题”的部分预习作业,并没有出现我曾经担心的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有些虽然做得不正确,但明显是在积极尝试去挑战。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的“较难题”正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任何一名学生,只要是在“较难题”的答题上态度认真,效果明显的,我是不吝给予表扬的,这样也进一步起到了“趁热打铁”的效果。可以说,在这样一种新型预习模式下,原本表现优异的学生大呼过瘾,满足了他们更多的需求,不会产生“吃不饱”的饥饿感,水平相对弱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毫无收益。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美味,另一方面又指引着学生探索到了学习的方法,这些毫无疑问都会或多或少使学生的自学本领实现长足的进步。反过来讲,自然也会对次日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 搭个“梯子”以冲破难题的瓶颈

预习作业中,总有难一点的题目会成为学生的“拦路虎”。给学生树个梯子,才能让他们在预习中有章可循。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预习作业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比较难的。每当即将讲授新的一课时,我总是“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对生字和新词,依然作为基础的基础,要求学生预习到位,不能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我还乐于并且习惯采取暗示、提醒等方法,给学生必要的帮助。

这些带有诱导性的帮助,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会设计一些填空题型,答案与新课的内容紧密相关;再比如,我把新课的主要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问题;还有的时候,我则列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领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如果新课确实较为深奥,我就将课文进一步嚼碎,主动把课文的每一段的大意概括出来,方便学生综合归纳,进一步升华为全课的主要内容。而设计概括练习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练习的熟练程度和学生概括能力的逐渐提高有所变化的,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我运用了填空的方式,《李时珍夜宿古寺》主要记述李时珍师徒为修订好《本草纲目》,住(),吃(),不觉得();入夜后,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为了记载准确,李时珍()。这个填空是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的。无论哪一个学生,即便是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但凡肯耐心地读完全文,自然就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消除视概括文意如“虎”的畏惧感,觉得只要精读、细读,把握重点句子和段落,长此以往就定然会在概括上得心应手。

《说勤奋》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概括练习:本文是一篇说理的文章,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和(),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提示不多,但根据课文清晰的结构层次,学生也能概括出来。又如,《特殊的葬礼》,我出示了文中的关键词语“滔滔不绝”“雄伟壮观”“逐渐枯竭”“奄奄一息”,学生为了能在自己的概括中用上这些词语,主动阅读课文,组织通顺简洁的句子,预习效果也好了许多。

(三) 以多样化的评判,引领不同能力、不同领悟力的学生,共同融入主动预习、积极预习的团队中来

教育评价,从目标上来讲,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能,帮助其在学习上强化自主性,提升竞争力。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是老师们常常忽略的,殊不知,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应该如何学习语文的导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评价的方法、模式是十分讲究的。实践中,我主要是从教师单打独斗式的评价旧模式中走出来,构建起由被评价学生所在小组的小组长、所在小组的同学,被评价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多重评价,既增强评价的说服力,又避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既走出了教师高高在上,一人评价到底的精力不济,又使评价的效果倍增。

1. 多样的评价办法。① “复式累加”得分评价法。我注意学习金融机构和一些国家机关量化考核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渐进式、累加化打分,使学生在做后既得分,在优秀高分的激励中,强化学生心理上对预习作业的重视,自觉做到不忽视预习作业,自觉将作业和其他课外作业一样认真对待。我作为教师也对预习作业一视同仁,强化督察、考核、评价,并将每一次的预习作业量化评“星”。对于每一次的“得星”,我注意持之以恒地利用,指派学生轮流一周一次将“得星”转化为“得分”。“得分”由被评价学生所在小组的组长负责汇总然后进入该学生专有的预习作业得分“账户”。这些“账户”里的分数也不是沉睡的,大约每个月都会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一次综合评比,评比位次在全班靠前的学生会赢得额外的“孳息”,实际上就是一种得分基础上的额外“涨分”。到一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全班学生将参与“预习之星”的评选,获评“预习之星”的学生,将在“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占据有利位置。这种动态的评价方法,使被评价的学生在环环相扣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中,实质性地强化对预习作业的重视,形成优质高效完成预习作业的行为习惯。所以,每当晚上布置预习作业后,第二天早晨学生都会习惯地把预习作业本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我经常利用早读课前几分钟,学生读书时,我浏览一下学生的预习作业题情况,有时让组长检查汇报预习出现的问题等。刚开始发现很多孩子有应付的现象,只写几个易错的词语,课文浏览一遍就结束了,在家长的配合督促下,渐渐地,他们对这项作业也重视了起来,并和书写的作业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浏览中,我还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学生普遍存在的,所以根据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课堂少走了很多弯路,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 “集中晒展”鼓励评价法。任何一名学生,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自尊心,都渴望得到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好评、肯定。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中,这种心理,是需要被重视和充分借助的。为此,我总是坚持以课堂作为评价预习作业的一个重要平台,着重推行“集中晒展”鼓励评价法。通过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预习作业中的闪光点为其他同学知晓,使每一位被评价的学生高度认同预习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而驱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在预习作业中,有一种是灵活性比较大的,评价的难度也是较大的,这就是常见的“信息收集”,但这也是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必需的前置工作。因此,虽然困难,但也必须动脑筋去评价,推动学生认真完成。而“集中晒展”鼓励评价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类型预习作业难以采取传统的批改方法进行的问题。在这一方法下,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向其他学生朗读自己的收集成果,介绍自己收集这些内容的出发点,在收集这些材料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心得。接着,请该生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同组学生综合评分。对于同组学生,特别是全班学生公认度较高的优秀预习作业,自然是不能闲置一边,我总会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及时将这些优秀收集材料,汇总到教室后面的“风采角”,课后供其他学生欣赏、借鉴和反复体会学习。这种方法,既使入选“风采角”的学生倍感自豪,也对其他学生是一种强烈的吸引。这一方法,为实践证实,十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创造性收集的积极性,也克服了这一类预习作业质量不高的老大难问题。

2. 多元的评价主体。① 师生双向互通。对于预习作业的评价,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牵牢“牛鼻子”,做到纲举目张。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选准预习作业中的“瑕疵”,即便问题小,但极具代表性,就要高度重视,将其作“标本”,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一起参与“找刺”“找碴”,供被评价学生参考吸收。同时,找出综合效果优秀的预习作业作为“范本”,供该生对照检查,分析优在何处,找准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最后,由教师主导,在正反对照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被评价学生和其他学生传授评价方法,增强其评价的自主性。② 家校正反联动。学校和家庭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学习的重要场所。而家庭对于预习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中,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学生家长,如果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其中,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文章,将显著增强针对学生预习的评价效果。家长可以将学生在预习作业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情绪态度,预习时间等,主动向教师反馈,使教师评价时更有针对性。家长还可以向教师反映学生预习中遇到的常见困难和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研究解决。家长也可以与教师保持沟通,共同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及时给遇到困难的学生指点迷津,使其豁然开朗。要做到这些,学生首先要把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向家长展示,使之清晰明了,有效配合好学生和教师,从而畅通正反联动的渠道。这样一来,学生的预习从信息的全面广泛性、持续提供性上得到最大化,保证教师在翔实信息基础上评价的精准化,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进而使优秀的学生更有自信,后进的学生也会心悦诚服,更加奋起直追。

总之,预习习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课文作业评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背课文的小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想要自由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