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的眼光”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2016-12-05 08:02张忠凡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小棒小数三角形

张忠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教材仅仅是数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数学课程的全部,数学课程的实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每当听完数学名师的课以后,我都会感叹名师的课资源丰富、鲜活。我在教学实践中,曾尝试用以下方法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一、及时引入身边素材

当书本上的知识走进生活的时候,知识也会因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更加可亲可爱。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或现象都和数学知识相联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其实,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教学资源。

例如,三年级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在课上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在黑板上出示了5个数字:9.2,9.3,8.5,9,8.6,并告诉同学,这是老师参加学校三八节演讲比赛的得分,谁会读出这些数字?一学生很轻松读出了这些数字。我请全班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哪些数字是我们的老朋友?哪些数字是我们的新朋友?只有数字9是整数,那些数都是小数,既然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数字是小数,就顺着孩子们接着说,你们说得很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小数,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小数?学生们的生活宝库被打开,他们说出了体检时体检单的身高和体重都是小数,商品的价签上是小数,市场电子秤上的数字也是小数。有了这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有时,我也会选择有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例如,今年3月份,著名央视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拍了一部反映环境污染和雾霾的专题片《穹顶之下》,受到全民的关注。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我把每年使用一次性卫生筷的数量以及破坏多少森林的惊人数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真正达到了“教学无痕”的境界。

二、及时捕捉课堂生态资源

现在,我们致力于追求生态的课堂,灵性的课堂。例如:王老师让学生准备的是一厘米宽的纸条,学生在摆三角形时,就总是出现纸条重叠或端点连接不上的情况,结果老师总是忙于纠正,耽误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丁老师改用了小棒,效果好一些,但圆形的小棒有一定的粗细,和纸条有一定的宽度一样,学生在操作时也很容易产生误差。所以我就此进行了改进,在学生摆完后,又用了一组课件动态呈现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学生就看得比较清

楚了。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一定要捕捉到错误背后隐藏的价值,巧妙将学生的错误资源转化为课堂有价值的资源,这样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能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曾经发生在我的课堂上的故事,有一天上数学课,突然发现一个女生不停低头,捅咕着书桌里的物品。我走过去一看,这个孩子的书桌里摆放着一个精美的礼品盒,上面还系着一个漂亮的蝴蝶结。我很生气,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今天是她的生日,这是班级张同学送她的礼物。我更生气了,小小年纪就学会送礼物了,而且还不注意听讲。我本想没收了这份礼物,继续上课。突然想起这节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便把这个精美的礼品盒当教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问:这个礼品盒至少用了多少包装纸?孩子们陷入了思考中,有的孩子说,老师,那得量一量这个盒子的长、宽、高才行啊。我请了一名同学测量后,将数据写在了黑板上,孩子们投入了积极的计算中。我又问,这个礼物的蝴蝶结可真漂亮,至少需要多少丝带才能包装得这么漂亮?孩子们已经量得了礼品盒的长、宽、高,计算自然没有问题,算着算着,有学生问:老师,这个蝴蝶结能拆开吗?聪明的孩子们竟然想出了估算的办法,计算出了丝带的长度。课后将礼物还给了那个女生,感谢她为同学们提供了直观的教具,并告诉她,在课堂上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我知道我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合理开发网络、媒体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网络、各种信息平台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我们教师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途径。

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对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三位教师都注重了下面的感知三边关系教学活动。

老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不同长度和同长度各两根小棒,摆三角形,发现有能够摆成的,有不能摆成的。在通过填写的报告单上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结果,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可以摆成三角形的,而当其中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是围不成三角形的。老师让学生从准备好的两根同样长的小棒和两根不同样长的小棒(长度不限),让学生先选择其中一根剪成两段,再与另一根小棒拼三角形,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感觉很放松,他们在拼摆时只是考虑我怎样才能拼成三角形,并不知什么三边关系。摆后老师拿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三边关系,效果很好,因为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了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对三边关系的印象极为深刻。真正体现了顺“生”而变,顺“生”而教,把课堂教学放手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有效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我们也可以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数学课程。如,在教三年级的“等量代换”一课时,就利用了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一上课,我先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问,看到这幅图片时,同学们是不是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曹冲称象。我趁热打铁,还记得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我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过程,之后我说明: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论是素材的引入,课堂资源的捕捉,还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都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现实,只有基于学生需要开展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猜你喜欢
小棒小数三角形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三角形,不扭腰
巧移小棒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