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执政道德建设的唯物史观视角

2016-12-05 15:05单连春张会宁
唯实 2016年11期
关键词:执政者唯物史观生产力

单连春 张会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新的历史时期,党所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既需“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快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新机制,又需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建设,强化其内心深处对善的向往与追求,用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信念约束自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开好局、迈好步,信心百倍地朝着民族复兴的灿烂光景奋进。

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执政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德之不厚,行将不远”。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建设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必须抓紧、抓好。

社会存在的变迁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执政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短短30多年,生产力迅猛发展,市场越发活跃,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各项民生事业也稳步推进。在社会存在中的生产方式发生良性变迁这样一个既定事实面前,作为执政者,想谋得更为长久、更为健康的发展,需要寻找与之匹配的执政方式。就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生产方式的变迁有积极方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在生产方式变迁的过程中,如果部分党员干部把执政理念错误地放置在发展经济之上,单纯以GDP作为政绩指标,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思想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不仅透支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能力,而且极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执政之要在于富民利民,在于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执政道德建设,能够缓解、解决生产方式变迁带来的负面效应。

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执政道德建设。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观念、理念情感上的反映。今日中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意识也呈现多元多样之趋势。在浩荡的时代潮流中,既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主流社会意识,也有各种杂音、噪音。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执政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无疑会受到各种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影响,如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不良社会意识的诱导下导致执政道德滑坡,在执政过程中怕担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搞形式主义,拉党结派搞小团体甚至以权谋私。在问题面前,我们需要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前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不良社会意识的影响,而使得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执政理念偏差,疏于对自身的约束,背离根本,远离群众。因此,亟须加强执政道德建设,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来约束自身行为,施德政于人民,切实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执政道德建设。在面临巨大变革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诸多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渴望机会均等、权利平等,希望通过政治参与,实现自身价值,营造公平竞争的大环境,维护新社会阶层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随着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各阶层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大,其地位也随之升高,这也使得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面对这样的形势,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社会管理者必须转变执政理念,提高执政素养。然而,向何处转变?如何转变?正所谓:“士有百行,以德为先。”“道德”是人所有能力的导向和根基,根基不稳则会摇摇欲坠,百尺高楼顷刻坍塌。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执政者、管理者,唯有以德为政,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才能通过施行德政团结各个阶层的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不仅是执政者自身职业的要求,更是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要求。

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加强执政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加强执政党道德建设。

唯物史观是加强执政党道德建设的科学指南。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准确地解释了宗教、道德与哲学等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与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唯心史观做出了明确的划分。在唯物史观下加强执政党道德建设,就会使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主义精神,自觉抵制各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真正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作为自己的执政追求。

加强执政党道德建设与唯物史观一脉相承。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都表明了党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在了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上。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唯物史观与加强执政党道德建设相辅相成,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唯物史观下党员干部执政道德建设的创新内涵

新时期,在唯物史观下加强党员干部执政道德建设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正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重要抓手。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建设,是为了在执政活动中更好地处理、调节执政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想要发展、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则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即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执政者之间)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雄辩地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眼界、心界、境界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中,一大批德才兼备、为人民群众称道的好干部不断涌现。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求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建设,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恩格斯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也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要保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以争取和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政治组织。从发展方向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需要共产主义信念的引导,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道德建设要始终抓住理想信念这根弦不放松。以参加全国一大的13位代表为例,有的牺牲了,有的脱党了,有的甚至沦为汉奸,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在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他们靠的就是执着的理想信念。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地怀着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跑好接力棒中属于我们的这一棒,靠的更是每个共产党人心中的理想信念。

坚持改革开放是动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0多年来,正是源于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社会主义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全方位整体推进,一路穿山越水,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同样,执政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执政道德建设进程中,如果我们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吐故纳新,坚持以改革为强大引擎,执政党道德建设就会有坚实的根基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加强执政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坚定理想信念与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研究”(13JDB011)、2015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的‘从严治党思想研究”(2015B275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执政者唯物史观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规执政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反腐败:“重点查处”≠“只能查处”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思维能力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