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乌纱”的来龙去脉

2016-12-05 17:14陈鲁南
特别文摘 2016年21期
关键词:官服乌纱帽隋文帝

陈鲁南

根据嬴政的要求,秦朝不仅皇帝服黑,官员的衣服也是黑色。汉代承袭秦制,官服仍用黑色,但又因汉初的皇帝们崇尚火德,公卿们有时也穿红色。汉代的官员,无论级别高低,官服的样式都是相同的,区别体现在他们佩戴的印绶上。皇帝和官员代表的是强权,黑色富有严肃、庄重的意味,因此而更胜。

汉以后,官服开始变得多姿多彩,但黑色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且在空间的位置上有所上升,定格为大小官员头上的那顶乌纱帽。

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的西汉墓葬就曾经出土过黑色的纱帽,形状类似现在的泳帽。有文献记载的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东晋成帝时,凡在宫里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不过当时尚没有“帽”这个称呼,而叫作“乌纱”。这顶乌纱,当时只是仆人们的穿戴。晋朝的贵族们,都是戴高高的白色纱。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为了标新立异,把一块黑纱的四边抽扎起来,做了一顶与众不同的帽子。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真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

到了隋文帝时期,“乌纱帽”的专称开始出现了。根据《通典》的记载:“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也就是说,由于隋文帝喜爱戴乌纱帽,无论王公贵族还是低级小吏,都跟着赶这股潮流。唐朝的时候也是如此,唐太宗甚至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不过皇帝百姓都戴同样的帽子,身份就不好区别。于是,隋文帝就定下了条规矩,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以及老百姓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到了宋代,乌纱终于定格为官员的专利。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此外,他还很人性化地要求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免得高级别的大臣觉得自己与低阶官员没有分别,心里不舒服。宋太祖这份机巧的心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朝堂之上果然秩序井然;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在钳制群言、打压舆论自由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但皇帝已不再戴了。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清初顺治皇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他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时至今日,我们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摘自《月读》 图/王建峰)

猜你喜欢
官服乌纱帽隋文帝
百姓也戴乌纱帽
“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吗?
“乌纱帽”的起源和发展
官服是个奢侈品
官服是个奢侈品
略论隋文帝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