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淮贵
衢州巧建上海“飞地”创后发地区产业孵化培育新模式
文/陈淮贵
浙江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直面衢州区位优势不够、高端人才紧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先天不足的现状,另辟蹊径,巧建“飞地”,从2013年底开始,在国内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最集中的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谋划建设了“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借势借地借人才,走出了一条“上海孵化-衢州生产”的产业培育新模式,孵化了9家极具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并吸引一批种子项目入驻,衢州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崭露头角,成功走出了后发地区产业培育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类似地区产业培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衢州张江“飞地”不同于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意义上的“飞地”,后者指条件不足的地区把项目放到行政区域外的“飞地工业园区”里,利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利益分享机制合作互利。衢州却是从最有利于新产业集聚、最有利于新产业发展、最有利于新产业转移的战略思维出发,紧紧围绕人才、项目、嫁接、服务四大关键环节,全力开拓“飞地”新平台,构架“飞地”与“实地”链接通道,为衢州生物医药营造出符合实际的“研发-孵化-产业化”的立体化、链条化发展格局。
人才为本,引最强科研团队
充分利用上海张江区位优势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了一批在衢州层次最高、人数最多的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和项目团队。
1、善用衢州乡贤纽带,汇聚专业精英。通过与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祖籍衢州的赵南明教授建立乡贤关系,其在清华大学毕业优秀的海外归国弟子中,重点向衢州推荐了5名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带项目入驻上海孵化基地。
2、善于招才招商结合,注重招大引强。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功引进了中兴集团生物医药项目人才,在孵化基地设立中兴集团医疗器械转化器,同时,中兴集团计划5~8个新项目逐步实施。目前,孵化基地已经集聚了9家企业、5名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人才,形成了衢州高端生物医药产业深入发展的雏形。
3、善以政策激励扶持,招引顶尖人才。给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分别400万、200万元的奖励,并在人才公寓、人才津贴等方面给予最大力度支持。
产业为要,聚最优研发项目
以产业集聚为目标,高标准建设飞地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最大化满足生物医药项目实施的场地、设备、技术等需求,实现最优区位与最优软硬件的配套。加强尖端研发项目吸纳筛选,出台政策对优秀项目予以大力扶持。
1、搭建最好平台。在区域选择上,突出“中心”位置。因生物医药对高端人才、产业体系的特殊需要,衢州现有条件难以满足生物医药项目的研发需求,于上海张江核心区域设立总面积6 000余平方米生物医药孵化基地。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专业化研发场所。新建实验室、洁净车间以及GMP车间等,打造出衢州环境最优、研发设备最为完备、研发体系最为健全的生物医药实验平台。借力最优实验平台。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发平台和设备,满足项目关键实验对先进设备需求。
2、评审最优项目。通过每年开展的“千人计划”创业园项目评审,实现“人才+项目”同步引进,在通过评审的项目团队中,以A类项目和B类项目中特别优秀的项目为重点,根据项目资源信息共享情况,科学安排入驻上海张江孵化基地。
3、坚持最佳启动。强打政策组合拳,加大对生物医药尖端项目的启动扶持。项目通过评审后,给予入选A类项目600万元、B类项目400万元的创业启动奖励资金扶持;给予项目场地三年租金补贴,以及“三免五减半”的财税优惠政策。至2015年,全市累计兑现相关扶持资金1 900余万元。各类有力度的政策扶持,为初创项目顺利启动提供了有效支撑,也进一步增强了项目实施人对政府的信任,为项目成功嫁接转移增进了互信。
嫁接为重,创最畅资源配置路径
以本地企业为核心,嫁接科研成果,实现项目成果转化可控、可管、可预期,打通研发与产业化链接通道,建立起了适用衢州需要的新产业发展新模式。
1、整合资源,力促企业人才有效串联。坚持企业与人才、企业与项目相依托,促进区内最优企业资源利用和人才团队技术优势利用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和阻碍,打通项目实施、产业化的“高速通道”。充分整合本地企业资金资源、厂房资源、人力资源等,引导本地企业以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多种方式,为项目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有效解决了项目启动支出所需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的瓶颈难题,推动项目合作研发和产业化。
2、积极投入,力推项目转移研发生产。衢州本地一批企业康德药业、嘉禾管业等积极介入项目研发,累计投入1亿元以上,并在衢州建设完成2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GMP车间,用于项目转移的研发、生产使用。
3、预留空间,力保高端项目产业基地。在核心区块提早布局规划生物医药加速器等空间,用于项目中试过度。为确保项目集聚区在产业化项目产业化“零阻碍”,园区在东港园区优质区块内,预留500亩土地,作为生物医药项目产业化基地。
服务为上,做最佳飞地“保姆”
通过建立专联、派驻、帮办等一些列行之有效的制度,破解了“前方”与“后方”的对接和管理障碍,并实现了两个区域沟通服务的常态化、精准化、高效化。
1、建立部门专联制度。指定开发区专门联系部门,具体负责落实与上海基地的协调、对接和联系。通过强化企业服务“店小二”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服务流程,强化了服务监督,实现了“飞地”与“实地”的无缝对接。
2、建立专人派驻制度。精挑细选出一名正科级已退休干部,派驻基地,专门做好项目对接、项目签约、场地落实、后续服务等工作,并在入驻基地的企业中确定联系人保持与开发区联系,实现了对“飞地”畅通对接。
3、建立全程帮办制度。在公司注册审批流程上,随到随办、当日办理。在对接方式上,更加注重精准对接、点点对接,通过设立园区代理人机制,在嫁接企业和园区分别选择1名代办员,尽可能远程帮助孵化基地处理在衢事务。
高端产业加速成型
目前,入驻孵化基地的浙江益肽、浙江柏拉阿图、浙江布晓、浙江博和瑞达等9家生物医药企业,已全力开发降糖功能保健品产业化及相关药物、抗病毒药物(肝靶向药物)及抗癌新药、兽用抗菌肽药物、流行疾病诊断试剂盒等国际前沿的生物医药项目,项目产业化前景看好。已成功申报省浙商人才科技项目6个,9个项目全部产业化预计总投资3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510亿元。一大批
优质项目的整体快进,为衢州储备了丰厚的产业资源。
人才智力聚拢支撑
通过孵化平台,集聚了衢州目前级别最高、人员最多的国际国内顶尖人才。领衔专家徐华强博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系、哈佛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助理,美国GSK研究所结构科学部高级研究人员;上海国家蛋白质药物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受体结构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功解析了视紫红质与阻遏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大难题,被中科院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发现。目前,孵化基地已经聚集了海外高端人才30余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省“千人计划”人才4名。有知名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人才60余人在孵化基地集聚。同时为本地企业培养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成为衢州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造血”基地。
新兴项目源源不断
“飞地”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大量的人才和项目开始慕名集聚。一方面,大企业开始围绕生物产业着手布局,全球领先的美国艾森药业落户衢州建设年产2吨艾维替尼原料药、2 000万粒艾维替尼胶囊生产基地;中兴集团已经在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建立医疗器械中试基地;网易公司已经与鲍奕佳团队就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早期精确诊断试剂盒等项目合作达成投资意向。另一方面,以人聚人、以项目聚项目裂变效应开始显现。曹伯良、孙乐等海外人才带团队、带项目慕名来衢州创业创新。曹伯良团队已经在衢州注册成立光和华博生物科技(衢州)有限公司。本地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介入和参与生物医药项目投资。巨化集团与盛晓霞博士团队谋求合作,致力于研发含氟高端药物;力捷化工与陈邦华博士合作,投资创办了衢州邦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昇化学公司开始积极介入,寻找高端检测诊断试剂项目。衢州市生物医药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下一步,开发区将努力将张江飞地打造成衢州市最专业、最大的品牌型生物医药孵化器,在资金投入和规划设计上进一步提高标准,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成为生物医药项目加速转移的一个阵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推动生物医药项目向本地产业化,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升规模层次,加速产业集聚。
(作者单位:衢州市开发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