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琴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资源禀赋的条件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由高速增长到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新阶段,特别是随着我国新“四化”的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的协同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也进入到快速发展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如何实现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四川县域经济上档升级,牢牢夯实并全面提升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部基础十分必要。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尤其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战略部署,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山区县域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是脱贫奔康的主战场。打好扶贫开发和同步小康的攻坚战,是当前工作重点。山区县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支撑脆弱、要素保障乏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是决定全省能否在全国率先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区域。同时,四川山区县也是国家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全省35个山区县中有9个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19个县属于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范围,山区县与贫困县高度重合。“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山区县将成为脱贫奔康的主战场。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是提挡升级的生力军。山区县虽然GDP总量和人均量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同比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四川山区县拥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水利、生态等自然资源,后发优势明显,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省“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发展潜力区域。因此,在转方式、调结构引领新常态宏观背景下,山区县将成为实现提挡升级的生力军。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是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中央把四川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四川山区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赢得的重大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如何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山区县大有可为。山区县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生态补偿、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可以先行先试,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必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广阔舞台,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山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的深入全面实施,山区县域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认清形势,在机遇与挑战中主动适应新常态,走出一条契合山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基本思路
——遵循基本经济发展规律原则。中央提出新常态,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新的特征,其实体现的是新的发展规律,适应新常态,其实就是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应对思路和措施。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山区发展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聚焦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着眼于“十三五”时期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这为我们破解山区县域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思想的利器、实践的指南。山区县域经济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打好组合拳,出实招、破难题、补短板,从而推动全省县域经济上档升级。
——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理念。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使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不顾环境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直接威胁人们健康,也不可能持续。以前我们过多关注城市的污染,实际上农民和农村经济粗放发展对农村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更严重、更长期,因为直接影响到我们日常的饮水和食品安全。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和实际的资源约束下,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统一。
实现路径
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潜力巨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山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整合资源,形成比较优势,才能打出自己的亮点,形成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山区县域经济道路。
——以资源禀赋为依托,打造山区发展特色。一方面,以资源禀赋为依托,合理释放资源红利。由于部分山区县域资源开发并没有将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所在地无法分享资源开发的红利,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导致资源开发产生的利益与当地发展诉求存在“剪刀差”结构。因此,必须重视资源开发对所在地的惠及,合理释放资源红利,避免陷入“资源诅咒”怪圈。另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蓄势打造山区特色。要从根本上破解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山区县要立足县域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正确认识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县域经济水平,精准识别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系统谋划、错位发展避免陷入周边区域特别是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雷同,以产业的特色化来破解外部竞争压力,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扶贫攻坚为抓手,增强山区发展后劲。一是将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增强山区“造血”功能。山区县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是缺乏产业支撑,因而必须以能力建设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山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同步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讲,必须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放在重要位置。不解决好民生中的“短板”,任何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成功的发展。山区县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川省委也先后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和十届六次全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做出了专题部署,山区县要抓住在产业扶持、转移支付、就业创业、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山区发展后劲。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实现山区绿色发展。《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由“环境换增长”向“环境促增长”的转变,对各生态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考核制度,其中,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将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这为山区县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目前,山区很多县都被划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着力点和平衡点;同时山区县为了保护生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也应该得到合理的生态补偿。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为生态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一方面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上游区域的生态补偿;另一方面,进一步将涉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项目向山区县倾斜,确保山区县域经济能公平发展、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