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国有,杨艳玲,李建贵
(云南省陆良县林业局,云南 陆良 655600)
陆良县石漠化成因分析及石漠化试点造林技术的探讨
纪国有,杨艳玲,李建贵
(云南省陆良县林业局,云南 陆良 655600)
摘要:从自然和人为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陆良县石漠化成因、分布,通过石漠化试点乡镇造林技术的成效分析,探索和总结了石漠化地区造林技术,以期为将来陆良县石漠化造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分析;造林技术;探讨
1陆良县基本情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隶属曲靖市,地处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02′,北麒麟区、马龙县接壤,东于罗平、师宗相连,南与泸西、石林县毗邻,西与宜良县相邻,东西宽65.62 km,南北长62.8 km,全县国土总面积1989.59 km2,总人口676435人,人均耕地0.8亩,林业用地89657 hm2,境内最高海拔龙海山2687 m,最低海拔大莫古镇的回辉哨村1640 m,相对高差1047 m,纵观全区地势呈南高北低。
2石漠化概念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活动造成植被持续退化,同时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3陆良县石漠化情况
根据陆良县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 hm2,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43707.3 h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4736.9 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78970.4 hm2。石漠化土地面积中石漠化土地47708 hm2、潜在石漠化土地17028.9 hm2。
在石漠化土地中:极重度石漠化1359.4 hm2、重度石漠化7223.4 hm2、中度石漠化21497.5 hm2、轻度石漠化17627.7 hm2。
在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中按地类统计为:有林地27817.4 hm2、疏林地4360.2 hm2、灌木林地12222.6 hm2、未成林造林地2213.6 hm2、无立木林地2134.3 hm2、宜林地1021.2 hm2、旱地14633.4 hm2、未利用地107.7 hm2。
4陆良县石漠化成因
4.1岩溶地质构造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陆良县地质构造单元属杨子准地台,处于黔、桂地台和昆明凹陷的结合部,为滇东岩溶高原的一部分。境内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各时期海陆变迁大,地层和岩性也比较复杂。太古界昆阳群地层和上古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太古界昆阳群地层出露于坝子西部的牛头山隆起带和马街、召夸镇西部的终南山、杨梅山一带,为深灰色或灰色硅质岩、火山岩、细砂岩及板岩互层,部分地区有紫色砂页岩零星分布;上古生界的二迭系、石灰岩、泥盆系地层见于北部的竹子山、东部的龙海地区,以及南部的召夸、大莫古和牛头山隆起的东襄阳边缘地区,由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页岩组成,玄武岩仅在龙海山2300 m左右的地段和召夸镇与师宗县交界处有局部出露。除湖积淤泥外,在山间洼地和江河两岸还留下了第四系残积层、坡积层和冲积层,油泥土、砂砾组成,为坝区、沟谷洼地的主要成土母质。形成岩溶地形的主要为上古生界并最为发育,碳酸盐岩比重大,占总面积的60 %左右,特别是纯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出露,为石漠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4.2岩溶地貌特征是石漠化形成的势能基础
陆良县地处乌蒙山南部延伸带,境内三面环山,东有龙海山,西有牛头山,北有竹子山,山脉中部为平坦开阔的大坝子,南盘江从中迂回过境,坝区的东西两边为山区,东面龙海山突兀拔起,由北向南延伸,西坡陡峻,坡度为30°~40°,基岩裸露。东坡平缓向东倾斜,到篆长河一带渐趋平坦,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出露,有峰丛、峰林溶蚀洼地、漏斗、石芽原野、落水洞等岩溶形态;西边山峦起伏,沟壑幽深,南部山丘孤耸,类似丘陵;北始响水坝;南盘江自北向南迂回过境,境内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地形地貌的山地性和地表崎岖破碎性是石漠化形成的势能基础。
4.3人为活动干扰是石漠化形成的动力条件
陆良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众多,有总人口676434人,人均耕地0.8亩,畜业兴旺,野外放养黑山羊237377只、绵羊17378只、牛75101只,人类和牲畜的生存生活因素逐渐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负荷重,压力大,为了生存和生活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已成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模式;②破坏植被和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等行为使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石漠化加剧;③过度放牧是加剧石漠化的又一因素,我县绝大部分地区的群众为了节约养殖成本,牲畜的养殖仍处于传统的放养方式,放养的黑山羊、绵羊、牛、马等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极大,一旦破坏,植被很难恢复,仅存的一点土壤会随着降雨逐步流失,岩石裸露加剧,造成土地石漠化。
5陆良县石漠化造林技术
5.1造林地块规划
陆良县石漠化试点造林地块规划在龙海山面山一带,隶属马街镇、三岔河镇、板桥镇,试点造林以乡镇为单位,分三年实施,一年实施一个乡镇,造林地块规划原则为岩溶区,岩石裸露面积60 %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层比较薄、土壤少、立地条件差,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
5.2造林树种和林种的选择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树木培育目的和适地适树的原则,种植的主要树种为圆柏、华山松、芷柏、川滇桤木和少量的核桃和金银花,林种设计为防护林3061.8 hm2、经济林86.5 hm2。
5.3造林种苗质量要求
绿化造林,技术是关键,种苗是基础,尤其在立地条件差,石漠严重的岩溶地区,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效,为确保造一片成功一片,种子必须由林业部门统一采种或购买,本着就近育苗,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的原则,由造林承包单位在林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选择一块良好的圃地或指定的苗木生产单位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必须是经林业检疫部门检疫合格的Ⅰ、Ⅱ级营养袋苗,苗高和地径视苗木品种而定,华山松苗高10~15 cm、地径0.1~0.15 cm,圆柏、柳杉苗高30~50 cm、地径0.2~0.3 cm,核桃苗高60~100 cm,地径0.8~1.5 cm。
5.4造林树种混交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成林后林分的抗病虫害、抗火险、抗自然灾害能力,充分发挥林分的生态功能和体现林分生物多样性特点,陆良县石漠化试点造林针阔树种的混交比例设计为8∶2,混交方式根据地形和立地条件采取块状混交,造林密度111株/亩,株行距2×3m。
5.5造林地整地
石漠地区造林整地很关键,既要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又要确保原生植被被过度的再次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再次发生,选择合理的整地方式尤为重要。陆良县石漠化地区造林采取的是以人工开挖整地为主结合爆破整地为辅的方式整地,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40 cm,整地的时间必须在造林一个月前完成。
5.6苗木移栽
为确保造林成效,尽快使造林地块郁闭成林,在定植穴回填土壤时对每塘施复合肥0.4kg,然后再将营养袋苗脱袋后进行栽植,苗木移栽时做到土壤夯实,苗正根舒、内低外高,从而起到截流保水的效果。
5.7抚育管护
抚育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促进幼树能健康生长,抚育的时间是造林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雨季,连续抚育两年。所以,在造林之后,一定要重视幼林地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一是安排专人管护,与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协议;二是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加大爱林、护林的宣传力度;三是林业部门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监督和检查,由部门向社会共同营造一个热爱林业、重视林业的良好氛围。
5.8造林组织形式
石漠化地区造林由于造林难度大,造林条件差,仅靠当地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难以保证造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陆良县石漠化造林是由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公开、公正、公平招标后,交由有造林资质的专业造林单位负责施工。中标单位中标后,由项目实施单位与中标造林单位签订相关的造林管护合同,再在林业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下,由中标单位严格按造林作业设计完成造林施工任务。
6结语
石漠化地区造林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土层薄、岩石裸露面积大、施工条件不均衡,仅采用常规的造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造林效果,因此,在石漠化地区造林的时候,不仅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树种,整地时还要分片施策,按地形和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法,在三年的试点造林中共完成石漠化造林3158.3 hm2,其中防护林3061.8 hm2、经济林86.5 hm2。选择的造林树种有金银花、柳杉、圆柏、核桃、华山松、川滇桤木。采取的整地方法是营造防护林以人工开挖为主爆破为辅,营造经济林用小型挖机开挖。经检查,造林保存率均在85 %以上,平均树高有1~1.5m,这充分说明陆良县石漠化地区的造林试验是成功的,造林技术是成熟的,是可以推广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近几年自然灾害如干旱,霜冻较为严重,新引进试种的金银花枝叶部分全部冻死,部分川滇桤木也不同程度遭受冻害,少量的幼苗因干旱而枯死,给造林承包单位带来较大的补植工作量,建议在将来的石漠化推广造林中应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造林树种,即能明显体现造林成效,又能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13-03
作者简介:纪国有(196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讯作者:杨艳玲(197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