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旅游中的空间语文化差异研究

2016-12-03 19:55周慧李燕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西街文化差异

周慧+李燕

摘要:空间因素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外国游客对阳朔西街空间的英语评价为例,结合霍尔的空间理论,从跨文化旅游视角探究空间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空间语;西街;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73 -02

一、引言

旅游是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核心载体,外国游客的旅游评价是体现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空间语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旅游中,旅游者以空间为媒介传递着无声的信息。阳朔西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洋人街”。它以浓厚的英语语言环境和异国情调曾一度成为全国旅游界瞩目的焦点。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我院项目小组曾先后在西街对外国游客进行过两次街头调查。在其英语评价中,多次提到西街是一条拥挤的街道,已不复往日闲暇悠然。本文就此结合霍尔的空间理论,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赋予空间语的不同内涵。

二、空间语的定义

空间语是非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环境语的范畴。空间语的理论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最早提出。1959年,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以“Space Speaks”为题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对空间理论进行论述。霍尔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空间的调控来进行交流。1966年,霍尔的社会距离区域(Social Distance Zones)便是根据人际交往的亲近程度对社会交往距离进行的划分:亲密距离(有身体接触到18英寸)、人际距离(18英寸到4英尺)、社交距离(4到12英尺)以及公共距离(12到25英尺)。此外,霍尔将空间范围分为三种类型,即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和非正式空间。而空间语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更多的是通过非正式空间体现出来的,它具体可以分为拥挤、近体距离、领地性、空间取向及座位安排。下文将就近体距离和拥挤两个方面,结合外国游客的英语反馈,论述空间语的文化差异。

三、外国游客对西街的空间评价

阳朔西街素有“洋人街”“中国的地球村”之称。这里外国游客密集,中西文化交融,涉外婚姻率极高,是中国最大的外语角之一。一直以来,西街以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此“偷得浮生几日闲”,看山水如画,云卷云舒。此番闲情逸致是西街最吸引人的地方。然而在2015至2016年对外国游客的随机调查当中发现,近年来西街不免也被贴上了“拥挤”“商业化”“定价过高”等标签。项目小组在两次调查中,收集了23篇外国游客对西街空间的英文反馈,其中积极空间反馈较少,消极空间反馈较多,以下为部分节选:

1.What a disappointment!The place is more crowded than a night club,you literally get stuck and cant move anymore.(San Francisco)

2.The upside is easy access,english everywhere,good Hotels etc…The downsides are streets like this:disneyfied,crowded,tacky,unoriginal,overpriced.Best avoided!(Ghent,Belgium)

3.It is super packedthat you can barely walk without bumping into a sweaty person.It's loud and overwhelming if you're not used to China.(Toronto,Canada)

4.West street was a bit of shock.Hawkers everywhere and many many people.Avoid.(America)

5.It is nearly always full of people but at night it gets so crowded that you hardly move.(Canada)

6.There are way too many tourists on West Street at night - and I was there during the off season!(British)

7.This is a circus,not worth spending one single minute unless you want to rub shoulder with a few thousands Chinese tourists in a narrow street.(London)

8.In holliday season the street vendors are too pushy and you must like to rub shoulders and stomping on others feet.(Sydney,Australia)

9.Yangshuo,once a low-key,relaxing place to hike and have a little fun,has been capitalized on by the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and has become a crowded mess.(Catonsville,Maryland)

10.I went there last night and I was not expected the huge amount of people.Of course it was a Saturday,night.The streets are super crowded and loud.(The U.S.)

以上评价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如评价2所言,西街旅游优劣势参半:优势为便捷、英语氛围浓厚、酒店良好等;劣势则为拥挤、俗气、价高、无本土风情可言。评价3中也提到,如果不适应中国的旅游空间状况,那么在西街便只能感受到拥挤与嘈杂。评价9中谈到,阳朔本是个休闲情趣之地,但自从大力开发旅游业之后,便成了拥挤混乱之所。综上所述,不少外国游客认为西街拥挤不堪,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哪怕是旅游淡季也依旧摆脱不了拥挤的局面。周末晚上和节假日尤甚,甚至让游客觉得汗流浃背,寸步难行。评价者中既有初来乍到的游客,也不乏对阳朔几度重游的游客。可见,无论是新人还是旧客,对西街旅游空间不适应的外国游客不在少数。

四、空间语的文化差异及原因

(一)个人空间的文化差异。

萨姆瓦(2010)认为,所谓“个人空间”就是我们占有并称之为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地。个人空间与个人空间之间发生碰撞时,不同文化的近体距离承受度不尽相同。当个人领地受到侵犯时,人们所做出的不同的反应不仅彰显着个性,也显反映了他们所属的不同文化背景。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强调个人主义,比起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而言,对个人空间有更大的要求。而且,在他们看来,个人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集体主义文化国家的个人空间意识较为淡薄,对于亲密距离和空间拥挤状况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个人空间范围显得狭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这也是中国人体距近的原因之一。在中国旅游,经常可以看到当地人手牵手散步,靠作一团拍照,低头耳语,挤公交车,哄挤着排队等情况。这种距离上的亲近完全突破了霍尔对亲密距离的划定。在美国,亲密距离仅适合于父母、子女、夫妻之间。布鲁斯纳安指出,当有外人走进英语国家的人身边18英寸范围内,即使是在熙攘的人群中,也一定会被看成是一种侵扰。即使是在拥挤的电梯里,身体接触也会让英语国家的人十分介怀。而中国人对这些情况却处之泰然。这也就难怪在外国游客会用“sweaty person”“hardly move”“rub shoulders and stomping on others feet”“crowded mess”“super crowded and loud”这些字眼来形容西街了。

由此可见,当个人主义文化融入到集体主义文化当中时,空间观念上的碰撞必不可免。英语国家对个人空间的高度敏感,使得他们在阳朔西街的旅游中不可避免地对拥挤 有“文化休克”之感。摩肩接踵式的个人空间侵犯使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感到无所适从,更无法享受。阳朔的旅游形象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对待拥挤的态度。

毕继万先生认为,拥挤是人们觉得空间受到限制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由于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拥挤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中国文化属于聚拢性文化,而英语国家文化则属于离散性文化,他们对待拥挤的态度全然不同。

中国人爱热闹,对拥挤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在遇到拥挤的情况,哪怕是受到他人身体碰撞时,也没有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的意识。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不愿与人碰触,且往往对从拥挤的人群中穿过有所顾忌。所以,第一次来华旅游和工作,拥挤的空间往往会让他们不知所措。布鲁斯纳安认为,中国人更安于拥挤的情况,对拥挤的忍耐程度更高。在遇到拥挤状况时,他们只要求本人身体得以退避即可,也就是只求内心的回避,而不是像英语国家的人那样选择远远避开。

在上述所列英语评价中,游客直截了当地用“disappointment”“shock”“avoid”“not worth”“mess”等词汇来描述自己在面对西街式的拥挤时,内心所感受到的失望与震惊,并由此生出此地不值一游,在行程安排中能免则免的态度。可见,面对中西合璧的西街式的“热闹”,英语国家的游客们更多还是唯恐避之而不及。或许诚如一位外国游客所言“It is ruined by its success”。如果西街的旅游业仍对“拥挤”“过度开发”“商业化”等标签置之不理,对本土文化的宣传流于形式,那么那个曾经令中外游客怦然心动的山水之乡的形象,或许就要大打折扣了。

五、结语

空间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对空间认知是后天习得的。文化取向,地域环境,人口密度等方面的不同赋予了空间语不同的含义。在旅游中,人际空间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从外国游客对阳朔西街的部分空间评价可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强调个人主义的离散性文化国家对空间的使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面临拥挤的状况时往往选择避开(avoid)。而中国属于重视集体主义的聚拢性文化,加之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人早已将拥挤视为常态。然而在跨文化旅游中,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时,中国拥挤的热闹未免会让英语国家游客产生“文化休克”之感,而英语国家宽广的人际空间需求也不免让中国游客感到冷清寥落。只有打造当地文化特色,使之不流于商业化形式,才能令游客有美好印象之余,对空间文化的差异有所理解与包容。

参考文献:

[1]Hall,E.T.The Silent Languages[M].New York:Doubleday.1959.

[2]Larry A.Samovar,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2010.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布鲁斯纳安,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5]王秀琴.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空间语探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

项目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CSW2015170

作者简介:周慧(1991—),女,广西来宾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李燕(1993—),女,江西景德镇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西街文化差异
不止是一条街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走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