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构想

2016-12-03 11:12王丹霞白斐
经济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科技产业微藻产学研

王丹霞+白斐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阶段,寻求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河西学院探索和实践了一种校内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具有典型案例作用。

关键词:地方新建 本科院校 产学研 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20-02

一、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认识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符合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基于不同的合作利益相关者立场,就会对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内容、方式、内涵和功能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从高校的角度讲,产学研合作是为了获得教育资源,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满足人的社会化需求,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形成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较多的是从科技与经济的角度来定位和审视产学研合作,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关注经济效用,较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衡量产学研合作的育人功效和办学行为,这就偏离了大学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使命和办学目标。因此,促进产学研各方的教育资源深度合作和共享,并探索出不同类型高校适合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实现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价值,既出人才,又出成果,是当前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问题。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阵营的主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但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地方,大多存在地缘、信息资源、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劣势,这就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在开放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在积极进行内部挖掘的同时,注重向外部借力发展。河西学院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范围内唯一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克服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人才难留、经费短缺等诸多困难,发扬“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不断改革创新,在加强应用型大学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尤其是在校内产学研合作方面具有典型性,是一个较好的案例。

二、河西学院校内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概况

河西学院以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和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培育和打造校内产学研示范基地。近年来,示范基地坚持“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方向,先后承担了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获得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授权专利38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技术发明等科技奖励25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撑着微藻科技产业发展,科技产业取得经济效益,又为科学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形成科研与产业互为条件、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学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示范基地的科技项目研究和产业开发工作中,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锻炼培养。示范基地与学校农业生物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开设“沙产业——微藻理论与实践”选修课,发挥科技产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安排生物工程、农学、种子工程、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学生到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养殖基地、生产车间及销售市场进行实习实训;发挥甘肃省微藻工程中心实验室的作用,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吸收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完成所承担的校内创新研究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搭建了平台。坚持科研、产业与教学相互促进,形成了“高校科技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院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概况。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是河西学院依托教师科技成果转化而创办的科技产业。中心在钱学森先生“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沙产业思想指导下,结合河西地方自然条件特色,发展沙产业,以藻类研究开发为突破口,建成螺旋藻养殖及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基地,研发的新产品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新技术新产品,产品行销省内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心已成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人社部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了科技开发、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人才培养一体化,为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概况。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甘肃省政府依托河西学院设立的、由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承担组建的省级微藻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下设微藻藻种优选培育研究室、微藻生产技术与产品制备研究室、微藻功能分析与产品检测研究室、微藻生物质能开发研究室、微藻生态与生物技术研究室。旨在建成集研究与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微藻研发平台;探索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有效形式和新的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商品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在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培育扶持企业诞生成长,在微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微藻行业发展;形成微藻系列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努力实现技术规范与产品标准化,促进甘肃微藻产业的发展。是甘肃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工程技术研究基地、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实训实践基地和服务社会的基地。

三、河西学院校内产学研合作的经验

1.加大科技产业投入,促进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河西学院将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作为实训实践示范基地加大建设力度。把微藻科技产业经济收入反哺凯源中心,新投资320万元,建造了螺旋藻日光能智能化、一体化联体养殖基地。投资580万元,扩建了国际通行的保健食品良好生产(GMP)净化车间,规范了科技产业的养殖基地和产品加工工艺。以此为基础,按照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方向、科技产业需要及应用型人才实训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利用科技产业收入和科研项目资金,再筹资200多万元,增添实验仪器设备,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中心在系统工程技术原理指导下,将微藻科研成果、产品配方技术、发明专利和工艺等集成组装和配套,应用于微藻养殖、产品加工、产出产品、开拓市场,最终形成“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市场运营”的一体化产业链,围绕这一产业链,设置对应的实训实践教学模块,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加大基地实训实践承载量,努力将微藻科技产业、微藻工程中心打造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训实践示范基地,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改善学校相关专业教学的实训实践条件,为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利用校内平台,锻炼培养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先后有10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了微藻科技项目研究,从事过微藻产业开发工作。有更多的教师参加了生产劳动和市场销售工作,受到了实践锻炼。目前已形成由15位教师组成的稳定的微藻科研开发团队,是学校评定的“优秀科研团队”。他们在科学研究、产业经营中受到了实践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成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双能型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骨干教师。教学中一个共同特点是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科技产业工作经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前沿性和生动性,受到学生的好评。

3.发挥示范基地作用,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每年安排100多名学生分别到实验室、养殖基地、产品加工车间,销售市场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实验操作技术,包括藻种的繁育、提纯复壮,生长环境测定,产量预测等;(2)生产加工技术,包括螺旋藻营养液配制,养殖管理技术,喷雾干燥加工技术,制片技术;(3)螺旋藻整形产品设计;(4)市场营销,包括市场调查,营销方案制定,市场开拓等;(5)企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人、财、物),销售管理(产品流、资金流),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体系、GMP规范),卫生安全管理等。开设的《沙产业——微藻理论与实践》选修课,共有五个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综合性、设计性实训等,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河西学院校内产学研示合作育人新构想

河西学院校内产学研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技产业、承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任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相对于社会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如何使微藻科技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的平台作用,还要理清思路,深入构思,实践落实。

依据国家政策背景、学校发展的新形势和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阶段论,继续向“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多元化方向深度转型,不断提升微藻科研团队综合能力,提升微藻科技产业研究开发能力,提升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以项目带动科技产业发展,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将学校微藻科技产业、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构建学校内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训实践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常规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探索“开放、合作、共享”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路径,深化充实与完善“高校科技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一套学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而为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有效运行提供借鉴和帮助,拓展校外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相结合,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坚实平台,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学校发展、尤其是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新的成绩。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2014B-086)甘肃省2016年社科规划项目(创新驱动发展中甘肃地方性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忠家等.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

[2] 付军龙等.大学创新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3] 贺金玉.地方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4

[4]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

(作者单位:1.河西学院 2.甘州区大成学校 甘肃张掖 7340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科技产业微藻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代食品运动中微藻的科研与生产
以高能级科创合力打造科技产业地标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絮凝法采收生物燃料微藻的研究进展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微藻对低温响应的Ca2+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临安市:创新建设科技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