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016-12-03 10:11余建军
求知导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高校

余建军

摘 要:健康的体魄展现了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是民族健康发展的象征。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引导下,以健康为先的指导思想引导高校体育教学注重身体和精神双重发展。在社会急剧发展变化,各方面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同时改善其心理状态,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间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运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已是高校体育教学需要解决的一项课题。因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及时调控心理情绪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情和行为真实地反映了其内在心理状态,体育运动很容易考验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体育运动能很好地排解学生的忧愁、沮丧等不良情绪,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良好治疗。目前国内研究结果显示,运动锻炼能够改善人的心理情绪,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2.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运动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身体活动改变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活动方式,促使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的状态[1]。加快新陈代谢,激发各器官兴奋活跃,激活长期关闭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细胞,使身体获得充足的氧气。而健康的机体则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人们心情愉悦的重要保障。

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塑造良好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教学设计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身体、性格、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差异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有人文关怀情结,遇到不同情况时能区别对待,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强自信心和交流沟通能力,从而在运动中体验各种人生情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等课程促进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2]。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关于健康的知识,从而自我诊断是否存在不良的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逐渐克服这些障碍,最终做到自我判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必要的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审视当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加大改革力度,突破原有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加入心理训练部分,帮助学生克服烦躁、沮丧等不良情绪。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适时地开展关于耐力、团队协作等有关体育活动以及开展心理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改善体育评价模式

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以运动项目来划分内容的形式,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交往合作意识上来。体育评价模式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应改善体育评价模式,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作为评价结果中的几项指标,这就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评纳入系统中来,将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而长远的工程,可于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需要教师以及学校工作者全力配合,同时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环节和教育手段,于体育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于强健体魄中完善学生人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遵琴.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毕节学院学报, 2010(6).

[2]符 强.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高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