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彰显于世。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歌舞。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丰富多彩,它是几千年历史的生动写照,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音乐来传达和交流他们的思想文化。而我们的民族音乐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的象征,是彼此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未来就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发展保障。中国民族音乐也为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打开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
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觉力、自信度,同时它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在追求主动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将学校民乐团作为器乐合奏课程纳入到本校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在实践中成果丰硕,校民乐团已经三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两次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多次在省内外开展美育成果汇报展,现已成为学校乃至常州市一批最具该项特长的学生的艺术筑梦之地,是引领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课程基地,也是常州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孵化器。作为指导教师,现把近年来的实践体会梳理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民族乐团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民族乐团是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生从事学习实践、提升审美认知与经验积累的重要基地。
其一,民族乐团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中,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提高他们在实践的感知中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它能在第一时间准确细腻地反映实践成员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反馈,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获得了审美认知体验。通过实践,学生逐步体悟出:中国的民族音乐大多产生于劳动与日常生活;可展开的想象空间是那么广阔和自由。学生能够从音乐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喜、怒、哀、乐”。由此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内心去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进而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其逐渐感悟到民族音乐就是“风、雅、颂”。
其二,民族乐团实践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可培养学生与他人良好的交往互动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情感品质,扩充其人文知识。儒家学派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乐”以“仁、义”为其内容。孟子的观点即指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真与善的统一方面比道德说教更具作用。比如我们在排练民乐合奏作品《江南情韵》中,就必须让学生熟悉江苏省苏中地区扬州里下河一带和苏南环太湖流域的方言及风土人情;要排练《阿西里西》,就要使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方言语调。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音乐与人文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要指导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表情达意,就必须对排练的音乐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知识展开学习与普及。
古往今来,我国很多音乐作品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在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之初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情操。
二、民族乐团在中小学美育中存在的局限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也在全国上下积极有效地开展着。但是,根据笔者的常规课堂反馈,仍有许多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了解比较贫乏,因受到各方影响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偏见也不乏有之。经调查统计,现归纳如下。
其一,家庭教育很难兼顾。目前许多家长的想法有着较多的现实性、功利性,相对于学习民族乐器来说,他们更偏向于孩子学习西洋乐器。诚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学习西洋乐器不好,只是建议先立足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点然后再中西共进。如果想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华夏文明的灿烂及其音乐魅力,从本土的民族乐器入手,选择艺术修养深厚且具科学演奏施教技能的教师,不失为家庭教育的上策。
其二,流行音乐对于学生认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也具有较大的负面冲击。在教学中,笔者只要提到流行歌手和流行歌曲,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气氛顿时热烈;而只要一提到民乐,许多学生第一反应是迷茫,眼神里流露出不屑或黯然。显然,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家和民族音乐作品的熟悉远不如流行音乐歌手和流行音乐作品。其实,很多流行歌曲的文化艺术含金量不足,难以达到较高的审美价值。为此,笔者常常借助含有中国风元素的流行乐曲如《菊花台》《新贵妃醉酒》举例旁证,或者播放校乐团对外展演交流影像,亦或选用一批同样在教育部展演中获得一等奖的民族乐团的影像来佐证,以便引导他们“向上”的审美价值观。为了寻求该领域的多元化突破,把央视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大赛视频纳入到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也是开拓学生审美视野,突破教学局限的有效举措。
三、民族乐团是探索民族音乐
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学生民族乐团是开展实践中小学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民族音乐的内在文化潜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审判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自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发挥音乐的素质教育作用。目前,在我国民族音乐普及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正逐渐出现“沙漠化”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不甚了解、不甚理解;不喜欢民族音乐而更加偏爱流行、欧美通俗音乐等境遇。因此,如何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探寻一条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每一个音乐教育者,特别是民乐专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实践。
首先,植根课堂教学,重点落实民族音乐教学内容。从课本出发,认真选材,结合歌唱模块教学,突出民族音乐教学歌唱内容。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族)、《宗巴朗松》(藏族)、《青春舞曲》(维族)、《阿里郎》(朝鲜族)、《玛依拉》(哈萨克)等,以及《草原英雄小姐妹》《二泉映月》《紫竹调》《达勃河随想曲》《春节序曲》《娱乐升平》《大秧歌》《沙迪尔传奇》等经典民族音乐,都是可以选用的素材。在聆听、演唱这些经典作品时,教师要先与学生共同探究这些作品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或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自始自终地接受着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训练。在旋律模唱中,教师可以拓选一些极富地域特征的民歌乐句、乐段,利用齐唱、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帮助学生累积民族音乐旋律,累积民族音乐审美趣味,产生心理共鸣。在教学中,也不妨引导学生对乐句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乐曲所表达的主题,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的美育熏陶。
其次,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审美普及教育。除了音乐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学校展版、报廊,开设关乎民族音乐文化的专题内容,普及鉴赏民族音乐小常识及民族器乐知识。依据学生兴趣,选用相关题材故事或知名作曲家创作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他们探究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再次,广泛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才艺展演与交流的空间。学校可以在春秋两季开学典礼以及相关校园活动中适度安排学生才艺展演;也可以邀请专业乐团或兄弟学校乐团深入到校园演奏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改变传统演出方式,展演前可进行展演乐曲创作背景及基本赏析讲解、互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与审美探究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感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最后,努力开拓审美教育视野,整合社会各方优质资源,逐步引领带动学生家长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例如,邀请家长们共同参加亲子活动,参与学校开展民族乐团的各项美育实践,通过与孩子们共学习、共进步,共同营造一个利于开展学生美育的大环境。
总之,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民族乐团可视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中践行美育的重要选项。它既可以优化、丰富我们的校园人文环境,也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该领域的专长艺术教师实践美育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教学行动空间。作为基础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立足扎根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里,传承好祖先留下的艺术宝贝,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守住民族之魂,感知时代召唤,携手走向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做有知识有文化的时代弄潮儿。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