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翠 (亳州学院教育系 236800)
乐舞教学法在少儿国学经典编排中的实践研究
——以《少年中国说·白马篇》为例
孟凡翠 (亳州学院教育系 236800)
以乐舞教学法的概念入手,用《少年中国说·白马篇》为实践案例,探讨在国学经典的排练中如何运用乐舞教学法,明确其意义、可行性及注意的事项。
乐舞教学法;国学经典:实践研究:少年中国说·白马篇
乐舞教学法,自古有之。“在中国古代歌舞乐是三位一体的,古代所谓‘乐’,往往是指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时也单指音乐或舞蹈。当然,有舞必有乐,所以‘乐’,常常是指乐舞而言。如果舞时有歌唱和乐器伴奏,则‘乐’就是指音乐、舞蹈、诗歌的结合了”1,而孔学的乐舞思想的核心是“崇礼”“尚仁”,孟学孔学的乐舞思想的核心是“民本”“亲民”,荀学的乐舞思想的核心是“缘人情”,先秦儒家的“乐舞”思想经由一代代人不断地理论构建和创新,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民族血脉之中。乐舞教学法,则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理论建构为基点,通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上的而构建和尝试,从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乐舞教学自古就有,而且非常强调三者的结合,进而促进人的成长。
什么是“国学经典”呢?“国学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原创著作”2,这是当今大家能够普遍接受的一个阐释。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在国学经典中。当今的少年儿童生活在物质水平相对优越的时代,文化的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让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今时代仍然闪耀出光芒,如何达到育人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受到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人们群众研究和热议的话题。编排国学经典的节目,通过学生参与到节目中来,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润、意志得到锤炼,从而更好的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内涵,进而培养少年儿童优秀的品格,提升其内在的精神气质,那便会有意或无意的见之于日常的行为当中,并达到知行合一,那么我们的民族便会立于世界强者之林,中华民族的文化便会源远流长。
乐舞理论从先秦儒家开始,就已深入人心,且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检验,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宝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都告诉我们,孩子们的艺术能力是需要激发的,每一种艺术能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作用的建立在普通人的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艺术能力基础上的听觉艺术能力、视觉艺术能力、形体艺术能力、言语艺术能力这四种基本艺术能力之间,在艺术学习中建立了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有机的联系。这四种基本艺术能力是一种“共生相成”的关系,不仅可以凸显自身的个性,也可以激发生成新的艺术创造力。乐舞教学法应用于国学经典节目的排练,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都很有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3,可见,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整合教育,是当前我们改革的一个方向。
第一,要彰显中华民族之神韵。从素材到风格,从动作到音乐,从服装到道具,都要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神韵,要表达少年儿童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第二,节目的构思要合乎节目的思想立意。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尾都要紧紧围绕主题,切不可为了好看而使主题模糊或转移。第三,诗、舞、乐三者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三者共同宣泄着情感,在意境、形象上要达到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少年中国说•白马篇》这个节目,是将诗词、舞蹈、音乐结合在一起的一个节目,目的是希望能让少年儿童通过排演这个国学经典的节目进一步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舞蹈的编排中力求表现出国学经典的气韵,并通过构思将《少年中国说》与《白马篇》有机的结合起来表达。《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千古名篇,表达的是少年所具有的朝气蓬勃,强烈的鼓励少年儿童又有理想有抱负,从而国家也会“少年中国”,充满了向上的朝气,从而立足于世界之林。《白马篇》是安徽亳州曹魏文学家曹植的早期作品,文章同样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蓬勃,诗歌讴歌了少年高超的武艺以及可以“捐躯赴国难”的崇高的爱国精神。两篇文章在精神气质上一脉相通,凝聚和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个节目的表演者是亳州师专实验小学的四年级的孩子们。
节目的编排既要有儿童情趣,还要有民族风采与时代精神,要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吸引住孩子们,他们才愿意主动投入到节目的编排当中去,才能达到国学经典育人的目的。
第一,选取节目的素材。原则是依据节目的思想立意、地区特色等因素,立足于少年儿童的特点,从大量的国学经典及舞蹈、音乐素材中,挑选出与之最对应的材料,并对作品的初步形态有一个预想。作品想要表达少年儿童蓬勃向上的精神内涵,《少年中国说》具有代表性且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白马篇》是亳州曹魏文学的一篇代表作,既具有地方性又与主题一脉相承,这样,诗歌的素材就选定了。舞蹈与音乐经过大量的浏览经典作品,最终选用高亢、热烈的题材进行重新编排和编辑。
第二,根据立意,确定节目的结构。立意确定了,把选取的素材进行合乎逻辑的安排,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式。根据情感的表达,将结构定为ABA式,A段是少年中国的满怀的爱国情感,以音乐舞蹈为表现形式。B段是少年儿童的国学经典诵读,诵读中配合音乐和舞蹈动作以及队形的变化。再到A段少年儿童对富强国家的热切期盼,以舞蹈音乐结束,与前面相呼应。A段以舞蹈开头,作品以行开篇,以红色的扇子为道具,男生与女生以充满激情的舞蹈动作语言以及相匹配的音乐,揭示出了作品的情绪、形象和环境。B段是作品展开的部分,是主体部分,少年儿童诵读《少年中国说•白马篇》,在作品中所占篇幅最长,其中,领读与群读交替出现,舞蹈动作与诵读内容要和谐,舞蹈调度要均衡布局,有些画面要精心设计,因为要展现武艺,所以一些武术动作进行舞蹈化编排,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要时而舒缓时而激越。B部分是引发高潮的先导。再到A段,则是作品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结尾部分,这部分揭示作品的立意,以舞蹈场面来进行。男生与女生手持红扇而舞,在国旗下行队礼,篇幅不能长,要短而有力,要能表现出情感的张力。
第三,作品的排练,进行二度创作。使前面的准备工作变为立体可见的艺术形象展示出来,作品的排练是一项周密而细致的工作。实验小学的孟斐老师、李翔老师和我首先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将《少年中国说•白马篇》的创作意图、表现手法、风格特点、表演要求等向学生做了宣讲,孩子们很感兴趣。排练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乐趣的,学生们的诗词的朗读及背诵,对音乐、舞蹈的理解和表现,处处充满了学生的二度创作。刚开始,要数着节奏拍子进行训练,逐渐过渡到合着音乐进行训练。排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初排,另一个是细排。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听觉、视觉等,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学经典的排练中,身心得到了美的熏陶。特别是在细排部分,从眼神、站姿到手型,从发音、咬字到节奏,从节拍到旋律,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孩子们也是不厌其烦的练习,力求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四,作品的演出,全面展现作品的魅力。作品的演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少年中国说•白马篇》的孩子们从排练之初就开始渴望能进行舞台演出,演出那天,孩子们穿上漂亮的演出服,每个人都化了淡妆,从舞台下面望过去,很精神。这个时候,要求孩子们的状态要在最佳状态,语言、舞蹈、音乐要完全融为一体。
注释: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4.
2.于香云.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2):93.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S].2003.
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民俗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2013SQRW133ZD);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新标准背景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3jyxm286);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项目“基于两个标准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014zdjy147)
孟凡翠(1980-),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舞蹈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民族舞蹈学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