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黎明+杨仲勋+何雪峰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优化整合、适度集中、合理布局、方便入学”的基本原则,三门峡市共进行了三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2010~2015年的第三轮布局调整中,全市农村学校所数、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和专任教师人数均明显减少。全市农村小学在校生由136962人减少到90608人,学校由480所调整到203所,专任教师由8653人减少到6333人。农村初中在校生由73680人减少到49468人,学校由100所调整到86所,专任教师由5283人减少到5122人。与此同时,全市农村教学点和在校生却呈增长态势。2015年,全市有农村教学点428个,比2010年多128个;在校生10924人,比2010年多1913人。
目前,三门峡市经过三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解决了村村办学“小而全”的问题,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较好满足了适龄青少年、儿童的入学需求。全市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实际入学率达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在90%以上。灵宝市、义马市和湖滨城区均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称号。全市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达到了省定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基本实现了农村学校的网络“校校通”和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即使在卢氏县位置偏僻的“一人一校”教学点,教师也开始利用“点点通”教学资源上课。但是,目前全市的农村中小学布局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解决。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布点不尽合理,部分学校服务半径过大,不利于学生入学
据统计,全市有1362个行政村,仅有203所小学,平均6.7个行政村才有1所小学;包括428个教学点在内,平均2.2个行政村才有1个教学点或学校。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所辖的卢氏县、渑池县和陕州区东部、灵宝市西南辖区的行政村之间相距较远,行政村一般又下辖多个自然村,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大多交通不便,学校服务半径过大。
例如,卢氏县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县。该县有农村成建制小学41所,在校生8391人,校均205人,乡镇小学和教学点学生分别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43.7%和20.3%,校均服务半径11.3公里。该县狮子坪乡毛河村箭岭沟组与陕西省商南县毗邻,距离乡中心小学44.5公里。陕州区宫前乡的兰庄教学点最大服务半径为5公里、最小为3公里,西李村乡的南岩教学点最大服务半径为8.5公里、最小为1.5公里。宫前乡走读学生中,乘公交车的约占1/3,家长接送的约占2/3。西李村乡因不通公交,走读学生中家长接送的占85%以上。
据调查,小学生在本乡镇走读的,不计家长接送成本,每名学生每年需要消费3000元左右。在本乡镇租房就读的,不计家长陪读成本,每名学生每年需要消费4000元左右。孩子在城镇走读或寄宿制就读,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部分农村学校流出学生逐年增加,空壳化趋势明显
随着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流入。2011年三门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0861人(小学4927人、初中5934人),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21519人(小学14898人、初中6621人)。与此同时,2010年到2015年间,全市乡、村小学在校生数由88087人减少到34012人,初中在校生数由32930人减少到12463人。2015年全市学生在100人以下的学校有482所,全市小学空壳学校(在校生数为零)54所(渑池县29所,卢氏县20所,湖滨区3所,陕州区2所)。
(三)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不健全
全市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230余所。部分学校宿舍学生人数严重超标,学生洗澡难问题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无法提供饮用热水。一些农村初中教师住宿条件非常紧张,如灵宝市、渑池县的一些乡镇中学三四名教师挤住一间宿舍。寄宿制学校办学成本较高,是制约学校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的重要因素。如陕州区王家后乡为缺水山区乡,当地学校购置1吨饮用水需18~25元,是城区学校居民用水成本的6~8倍。
(四)是寄宿制学校缺少专业的宿舍管理员、心理辅导教师、校医、保安等人员
学生心理辅导、生活指导、安全管理不到位,潜在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心智发育。
二、意见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
一是坚持小学生就近入学优先。学生就近入学,是促进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减轻教育负担、实施教育扶贫的需要,更是维系亲情的现实需要。因此,要办好现有的特别是不计划搬迁撤并的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二是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有两个途径:其一为发展寄宿制学校。高中要尽快全部搬迁到县政府所在地;每个乡镇要集中财力、物力办好1~2所寄宿制初中,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初中也可以逐步搬迁到县政府所在地,同时要办好1~2所寄宿制小学以满足留守儿童入学需要。其二是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平原地区和能够通行校车的山区,采取国家提供校车和免费午餐服务制度,保证小学生就学的方便,从而适度扩大办学规模。
(二)完善小学及教学点经费管理使用机制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是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使用的。教学点不足百人的,按100人标准拨付公用经费;成建制小学不足百人的,按实有人数拨付公用经费。建议不足百人的成建制学校和教学点一样,均按百人为起点拨付公用经费,同时生均公用经费统一由县级教育部门直接拨付到成建制学校管理使用。
(三)改善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完善服务功能
尽快明确统一的寄宿制学校建设用地、建筑面积、各功能室配置、生活设施、安保设施以及师资配备等标准和要求,切实加快建设与寄宿制学校相适应的食堂、宿舍、洗浴等设施。按照“一室一厅一卫一厨”的标准建设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确保农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同时,建议将现行的寄宿制小学每生每年63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830元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含取暖费),分别提高到830元和1030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心理辅导干预医生。
(四)妥善处置盘活农村中小学闲置校产
一是农村小学、初中学生减少,要改变因此而闲置的校舍的功能,增加或转岗培训教师,使农村学校向学前教育延伸一到两年,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要。二是农村普通高中因搬迁等闲置的校舍,由上级部门统一出台指导性政策,明确规范处置利用的原则、程序、标准和税费减免等有关优惠政策,以县级为单位做好学校资产置换工作,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本地教育。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