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张 莉
“小黑庄”的完美蜕变
文/图_张 莉
西华县杜岗村是红色革命老区,1938年10月11日,彭雪枫、吴芝圃、肖望东、张震在杜岗会师,成立了新四军游击队。虽然曾经拥有厚重的革命历史,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该村经济发展缓慢。
1992年,该村终于通电,结束了无电史,经济也开始发展。西华县供电公司重视扶持革命老区的发展,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杜岗的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为老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改造后的线路
革命老区杜岗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会师根据地,一个主要原因是位置偏僻,贫穷落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栗村、柳城、汕字头等邻村都用上了电,杜岗村村民还是用煤油灯照明、用驴磨面,因为没有电,附近村子的人都称它“小黑庄”,姑娘一听是“小黑庄”的都不愿嫁。村里找不到媳妇的年轻人排成行,老年人经常去堵村支书家的门,逼着他想法子接电。村支书多次和附近村上协调接电的事,却都无功而返,原因是离线路远,供电半径长。在那个节约用电、经常限电的年代,附近村庄的老百姓无论如何也不答应让杜岗人把电接到本村的线路上。
1992年春天,西华县电业局排查用电情况时,了解到该村的情况,专门召开党委会,讨论杜岗村通电的事,讨论结果是:“想尽办法通电,不能让老区人民掉队!”该局从技术、施工部门抽出技术骨干,到现场勘测,决定从县城的高压线上直接架设线路过去。村支书李文庆回忆:听说县电业局给办电的喜讯,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村里的男劳力都主动请命,肩扛手提,配合电业局的施工队施工,从栗村到杜岗的田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最终,电业局为该村安装了3台变压器,配变总容量达到90千伏安。农历六月初一,电通了,“小黑庄”被点亮了。通电那天夜里,村里人聚集在一起,兴奋地聊着电,规划通电后的打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架了线路,好找媳妇!”电工蔡秀山也是当时的老大难,村里接了电,他当上了电工才算把媳妇娶进门。
1992年以前,杜岗村民用煤油灯照明
通电后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低压台区
改造后的台区
通电后,革命老区的人民积极主动寻找发展的路子,头脑灵活的村民开始添置磨面机、办小型加工厂等。为了满足老区人民的发展需求,1998年电网改造,西华县电业局对该村进行改造增容,改造后,村里拥有5台变压器,配变总容量达到了1115千伏安。
近年来,国家对革命老区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杜岗村因木材资源丰富,在生活用电无忧的情况下,村里开始发展经济,木材加工厂越办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00多家,养殖场、预制板厂……很多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供电半径大,电压低等电网薄弱问题凸显。
村民胡国礼等人谈起以前的电网一脸的无奈:“用电的厂子越来越多,电压低,剥板机干嗡嗡不干活,剥的板厚薄不匀,客户整天提意见。中午下班回家,想凉快一会儿,空调也不工作!”“喂鸡需要用上料机,电不足上料机不走,没办法,只能每天早晨4点天不亮就起来打饲料!将喂鸡的时间改到板厂下班时间……”工厂用电负荷重,保险整天烧坏,无奈下,电工蔡秀山召集群众开会,将线路分成两路,一部分工厂上午用、一部分工厂下午用,养鸡场和群众趁工厂下班用电。
配变容量不足、线路老化,薄弱的电网已经不能满足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用电需求,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安全可靠用电的心头之痛,老区人民期盼电网升级改造。
如今,农网改造升级再起航,西华县供电公司结合杜岗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将革命老区杜岗村列到首批农网改造名单,倾力支持红色旅游等经济发展。
2016年5月9日,革命老区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开工,该公司派4支共产党员服务队来到杜岗村,立电杆、架设高低压线路、新装变压器、安装智能电表等工作如火如荼。据现场负责人李庆伟介绍,为革命老区改造线路,施工人员全是主动请缨的党员,现场安全措施更加全面到位,施工提示牌、安全保护围栏严格按照标准化设置、安全工器具、施工材料整齐有序摆放,放线、架线施工全部按标准化作业流程有条不紊展开。10千伏线路全长10.51千米,延伸至村外的万亩荷塘,放线架线采用旧线带新线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影响破坏农田作物生长,还能降低劳动强度。电网升级改造后,新型LGJ-120型新导线,取代了原有的35毫米线径老线,居民家的进户线也由原来的老化铝线换成了崭新的铜芯线。电充足了,困扰老区人民发展的难题解决了。
杜岗村已经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原军委副主席张震还为杜岗村亲笔题词,利用这些财富,该村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红色品牌,积极开展红色旅游项目。从贫穷落后到生机盎然,杜岗村实现了完美蜕变,电从点亮“小黑庄”到改善民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见证了革命老区的历史变迁。
(作者单位:西华县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