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思考与对策探究

2016-12-02 05:49李莹莹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院校旅游

刘 佳 李莹莹

DOI:10.16750/j.adge.2016.10.004

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思考与对策探究

刘 佳 李莹莹

运用空间分析与内容分析法,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培养模式及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繁荣发展,但始终存在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与高素质管理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现实问题,阻碍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目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TA)教育是培养旅游业管理人才的关键渠道。为加快完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有必要进一步审视MTA教育模式,探索创新教育机制。

经文献检索及分析发现,目前国内有关MTA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三方面:①基于全国的模式探讨。MTA发展初期,姚延波[1]、邓爱民[2]等曾对其培养模式提出设想;随后,付景保对MTA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总结,提出需加强招生至就业多环节的指导管理[3],廖阳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MT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行量化构建[4],蔡君提出应放开报考条件、加强对外宣传与多方合作[5]。②基于区域的实践总结。梁茜[6]与陈炜[7]、金海龙[8]等分别对广西与海南的MTA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MTA教育应立足地区实际,结合环境条件与旅游发展基础培养服务当地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③综合国内外的案例比较与经验借鉴。胡志毅比较国(境)外七所院校的MTA培养模式,认为国内MTA教育应在录取门槛、课程设置、就业指导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完善[9]。胡晓珊在总结美瑞院校旅游课程特色的基础上提出MTA课程需要从课程结构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优化设计[10]。既有研究对MTA教育发展作出了阶段性总结,但系统性不足,缺乏对MTA教育情况的整体把握。本研究从时空视角对MTA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培养模式与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十三五”期间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一、MTA教育情况分析

1.整体资源配置现状

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体系逐步完善,但层次分化较为显著。如图1所示,2014年开展旅游管理类本科、专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分别为565所和1068所,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院校146所,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院校73所。同年旅游管理类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招生比例为1∶35∶70,远不及国际公认的最佳比例1∶10∶15。尽管近年国家多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但MTA教育规模仍十分有限,2014年全国仅招生592人,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提升空间。

图1 2015年MTA学位点分布

从院校类型来看,MTA学位点涵盖 “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及普通高等院校。以普通院校为主,“985工程”与“211工程”院校比例不足一半,重点院校稀少且缺乏国际竞争力,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2.培养规模变化趋势

如图2所示,在招生院校方面,首批获得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达57所,2012年新增琼州学院,2014年新增17个但有2所院校不再招生,至2015年累计73所,院校规模不断壮大,其中以普通院校数量增加最为明显,重点院校规模几乎不变。

图2 2011~2015年MTA学位点变化情况

如图3所示,在招生规模方面,2011~2013年MTA招生录取人数分别为337人、487人和557人,年均增长率28.56%,尽管整体规模较小,但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对应招录比分别为53.92%、62.84%及68.43%,实际录取人数与计划招生人数差距不断缩小,项目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潜在考生对其关注与需求增加,发展空间广阔。

图3 2011~2013年MTA招生规模

3.地域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共28个省 (区、市)(不计港澳台)拥有MTA学位点,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人才培养已引起普遍重视。如图4所示,学位点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①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及北京、天津、上海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及江西8省;西部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以及重庆12省(区、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成熟、科研力量集中,旅游人才需求旺盛,有利于MTA教育发展,该地区学位点总量占全国47%;中部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密集,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学位点数量仅占全国27%;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民族风情构成其主要的旅游吸引力,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人才培养基础相对薄弱,除四川、陕西等旅游大省旅游教育相对发达,其他省份即使开设学位点也较少,如内蒙古、新疆、甘肃地区只拥有一个MTA学位点,而宁夏、青海与西藏地区尚无该学位点。整体上来看,MTA教育资源从东至西逐渐递减,分布不均。

图4 2015年MTA学位点省域分布

从院校具体招生情况来看,同样分布不均。如表1所示,院校招生规模以1~20人为主,高招生(大于等于20人)与零招生院校也占一定比例。东部地区招生规模最大,受招生政策优惠及地方旅游事业发展带动影响,西部地区招生人数排名也比较靠前,综合考虑培养院校数量差异,中部地区招生结果最不乐观。

表1 2011~2013年全国各单位招生规模

二、MTA培养模式及特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单位在科学教育理论与高层次应用人才成长规律指引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的综合素质结构与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及教学资源、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为保证研究的可行性,资料的可得性、典型性与客观性,本研究依据地理区域、院校及专业发展概况,分别选取东部地区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中部的牡丹江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西部的四川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26所院校作为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11]对其公开可获取的招生简章、培养方案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MTA培养模式进行考察。

1.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同中存异

培养目标是通过培养活动使培养对象在综合素质结构方面所达到的标准,是培养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由社会领域和层次需要决定,因院校类型与级别不同。通过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国际化视野”“战略思维”“高层次”“企业领袖”“管理精英”“应用型”“复合型”等词汇多次出现在MTA培养目标中,培养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与战略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管理人才是MTA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方向是培养目标指引下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与院校区位、学科擅长领域、师资力量及结构密切相关。如表2所示,各MTA学位点的培养方向一般是3~5个,“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及“旅游规划管理”等是热点方向,同时部分院校紧跟社会需求变化依托学科优势结合地域特色进行创新,如为促进民族旅游发展,桂林理工大学设置了“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方向;伴随“互联网+旅游”模式推进,海南大学开设了“智慧旅游”方向;依靠强大的人文学科背景与师资,复旦大学开设了“旅游文化创意与休闲旅游”方向;凭借中国旅游业的“黄埔军校”、旅游教育领军学院等专业优势,南开大学设立了“旅游领导力”方向。各院校培养方向大同小异,在聚焦旅游热点问题的同时,逐渐走向特色化发展。

2.培养方式灵活,课程系统模块化

MTA培养普遍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培养、在职和脱产学习并存的双轨制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全日制脱产学员的学习方式与学术型硕士生相同,非全日制学员则是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集中学习。实行2~5年不等的弹性学制,学员可申请提前或延迟毕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对统一,主要包括:①学位公共课,包括专业英语和政治理论课程等;②专业必修课,即MTA教指委《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战略、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旅游营销、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服务管理及旅游信息系统等七大核心必修课;③如表2所示,方向选修课由院校根据生源特点结合专业基础围绕研究方向开设,如领导力与人文素养、节事管理与商务旅游、旅游文化、民族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等;④集中于第四学期的校外实践,主要是在旅行社、酒店及景区等行业部门学习实践。

3.师资队伍多元化,产学结合协同教育

MTA教育实施双导师制,教师来源多元化,保障了课程学习与行业实践共同发展。如中国海洋大学MTA教育中心为学员配备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及业界导师三方师资,核心课程由本校教师教授,针对旅游热点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另聘来自地方旅游局、青岛崂山风景区、青岛银海旅游集团以及威海海悦国际饭店等业界精英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指导工作。五年来各院校依托旅游局及地方旅游业发展,联合景区、酒店及旅行社等行业资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逐渐形成产学结合协同教育的良好局面。

4.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基本统一

招生政策方面,严格按照教育部及MTA教指委规定,对学员报考资格尤其是工作经验提出明确要求;学制以2~3年固定学制为主,弹性学制实施积极性不高;学分要求上均达到MTA教指委规定的32学分最低标准,结合实际开设课程;学位论文要求皆为对学位条例及MTA教指委相关文件的直接引用;质量认证与评估方面,多停留在政策要求的最低水平,对其专业认证评估及排名获奖情况提及较少。综合来看,MTA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较为完善且相对统一。

表2 MTA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部分院校)

三、MTA教育存在的问题

1.招生规模不足,生源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市场宣传不到位等原因,MTA教育面临社会与市场认知度低、影响力弱等问题,招生规模远没有达到计划与预期。另外,通过管理类联考招生有利有弊[12]。虽然可以从其他专业获得调剂生源,但也意味着要与MBA、MPA等成熟专业学位同台竞争。如2013年录取的考生中报考MTA的考生仅占68%,其中51%的考生由第一志愿院校录取,17%的考生被其他院校录取,还有其他32%的考生则由联考其他专业调剂而来。管理类联考一方面有助于扩大MTA生源,但也会对其生源质量与长期发展造成影响。

此外,由于报考条件未要求考生必须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报考人员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因工作需要希望得到专业知识培训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将攻读MTA作为职业晋升通道的普通员工;将读书视作职业避风港的失业人员及有意提升学历层次的职专院校教职群体,多元化的考生结构导致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尽管招考工作不断改革,但根本途径仍以选拔性考试为主,这导致许多有丰富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与培养潜质的考生由于理论考试不合格被拒,对生源规模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目标定位模糊,脱离旅游行业需求

“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素养、扎实专业理论及能力、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是各院校MTA教育普遍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并高度相似,难以与景区、酒店及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多样性的人才实际需求相对接,缺乏细分行业部门的针对性及具体实现途径说明;教育市场同质化严重,多数院校未根据地域、学校及专业特色调整目标定位,缺乏个性与创新。尚未建立科学的培养效果考核体系与市场化办学机制,校企联系局限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就业招聘等,信息沟通不对称,企业用人要求未渗透到教育培养计划中。此外,在职非全日制学员在校时间较短,繁忙的工作导致其很难深入学习和参与实践,加上部分生源并非来自旅游行业,也没有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打算,这些都导致MTA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率较低。

3.课程体系特色不鲜明,教学资源匮乏

MTA课程体系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方向选修课、校外实践课四大模块,存在专业课程设置重复,公共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①专业必修课与方向选修课课程设置重复,如“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与“旅游资源开发与技术”,“旅游规划与战略”与“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产业经济分析”与“旅游经济研究”等在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上有重叠;另外,教学内容广而不专,过分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缺乏品德素质类与创业类课程;②注重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学员往往会对英语及政治理论等学位公共课产生不满,学习效果不佳。同时,教学使用的经典教材与典型案例多引自国外,缺乏时效性与创新性,与旅游企业联合进行教材与案例建设的机会不足,反映本土旅游发展实践的教学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得不到保证;缺乏配套案例讨论室、实验室等,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稀少,教学资源匮乏。

4.师资力量欠缺,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多数MTA教师都是在旅游相关学院从事本科或硕士生的教学科研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学术研究上有待提升,受限于传统教育体制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尽管各院校纷纷实施“双导师制”,聘请业界专家开展教育教学,但他们通常工作繁忙,给课程安排带来困难,师资力量总体不足。另外,教师讲授仍是主要教学形式,案例研究、现场模拟等实践环节缺乏;教师依旧为课堂主导者,多单向知识传授,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外加部分学生的懈怠与旁观者心态,使MTA教学在培养学员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与团队管理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5.效果考核不系统,质量评估标准缺乏

各院校MTA办学理念上,过度重视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与论文撰写,对实践环节关注不够;学员培养效果与质量评估尚不系统,考核体系单一,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完成论文答辩即可获取研究生学历证书及硕士学位证书,评估标准集中在考试与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内部约束力量薄弱。同MBA国际三大认证体系相比,MTA教育发展与评估尚无职业组织与评价机构参与,也未建立任何职业认证体系,外部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四、推进MTA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招考制度

促进旅游人才区域及高校间均衡发展。实行“梯度推移”策略,重视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引导旅游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提高旅游发达地区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提升旅游学科地位,加强重点院校旅游学科建设;调整现有教育体系,扩大MTA教育规模。

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生源数量。首先,国家旅游局和MTA教指委等全国性专业组织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意识地发展完善MTA教育;各院校要加大MTA项目宣传推广,做好教育培养工作,提升在读学员满意度与社会认知度。其次,改革招考形式,逐步向GMAT考试形式转变,改选拔性考试为资格性考试,提高面试在入学选拔中的作用,让更多优秀的行业人员取得复试资格;突破只招收中国籍考生限制,提高国际生源比例与质量,依托国际化平台向多元共享的方向发展。

2.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品牌战略

突破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改变“大杂烩”的教育方法,走专业化办学道路,以需定产,尝试针对景区、酒店与旅行社等细分行业及养老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的课程设计,加大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重点培育专项人才;借鉴MBA项目经验,开展“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和专业化”项目管理[13];加强营销意识与融资理念,开发体现院校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课程与活动。加大品牌教师、优秀学生和特色活动包装,成立战略发展研究部,负责对外联络宣传与品牌运作;建立校友网络,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竞争优势与就业满意度,形成口碑效应与社会认可。

3.创新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探索创新课程体系,调整各课程模块比例;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学期分布;结合院校性质、地域文化及专业方向打造课程精品;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实务性教学与应用型科研,实现从“基于学术理论框架”的学习向“基于实践问题”的学习转变[9]。如中国海洋大学可依托海洋学科专业基础、青岛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开设海岛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滨海旅游目的地管理、游艇码头产业管理等课程,结合理论探讨与案例实践,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其次,加快完善本土化优质案例库建设;建立机制激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室、小组讨论室、体验式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丰富现代教学设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提高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从制度上促进教师学术实践双发展;联合旅游行业部门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实践并撰写案例;建立明确的培训体系,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学习以及校外由国家旅游局、MTA教指委举办的实践培训与学术研讨等活动。其次,积极开展师资的交流引进,建立完善校院系间灵活的师资流动共享机制;与国(境)外院校合作,选派教师到境外研修并引进外籍教师讲学;加快后备师资培养,加大教师评估与竞争上岗力度,有效提高师资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在职学员碎片化学习特点,开展翻转课堂,激发学员主动探索与思考;开展问题式学习,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14],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新意识与责任观念,锻炼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构建实践考核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认证

构建体现行业特色的实践考核体系,使其成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员成绩的重要标准,促使学员深入行业实践;以过程评价为核心,由注重课堂教学向注重能力锻炼转变,针对案例讨论、现场模拟、企业调研、实践科研训练、企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教育形式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鉴MBA教育经验,将MTA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有效结合,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促进MTA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市场认知度。

[1]姚延波,徐虹.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C].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年会,2010.

[2]邓爱民,黄鑫.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2):51-53.

[3]付景保.中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展望[J].许昌学院学报,2013(3):146-148.

[4]廖阳,王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构建[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10):312-315.

[5]蔡君,张茵.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39.

[6]梁茜.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7-19.

[7]陈炜,杨欣玲.面向北部湾经济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广西旅游管理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40-44.

[8]金海龙,张睿.海南省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3(5):112-115.

[9]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2(4):113-116.

[10]胡晓珊.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优化设计初探——基于美瑞高校旅游课程特色的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11]丹尼尔·里夫,等.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2]邝伟楠,孟萍.MTA怎么样了?[N].中国旅游报,2013-09-25.

[13]马绍壮.浅析中国MBA教育的挑战和对策:以学生、教师、教学方法到项目管理为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 (1):27-29.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 201008/93704.html.

(责任编辑 刘俊起)

刘佳,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青岛 266100;李莹莹,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266100。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院校旅游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旅游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