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低见牛羊
—— 访201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坎普

2016-12-02 05:31吴星铎刘畅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8期
关键词:坎普牧民草地

文/吴星铎 刘畅

风吹草低见牛羊
—— 访201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坎普

文/吴星铎 刘畅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前右)为坎普(前左)颁发201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王泱摄影)

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又是一个宁静安详的早晨。

明净的落地窗之内,一位老先生像往常一样,正准备用早餐。忽然,“咚咚咚”几声轻叩打破了宁静。抬头一看,原来窗外是一只袋鼠,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瞅瞅这儿,瞅瞅那儿,像是要分享餐桌上的那盘美味。

这是大卫·罗纳德·坎普(David Ronald Kemp)在采访中为我们描绘的他的早餐情景。作为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草地农业科学家,他拥有自己的农场。在农场里工作,远离世俗喧嚣,工作累了就坐在山顶上,俯瞰山下美景,怡然自得。

坎普曾任第22届、23届世界草地大会主席,现任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悉尼大学高级教授。2014年获甘肃省人民政府“敦煌奖”,2015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坎普(左)与青藏高原的牧民合影

“降低载畜量与增加收入不矛盾”

“能获得‘友谊奖’我感到非常荣幸,这表明我在中国的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我现在取得的成就源于整个团队默契的合作,这个褒奖也是对我们全体同事的认可。”坎普说。

自2001年应邀来华以来,他致力于如何提高中国日益退化草地的生产水平,他在中国组建了一个由中、澳、日、加四国40余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研究中国西部地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收入提高途径。在对中国畜牧业生产方式长达15年的研究中,坎普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国西部的甘肃、内蒙古等试验区建立了放牧家畜精准管理和草畜平衡两个模型,引入了草地快速监测方法,使项目区草原载畜量降低了50%,同时使牧民收入提高了15%-50%。

“降低草原载畜量与增加收入并不矛盾。”坎普说,“我们研究的重心就是如何在提高牧民收入的同时,也保护环境。”

“中国的草原,是你们最大的生态系统,将近4亿公顷,正是因为它占地如此之广,做好草原的管理工作才尤为重要。”坎普说,牲畜的过度增长会对草原带来极大的危害。从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如果不吹,牛羊隐没在草丛中,完全看不见。后来草原遭受破坏,连老鼠都能看见。草原的保护非常重要,“草原越盛,就可以养活越多的牲畜,人们也就有越多的肉可以吃,奶可以喝,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样,草原越盛,抵御沙尘暴的能力也就越强,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如果牧民们蓄养的牲畜数量减半的话,提高效率,剩下的这一半也可以产出更多的奶和肉制品。我们需要着眼长远,以全局为重。通过系统的分析,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组合,从而提升各方利益。”坎普认为。

坎普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系列的精准管理措施,构成了一套完善的放牧家畜生产体系优化模式,例如:冬季暖棚舍饲、改善家畜饲养基础设施条件、调整产羔时间、妊娠后期母羊补饲等。

“目前,这个模式已经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新疆、四川、贵州、青海等多个省份得到了推广应用,并且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欢迎。”坎普自豪地表示,“我希望中国的草原能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和利用,人们的生活也能过得更好,牧民变得越来越富有。”

“我很喜欢和牧民相处”

“我一直很喜欢和牧民相处,大家一起坐下来,喝酒聊天,谈谈一天的工作。我们也会跟当地人一起载歌载舞,只是我这个澳大利亚人唱歌实在不怎么样。”坎普笑说。

坎普现在每年来华开展工作2次以上,累计在华工作3年左右,赴项目区实地调查及现场指导20次以上。他促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初级产业部与甘肃省农牧厅草地畜牧业技术合作项目。

坎普说,中国典型的交流方法是,开一个大会把牧民召集起来,每个人都坐下来,然后会有人站起来发言,有时候开完会再一起去餐厅吃饭。“然而,我们不会这样做。我们会去他们的牧场,就在牧场或是家里的院子里交流,牲畜就在四周活动。我们会通过问一些简单实在的问题,和牧民建立很好的联系,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生产,理解这种做法背后的含义。”

“在澳洲,我们也是直接跟牧民交流。牧民们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的牧民是医学博士,却弃医从牧,因为牧民收入更高。”坎普说,中国的牧民,往往文化程度比较低,比较朴实,“比如我们会问中国牧民关于他们的一些不科学的饲养习惯,为什么这么做。中国的牧民回答,‘我们一直都这么做啊。我爸爸这么做,我爷爷这么做,我的曾祖父也是这么做的。’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他向牧民提出了调整产羔时间、妊娠后期母羊补饲等建议,但有些建议一开始并不那么容易被中国牧民接受,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的一贯做法,但实践之后他们意识到坎普的建议是对的。

坎普自己的种植着橄榄树的农场里,雄性袋鼠在雪地上打架

“人才是推动项目的最关键一环”

坎普对培养人才不遗余力。

坎普介绍说,在中国工作期间,他联合培养指导了十几名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团队成员包括了畜牧、兽医、草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的研究,我会进一步确定和稳固团队成员的专业方向,从而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成员的发展和项目的执行是密不可分的,人才是推动项目的最关键一环。”坎普说。

在坎普看来,相比澳洲的团队成员,中国的成员较为保守,不太善于质疑,“应该是‘我们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方告诉另一方你应该怎样做’。”坎普说。

“通过与坎普及其团队的合作交流,我校成员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能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保持同步。大大提升了我校传统优势专业畜牧、兽医、草业等学科的研究水平,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紧跟世界研究热点,进一步凝练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方向,提高了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甘肃农业大学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澳大利亚人喜欢大片大片广袤宽阔的地方,比如去沙滩,去冲浪,去捕鱼,在那儿待上一整个周末。也会去荒无人烟的草原走走,除了可以看到袋鼠,其他什么也没有。在中国,好像大家习惯了待在城市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坎普说。

坎普在澳大利亚有自己的农场,除了每年来中国待两三个月之外,其余时间都会在自己的农场上料理和妻子一起种植的3000株橄榄树,为它们浇水、除草、采摘,把橄榄油拿到市场上去卖。

“有时候我的孙子们也会过来帮忙,我有五个孙子。两个女孩,三个男孩。其中有两个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城市。”祖孙一起劳动,怡然自乐。真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位像中国古代田园诗人一样生活的草地科学家真的还尝试过写诗。“我尝试过,不过写得不怎么样,我觉得我可能更擅长写科学报告。我的妻子更擅长写诗,她以前是艺术教育咨询顾问,比如舞蹈、戏剧、音乐等等,天生就特别擅长戏剧,曾经在学校做过编剧、导演的工作。”

谈到中国的美景,坎普也三句话不离本行:“中国的草原特别棒,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我都很喜欢。我们可以一整天在草原上开车晃悠,会看到很多有趣的事。”

对于未来的规划,坎普希望能为中国做出更多贡献。“我希望能帮助中国更多的地区改善草原的环境,给中国政府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将进一步改善牧人经营的方式,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将草原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境况。”

(采访录音整理:万晓璋)

猜你喜欢
坎普牧民草地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这很“坎普”
她就是要让你倍儿不爽
Laughing song
“时尚奥斯卡”上的坎普风
商人买马
草地
新诺坎普,新时代
一片草地的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