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画风有点美,可是称呼不太对

2016-12-02 08:44本栏主持余小墨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官人圣旨古装剧

◎本栏主持 余小墨

此片画风有点美,可是称呼不太对

◎本栏主持 余小墨

当年《甄嬛传》中皇后的一句“臣妾做不到啊”火遍大江南北,至今还是广大网友们的口头禅,可据本编考证,后宫佳丽们极少会以“臣妾”自称,这都是今人自作主张。宝宝们看到这里先别方,继续看下去,本编保证你的三观会焕然一新。

臣妾做不到,本宫愁难消

宫斗剧中的嫔妃们一口一个“本宫”“臣妾”,听起来好不威风,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有东宫太子或拥有单独宫殿的皇后、妃嫔,会偶尔以“本宫”自谓。而“臣妾”字面理解为臣子的妻妾,其实有资格觐见皇室中人的臣子妻妾,多自称为妾、妾身、妾某氏或奴家,后宫嫔妃们在皇帝面前亦如此。

↗ 以后再看到宫廷剧或小说中犯这类错误,你就可以冷冷一笑不屑一顾了。

大人在上,请受小人一拜

本编还是个稚童时,总以为古装剧中的“大人”是个特别大的官,后来才明白原来不是所有朝代的官员都叫大人。“大人”在清朝之前,用于子辈对父辈的尊称,如父亲大人、母上大人,此外,对于德高望重之人也会用“大人”以示尊敬。

直到清朝雍正时期乃至后来,此词才被谄媚者用以称呼上官。而对官员的称呼多与其官职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官员时,平民也不用自称“奴才”“草民”,而是直称为“某”。

↗ 元芳,你这个称呼不科学啊!

皇上不要啊

本编最爱看皇帝忍着内心悲痛处决爱妃的戏,此时妃子定要大叫:“皇上,皇上不要啊!”可是,你知道“皇上”这一称谓是直到清朝才开始使用的吗?

称呼皇帝,汉魏时多用“陛下”,唐用“圣人”,也用“大家”,或亲近者呼之为“某(排行)郎”,宋称“官家”,明代正式场合一般使用“陛下”,私下多用“当今”“今上”“上”等,而“圣上”“万岁”历朝历代均有使用。

↗ 看,上图中用法明显错误,宝宝已经看不下去啦!

公公偏头疼

公公是对古代年长太监的尊称,而太监这个称谓却是隋唐之后才出现的,且太监本为官名,中官之首才能称之为“太监”,明朝还分为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此外有“大监”“少监”之分。也就是说,只有大太监才能叫“太监”(读不懂这句话的面壁去),一般的阉人、宦官是没有资格称“太监”的。

↗ 厂花陈坤饰演的雨化田的原型才是真正的太监—明朝大太监汪直!这么美的太监,本编忍不住舔了个屏(你口味真重)。

官人不做官

“官人”听起来很有汉文化特色,现今多用来代指丈夫。然而起初华夏女子多称丈夫为“郎”,后来估计觉着这个称呼有些肉麻,便加上“君”字成为“郎君”或“夫君”。

其实汉代之前,官人指代官员,然而汉代以后,许是出于望夫成龙的愿望,一些人便私下里用“官人”来称呼丈夫了,到了宋代,“官人”就渐渐成为称呼丈夫的标准用法。

↗ 上面这位官人是我的,谁都不准跟我抢!

圣旨到—

你们对“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定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不是每部古装剧都能把这句话用对,其实只有明清两朝才用这样的方式宣读圣旨。且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六字是固定的,其余两字则根据圣旨的内容和诏告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种,分别为诏曰、制曰和敕曰,所以正确的读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直接不断句。

↗一看这个编剧历史就没学好,来,跟着小编再念一遍—

猜你喜欢
官人圣旨古装剧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古代为什么不假造圣旨?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皇帝的圣旨
生病了
“官人”群体入市:谁能玩得转?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