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昕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这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我认为,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数学解题思路,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已达到提高所有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借鉴。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培养学生整体法及其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问题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于学生来讲解方程x-2=5有较大难度,可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具体可以操作如下:(1)因为5=5,-5=5,所以5与-5的绝对值都是5。(2)因为x=5,所以,x=5或-5,即绝对值是5的数是5或-5。(3)y-1=5,把y-1利用整体法看作问题(2)中的x,于是y-1=5或y-1=-5;同理,对于方程x-2=5,同样有x-2=5或x-2=-5,于是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可解决问题,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教路”“学路”“思路”融为一体,就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欣然地接受知识,不仅可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整体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培养学生发现法及其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良好的问题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启迪学生的思考空间,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曲径通幽”,矛盾式情境进入,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进入佳境。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一课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的乘法:2+2+2=2×3,2×3的数学含义就是3个2相加,接着提出问题2×(-3)是什么意思呢?学组互助讨论问题:能不能说负3个2相加呢?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产生疑惑,制造矛盾,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前面已经学过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探索研究的,如向东走6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规定向东为正,则可以列出算式:6+(-3)=+3,那么进行类比加法再来探究乘法,是否也能用数轴来解决呢?后续的知识完全可以靠学习小组互助完成。
从理论上来讲,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旧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不仅如此,还可以使问题情境很好地发散,即成功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参与精神、竞争精神,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仅要有解题能力,还要有编题能力,达到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形象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就是“直观”二字,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形象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最适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导入环节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数青蛙”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一起“数青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都受到影音的直观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又如,我在讲授“数轴”一课时,利用“翻转课堂”,尝试学生通过观察家中的温度计对比数轴进行课前“翻转”,既能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要想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材料、情境设置要与时俱进,抓住“零零后”学生的学习所需。
事实上,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多可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中。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创设好数学课堂一个个鲜活的情境,让我们的学生在体现时代脉搏的数学课堂“翻转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得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仲跻宏.情境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3).